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邻居”也是景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北京 冯健)
近日,笔者赴北京城南某地办事,恰好路经某名人故居,便想去参观一下。到了售票处,才发现没带钱。于是跟工作人员说自己大老远来一次不容易,我有工作证和联系电话,回去我就把钱给寄来。他说这里没有这样的制度,几番争取未果,一旁晒太阳的大妈跟我摆了摆手说:“别说是您了,这么多年了,就是我这街里街坊的也没进去过一回啊!”
这大妈的话有点儿意思,我转而和她聊了两句。“我就在这个大宅子旁边住。我家祖上和这位大人是街坊,平时大事小情的也有个关照。我小时候经常到这宅子里玩儿,随便转悠。一晃儿几十年过去了,这里成了名人故居,进门就要收费,你说这邻居串门还要收费,听上去多叫人寒心?”“我知道现在是市场经济了,你看他们又设茶座,又弄什么电子导游器的,还招呼国外的旅游团,哪有心思搭理我们这些穷街坊。我的小孙子想进去看看还得花个几块钱。其实,倒不缺这几块钱,就是街里街坊的挺别扭。”
话到此处,笔者想到:这些坐落在北京城大街小巷里的名人故居除了要保护好其物质属性外,也要维护好其非物质的精神属性。而精神属性的传承者,依我看也包括其周围的邻居,这是一个鲜活的生态圈,特别是那些从小就在这附近长大的孩子身上。从小就与名人故居一点点地产生情愫,与若干年后在大学图书馆里看那些一本正经的书籍所了解到的,两种体验肯定是不一样的。采用收费的办法,将周边的邻居与之“隔绝”,无疑制造了一种文化上的“断裂”,也加快了北京胡同文化的消亡速度。
实际上,一些政府部门已经意识到了区域文化经济的开发与周边居民的联系问题。不久前,笔者到中央戏剧学院所在的南锣鼓巷附近一个小剧场看了一场名叫《锣鼓巷的故事》的话剧,讲述这里的风土人情。我发现观众里有很多在时尚剧场里不太常见的老大爷、老大妈,听导演介绍才知道,观众里有一部分就是锣鼓巷胡同里的居民,他们的票是由“政府买单”免费发放的。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能把政府扶植的文化创意产业和周边居民有机地融合起来,希望名人故居的管理者能以“风物长宜放眼量”的眼光来借鉴。 邻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