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姑姑的手术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老婆的姑姑,两膝关节疼痛已经很久,不能长时间站立行走。4月初到市医院检查,结论是两个膝关节都坏了,需要换人工关节。接诊的金医生说:现在正好有床位,建议你们两膝一起换吧,省得二次住院。金医生还说:人工关节有三种,费用方面,一般五六万元,好一点八九万,更好的十几万元的也有,但最终还是要你们自己商量。再问几种关节的具体区别,金医生说:具体区别说出来你们也不会太明白,但通常说,价格高的总是效果好些,关键还是看你们的经济承受力。
这是华东靠近上海的一家县级市的医院,手术应该是成熟的,关键是:好几万上十万元的费用哪,换哪一种人工关节好呢?老婆是药学专业出身,附近县市的几家医院都认识些熟人,算是家族里难得的“业内人士”。姑父于是请老婆打听打听。老婆满口答应:刚好在邻县医院的骨科还有个熟悉的朋友,打听起来并不费事。
先是打了个电话,问了问姑父最关心的效果和费用。朋友说:“费用嘛确实像金医生讲的一样,但是所谓一般、好点和更好的,其实质量都是过关的,换过以后恢复得好,站立行走都不会有障碍。最大区别就是活动角度的大小不同,价格高的左右转膝时活动角度大、灵活些。”朋友又问了姑姑的年龄和家况,说:“60多岁的农村妇女嘛,完全可以用便宜经济的,毕竟不需要再干多少重体力活,即使用最便宜的国产关节也没问题。”
朋友是来自业内可以信任的朋友,这建议听起来合情合理合乎常识,于是当即转告了姑父,姑父就回去商量了。老婆却猜测说:虽然建议他们用最便宜的,但我估计还是会选好点的。老婆的估计很有道理,姑父的儿子跑长途运输,有车有房收入中等,用太好的会觉得没必要,用一般的会觉得丢面子,中等才是最佳选择——这是正常的心理。
过了几天,因为出差到邻县,老婆想起姑姑的膝关节,就顺路去看了邻县医院的朋友。其实也是觉得电话里说不清楚,想当面再详细问问。假装闲聊开头,然后直奔主题。老婆问:两个膝关节都要换,一起换好,还是分两次换好?
朋友说:“当然分两次好。毕竟是人工的东西放入体内嘛,先做一个看看效果。如果没问题再做另一个,这样安全。而且你一次性两个都做,就意味着你恢复期间根本不能站立,自理能力更差,如果做一个,你还有一条腿可以勉强动动啊。”
老婆一听跟金医生说法不同,就有些晕,说:“那边医生说反正都要做,一起做算了。”朋友问:“给你姑姑接诊的是谁啊?”报了名字,朋友说:“老金啊,这家伙是出了名的胆大啊。”老婆半信半疑:“我们有个亲戚还在那儿做过颈椎手术呢。”因为是同一地级市下属的平级医院,朋友对金医生很了解,说:“按道理讲,他是没有资格做颈椎手术的,这种手术必须到上级医院,或者有专家指导,不然有问题时收不了场。”
老婆说:“那就不知道了,也许有上级医院派专家指导吧。”朋友说:“无论如何,两个膝关节同时换,不符合通常的做法。如果病人根本不能走动,两个关节根本不能发挥作用,那你同时换还说得过去。可你亲戚现在只是疼痛而已,完全应该分开做。”老婆又问:“是不是看她农村人,两个一起做的费用少呢?”朋友说:“除了住院时间长短,其他相差不大。手术费用按次按件算,换两个关节就是两个手术的钱,只是两个手术在时间上连续而已。”
回家以后老婆开始嘀咕:这怎么办?我说:提醒一下姑姑呗,保险点先换一个。老婆想了想,然后打电话问姑父最新进展,姑父说:已经商量好啦,换中等价位的;按照医生讲的,已经住院了;明后天就动手术,反正都要换那就一起换吧。看来主意已经打定,老婆也就不再多说。
放下电话,老婆自言自语:早说了吧,肯定换中等价位的,我看我们还是别掺和了,万一听我们建议只换一个,万一结果又不好,他们一家人还不埋怨死我?我听了只好沉默。
一个星期不到,姑姑的手术做完了。自然如朋友所说,姑姑只能躺在床上等待恢复,据说这个恢复期将需要好几个月。姑姑说:“手术刚开始麻醉时,虽然不感觉疼痛,但听到有个医生在说:这个病人怎么两个关节一起换啊?又说:算了,都上台了,死马当做活马医吧。”住院时,也有护士不经意地透露:一般是很少有两个关节同时换的,像你这样我们就要多照顾照顾了。老婆把姑姑的话转述给我听,两人一起不寒而栗。
记得老婆的朋友还说过:现在有的医生啊,一旦有病人来,只要有床位就尽快让你住院,只要能安排就尽快给你动手术——不然这病人家属你一言我一语,商量来商量去,有的像农村的老龄病人,可做可不做的手术他就不做了,但这样一来,手术医生的收入就少了一笔。朋友说这话时特地压低了声音,因为他提供的案例是他熟识的本院某个以“敢做手术”而出名的副主任,当时“逃”掉的那个病人是一个骨科患者,据说那例手术所用的人工器械并非罕见,但厂方给的提成大概是在4000到6000元。■(文 / 刘俏到) 手术姑姑膝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