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挑战移动宽带与通信业的下一个10年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黄燕)
( 1月18日,俄罗斯电信巨头Yota公司率先推出4G无线互联网服务 )
“想知道这个行业的未来?那就看看年轻人的生活状态吧。”诺基亚西门子通信公司CEO苏立(Rajeev Suri)对本刊记者感叹说,“现在绝大多数年轻人在第一份工作之前已经玩了数百小时游戏,花了几千小时在手机上,发了几十万个电子邮件和短消息,拥有多个社交网络账号并且每天数次登陆,这一切在5年前是不可想象的。他们的生活方式正在影响我们,电信业的未来将取决于我们如何满足年轻用户的需求。”
应用为王,这句业界喊了多年的口号终于在4G的门槛上变成了现实,不再是2G到3G时代单纯的技术驱动,从3G进化到4G的动力明显来自于消费者对移动通信的需求升级。最有力的证据是移动网络上的数据流量首次超过语音,来自全球最大的电信制造商爱立信的调查显示,到2009年12月全球移动数据流量已经超过语音流量,过去两年里移动数据流量以每年280%的速度增长,预计今后5年里还将每年翻两番。这意味着应用取代了网络本身成为吸引用户的关键点,即使是下载速度高达20兆的LTE 4G网络。不再满足于拍照、游戏和短消息,越来越多人通过手机上网、使用即时通讯软件、制作视频、购物,单个来看每一项应用的普及率都不算高,以至于“杀手应用”的期待长期落空,但总量庞大的长尾应用依然是众多应用开发商的蓝海。于是苹果式的应用商店成为2010年整个业界最流行、模仿者最多的商业模式,从Google、黑莓到爱立信、诺基亚,甚至中国移动也推出了自己的应用软件下载商店。
谁是4G时代最大的获益者?苹果,诺基亚,还是运营商?这完全取决于谁能在新的应用时代中更好地卡位。消费者希望把电脑上的应用搬到手机和更多移动终端上,而目前的移动宽带在速度之外还有不少地方需要提升,比如消费者会通过手机每天登录社交网络,但他们发现电信业传统的一对一沟通与社交网络提倡的协作式多点沟通差距很大。手机成为万能终端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电信业如何加强和其他行业的联系,例如教育、医疗和交通。所有厂商都在高喊加强开放性和互操作性,但实际上开放到何种程度大家并没有共识,在这一点上,互联网公司也没有提供很好的范本,苹果系统的封闭性已经饱受业界诟病。另一方面,终端种类的极大丰富直接造成了应用的过度细分,无论对运营商还是对应用开发商来说,要在数百种手机上通过一个客户端软件实现相同的应用都变得异常困难。
目前看来整个电信业几乎是跑步进入4G,甚至连技术标准都没确定就提前开始商用。国际电信联盟将于2010年10月在LTE和中国提交的TD-LTE等6项技术中选择谁能成为全球通行的4G标准,不过事实上4G的商用时间已经超过了所有预测。“2009年下半年美国和日本运营商将率先启动大规模的LTE商用,到2011年欧洲主要国家将商用LTE,中国和印度也会有运营商启动LTE规模试验网。可以说2011年将成为4G重要的分水岭,整个市场将迎来井喷。”苏立向本刊透露。另一方面,物联网将成为电信业未来的新市场,全球最大的电信设备制造商爱立信总裁兼CEO卫翰思(Hans Vestberg)认为,到2020年接入移动宽带的设备将达到500亿个,其中许多来自教育、医疗、交通和媒体行业。“除了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未来将有越来越多机器通过移动网络实现互联,宽带不仅在创造新的商业模式、推动经济转型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还将通过改变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全面减少碳排放。”卫翰思说。
日益增长的数据流量无疑对运营商的带宽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中国有些3G用户已经遇到了视频等大流量应用“堵车”。不过在金融危机余威下,运营商不得不谨慎面对硬件投入,反映到各大电信公司财报上就是销售额的持续下滑。2010年第一季度爱立信和诺基亚西门子的销售额与2009年相比都有不同程度的下滑,诺基亚西门子CEO苏立承认:“2008年我们面临的市场困境今天依然存在。”于是设备制造商争相提出转型,从销售硬件产品转向电信专业服务。“2010年第一季度爱立信签署了16个电信专业服务合同,目前为全球超过20亿的用户提供网络支持服务。电信管理业务所服务的用户总数达4.1亿。”爱立信总裁兼CEO卫翰思向本刊透露。不仅是消费需求带来的环境改变,整个市场格局同样发生了巨变,2009年华为终于成为仅次于爱立信的全球第二大电信公司,不再满足于发展中国家,华为和中兴开始向发达国家进军,这令所有老牌企业都感到了压力,朗讯和北电网络已经成为这场竞争的出局者。对制造商们来说,4G时代的竞争指标将转向如何帮助运营商避免沦为单纯竞速的傻瓜管道。■
( 爱立信总裁兼CEO卫翰思 )
专访爱立信总裁兼CEO卫翰思
三联生活周刊:2010到2011年被认为是4G网络商用的开端,消费者希望在移动宽带网络上实现更多应用,电信业将如何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需求?
卫翰思:目前我们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在通信基础设施覆盖到所有地区后,电信业必须为人们提供更多创新应用。到2010年第一季度时全球移动用户有48亿,宽带用户5亿,我们预计到2015年移动用户会有70亿,宽带用户35亿,其中大部分人使用的是移动宽带。20世纪90年代人们已经开始讨论3G,但直到2008年2G网络的流量仍然大于3G,实际上直到2010年3G才真正被大众接受,因此4G网络同样不会马上成熟。对爱立信来说,我们首先要判断未来的移动宽带上都会有哪些设备,以及它们将如何利用宽带网络。
三联生活周刊:你曾提出到2020年能够接入互联网的设备将达到500亿个,这意味着未来每个人拥有的联网终端会有10个,我们为什么不能把这些设备整合成一个“超级移动终端”?
卫翰思:不仅是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现在越来越多移动设备接入了互联网,比如电子书。如果说固定电话连通了地址与地址,移动电话连接了人与人,那么下一步通信业的趋势将是每台机器之间的联网,也就是物联网。例如在日益软件化的汽车业,未来的汽车将能够通过移动宽带自动搜索地图数据并为驾驶者导航,汽车厂商将通过网络远程升级软件而无需消费者费心。谈到融合性终端,的确现在已经出现了像iPad这样集合多种功能的产品,集成会是一种趋势,但在机器对机器的物联网领域仍然需要专用终端。
三联生活周刊:2G到3G带宽的计量单位从Kb每秒提升到了M,而3G到4G的带宽依然以M为单位,提升幅度似乎有所放缓。能否预测下一个10年移动网络的网速将达到多少?
卫翰思:仅仅在5年前,我们中的大多数人还认为9M每秒就是移动网络的速度极限,而现在基于WCDMA技术的HSPA+已经可以实现超过100M的下载速度,2010年爱立信已经实现了基于下行速度达到1G的LTE技术。下载速度的提升当然会推动应用的丰富性,但速度并不是唯一的先决条件,对电信业来说未来最重要的事是准确找到用户需求,并且以合适的方式和商业模式为他们提供服务。
三联生活周刊:移动宽带快速增长带来的一个变化是,越来越多互联网公司进入电信领域,苹果、Google等企业正绕开运营商直接为最终用户提供服务,这让运营商困惑于开放性的程度,并且担心他们会沦为单纯竞速的管道提供商,你怎么看这种现象?
卫翰思:互联网公司的进入的确给运营商带来了巨大挑战,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更多智能手机和终端的进入也意味着更多机会。种种迹象表明,运营商已开始改变资费和定价模式以适应消费者的需求,这在移动宽带业务和数据使用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同时不要忘记,运营商拥有网络这个最宝贵的资产,并且他们还有海量用户资源可供发掘。
三联生活周刊:在手机市场上,索尼爱立信2009年遭遇了连续亏损和市场份额下滑,同时这个市场涌现了越来越多像联想这样的新加入者,借助各种操作系统手机行业的门槛正不断降低。作为合资公司的一方,爱立信将怎样帮助手机业务走出困境?
卫翰思:2000年索尼爱立信成立时我们两家公司的手机业务都遇到了一些问题,这之后直到2008年索尼爱立信的市场表现还是很不错的,但是金融危机让我们的出货量下降了40%。2010年第一季度索尼爱立信已经实现了盈利,结束了连续5个季度的亏损,其中的重要原因是公司改进了产品组合。对爱立信来说,手机业务在我们整个战略中占有重要位置,特别是在未来的移动宽带时代,智能手机将是所有应用中的关键环节。■ 通信10挑战电信爱立信运营商一个宽带移动宽带电信宽带卫翰思通信业宽带连接4g手机4g技术移动4g科技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