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感于《母校之殇》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我是一名中学语文老师,这一周我在学生的随笔里读到一篇《母校之殇》。文章不长,权录于此(抄学生的文章,我还是第一次):
母校美好而慈祥,坐落在市中心的附近。喧闹的城市因她而有了一片宁静。母校培养了无数优秀人才——从院士到将军到各级劳模。她为我的家乡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可是,近日市长一拍板,要将她拆了!理由呢?因为她妨碍了一条街道的拓宽。
请问我的市长大人,就因为这么一条简单的理由,我的母校便要从此化为乌有?
这所学校在战火纷飞的战争年代没有被摧毁,在知识贬值的“文革”时期没遭到破坏,可在这和平的年代却要离我们而去了。您知道吗,您拆去的不是学校,您拆去的是我们这个本来就不大的城市的文化的象征,您拆散了从这里走出的学子的心,您拆去了多少老师和学生的精神家园⋯⋯当巨大而冷酷的推土机碾向这片美丽安详的净土,请问:您忍心吗?
小花园在呜咽:我坚守校园数十年,为孩子们送去清凉和美丽,我又错在哪里?
升旗台在哭泣:我守卫国旗几十载,看着一批批少年加入少先队,为何推倒我?
图书馆科技楼捶胸顿足:我给孩子们提供书籍,陪学生们做实验,更是没有错!
我走在母校的遗址上,静静地、静静地走。仿佛有隐隐的哭声从四面八方上下左右传来,钻我心扉。驻足细听,细微的哭声汇集在一起,我恍然置身于一片墓地。我捡起一块碎砖,不,是小花园的遗体——一块绛色的瓷砖上隐隐约约地刻着一个字母“V”,我猛然记起,那是小学三年级时的一堂户外作文课,在小花园描写中央雕塑时我刻下的。雕塑是一位女孩躺在月牙上,女孩安详地遥望天空。而今天,雕塑的底座已碎裂,女孩拦腰折断,女孩的明眸沾满了黑色的污垢,无法再向天空投去求知的目光。有一回作文中我写道:女孩哭了,因为下雨了。可今天,女孩已不再流泪,女孩已不能流泪!女孩死了,死在铁质的电锤和粗暴的工人手下,死在冷漠的官员手下,死在人们对文化的漠视中。我没有任何办法来拯救你,事实上,在今天这样一种潮流中,我们这些母校的学子又拿什么来拯救你,我的母校?
这里不久会建造一条宽阔繁华的街道。标志着经济发展的车水马龙会压着母校的身躯,压着女孩的头颅过去。了解了这样的背景,你走过这条路段时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
读过这篇因母校遭创而痛心疾首的学生习作,让我感动于孩子们能以这样一种童真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以一种“人格化”的思维去思考我们身边的人、物、事。具有文化价值的建筑设施、文物古迹是否应当为经济建设让路,事关文化坚守,我们不想让文化蒙尘,更不想让孩子们稚嫩的心灵遭受重创。(文 / 江苏盐城 王淦生) 有感于母校之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