翘尾的CPI

作者:邢海洋

(文 / 邢海洋)

7月CPI高达3.3%,今年新高,也是信贷危机爆发以来最高。不过,乐观情绪仍主导了市场,仿佛现在的高数字不过是“数字游戏”,是去年末物价“翘尾”的结果;仿佛美国人在担忧通缩,我们担忧通胀不合潮流。殊不知,印度通胀率早突破了警戒线,近几个月均在10%上运行。物价涨落,各国国情不同使然。

3.3%的涨幅中,翘尾因素占了2.2%,留给新涨价因素的空间只有1.1%,似乎印证了涨价的主要原因是去年物价太低了,不正常。但去年7月-1.8%的CPI也是另一个翘尾因素的结果,2008年7月CPI涨幅高达6.3%,正处于价格下降的起始阶段。整个2008年上半年,物价指数一直高位运行,6个月份均在7%以上,有了如此昂贵的物价“垫底”,今年来的物价指数便颇有欺骗性。若把近三年的CPI累积起来,得到的便是完全不同的图景,与2007年相比,今年上半年物价均有接近10%的涨幅。当然,当下的统计口径下,两年前的惊恐一刻已经被成功地忘却,甚至整个今年下半年,因为去年同期的物价指数一直在回升,决策者直至普通消费者都会把物价的上涨归结为翘尾因素,高枕无忧。

但问题是,消费者的直观感受是不容易被蒙蔽的。自然灾害频发,食品价格已经比去年同期上涨了一大截:大蒜之后,生姜创下历史最高价;夏天生长季节,本该降下来的蔬菜价格仍居高不下。即便是受到严格调控的房价“百日新政”后也没有显著下跌,7月份甚至小有回升。按统计局的数据,7月鲜菜价格上涨了22.3%,粮食价格上涨11.8%,家禽类上涨4.1%,特别是在7月份,猪肉价格有一个比较大的上涨,食品价格上涨对新涨价因素的贡献超过75%。这还是静态的数字。在反映预期的商品期货市场,粮食价格攀升得更剧烈:小麦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了16%,菜油上涨了15%,稻米上涨了8%。那些因被炒作而广为人们熟知的小杂粮则均是成倍上涨。若考虑到全球因素,粮食的涨价势头短期内还难以遏止,莫斯科周边高温和大火阻断了俄罗斯小麦出口,国际小麦价格两个月来上涨了近80%,大豆和玉米等国际市场上主要的贸易品种均跟随上涨。

发达国家多使用核心通胀率概念研究价格走向,原因是食品和能源受季节性因素和国际市场影响,非一国的货币政策所能左右。若剔除食品的影响,我国7月的CPI将远没有3.3%那样高。但最近发生的多个事件却指向了另一面——“刘易斯拐点”、分配制度改革以及增长方式的转型都指向了成本上涨,换言之,一个核心通胀率时代已经到来。一直以来,人们主要关注由初级产品市场价格上涨导致的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而这一次,即使忽略食品和能源价格上涨的原因,劳动力价格的上涨也将推动物价水平提升。反观经过“刘易斯拐点”后的日本和韩国,二者均出现过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即高通胀和高工资螺旋式上升的情况。

世界银行曾有乐观的看法,尽管中国劳动力市场趋紧,但加薪措施不大可能引发螺旋式通货膨胀,因为中国企业能够通过提高生产率来消化加薪的影响。但据安邦咨询的报告,“珠三角”的电子加工企业已发出强烈的通胀信号。电子制造业,尤其是布局在我国的电子制造业,可能是全球生产链条中效率最高的生产部门,它将欧美顶级电子商的设计研发能力、中国性价比极高的劳力和基础设施以及全球市场融为一体。这个市场自由竞争到白热化,不可能出现寡头定价的局面。一直以来,这个行业的产品价格都是持续走低的,可近来,电子元器件及终端类产品竟然出现了罕见的涨价现象。中国经济的生产效率不可能跟随工资出现跳跃式上涨,“珠三角”的电子业便是例证。

在实行“零利率”和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之后,美国经济并无起色,而美联储的政策选择变得越来越少,引来通缩的忧虑。8月《华尔街日报》的调查显示,三分之二的经济学家认为,对美国经济而言,未来三年内通货紧缩的威胁要大于通货膨胀。债券大王格罗斯、基金经理格兰瑟姆、对冲基金经理弗涅尔等明星级投资者众口一词,都在忧虑通货紧缩的到来,并且正在调整投资组合,以防股市大跌。在通缩环境中,现金为王,虽然投资者持有现金并不能获得太多利息收入,但物价下跌相当于现金增值。而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西方国家的投资者唯一的选择便是增加在新兴市场的投资。于是,西方的通缩反而可能催生东方的泡沫。

对投资者,一个通胀泡沫被不断催胀的市场环境或许并非坏事。虽然通胀无牛市,但至少,在通胀变得难以忍受之前,投资者不得不把钱放在有形资产上,免得被泛滥的货币稀释。■ 翘尾C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