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术江湖:李连生掌握的晋升规则
作者:王恺1995年,在西安交大博士毕业后,李连生很快省略了若干阶段晋升为正教授,不久后成为“长江学者”,他善于利用这些名声在外面包揽项目,大量的合作项目又反过来促使他的晋升更加顺利,因为是理所当然的“有经济效益”的学术研究——到被举报的2007年为止,深谙学术评奖之道的李连生获得了大量荣誉,并且向着院士的道路迈进。
可是,当他妄想利用别人的成果作为自己晋升阶梯的时候,却遭遇了“滑铁卢”——李连生的6位师友联名举报了他,这注定是一次漫长的举报过程,因为他们对抗的不只是李连生,而是已相对官僚化的学术评奖制度。
小领域大风波
就在这几天西安交大宣布解除李连生的教授合约,并表示将追究其以往的学术得奖成果的真伪的时候,有老师还看见李连生和他那工人出身却已经跻身学校主管会计的妻子坐在自己家的沃尔沃轿车里,目无表情地在校工宿舍那狭窄的道路上飞驰而过。
李连生不仅在学校有房子,在校外也买有房子,所以人们时常可以看到他驱车在学校内外穿梭,加上孩子又在英国留学,这些都是他“成功”的标志。
( 李连生 )
2007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校内电视台公示的本校教师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的若干项目的时候,李连生和若干人合作的“往复式压缩机及其系统理论、关键技术和系列产品开发”的成果让几位熟悉压缩机领域的教师大吃一惊。70多岁的杨绍侃老师首先发出了疑问,他对本刊记者回忆当时的场景:“看电视的瞬间,我吓了一跳,怎么做涡旋压缩机的李连生能够迅速转变方向,他是神仙?把自己的领域放下,转到我们领域来,还得了个教育部的一等奖?”
要知道,涡旋压缩机和往复式压缩机虽然同属压缩机领域,可完全是两码事。杨绍侃多年来在西安交大能动学院压缩机教研室工作,他告诉本刊记者,蜗旋压缩机小型,一般用于空调、汽车等领域;而往复式压缩机体积较大,用于大型设备的比较多;李连生再怎么经验丰富,也不可能在另外的领域速成。
他和陈永江、郁永章等老师都在压缩机领域研究多年,几个人当晚就通了电话。杨绍侃说:“虽然一直是同校,其实我和李连生很不熟悉,唯一一次交道还是多年前,我在省科委工作的时候,当时李连生他们拿了个项目来省科委申请基金,因为都是研究压缩机的,我记得我对他们的想法很赞成,批过他们的科研基金还要高于别的项目,是别人的几倍。可是,我记得他们项目申请上有句话,说他们的研究已经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有点犯嘀咕,怎么可能是世界先进水平?要知道,日本、意大利的技术都已经领先我们很多了。”
这件事,给了杨绍侃一个轻微印象:此人比较能吹。
82岁的陈永江老师性情却很火暴,他是研究化肥厂使用的往复式压缩机的权威,也是化工部特聘的顾问,当晚他也看了电视,也是满腹疑惑:“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成果,按道理总有些新成果是我们听说过的。可是这个领域近年来的每项成果我们都太清楚了,知道德国有了什么,日本有了什么,包括国内哪个人有创新和改造。西安交大的压缩机学科1956年就创立了,全国各个高校、各个部门的研究者都是我们的学生辈,也包括李连生。这里面一点一滴都在我们脑子里,虽然我已经80多岁了,怎么会对一个能得一等大奖的研究成果毫无所知?”
76岁的郁永章老师是唯一有所预感的人,他是李连生的硕士生导师和博士生导师,按照陈永江老师的说法,早在指导李连生博士期间,郁老师就觉得李连生有一定问题,虽然李是郁老师的第一个博士,可是毕业后他也没把李连生留在身边。“结果李连生把他和郁老师一起测绘的一台日本日立涡旋压缩机的所有图纸全拿走了,这些图纸也就成了他日后发家的根本。”所谓测绘图纸,按照陈永江老师的说法,就是完全模仿和拷贝,在专利保护还不流行的年代,还是很通行的。
可是郁永章老师并没有就此事说话,从年轻就和郁老师一起共事的陈永江老师一直觉得郁老师胆子小,“年轻时被打成右倾,结果就养成了多年来不生事的性格。明知道李连生把整个课题组的成果带走,并且算成是个人成果,可是,他就只有一个招数——与李连生‘割袍断交’,这件事也从来不说给人听,是在2007年事发后我们才听说的”。
这次3名老师一讨论,觉得不能不闻不问。正好杨绍侃老师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上见到校领导,他提出了疑惑。学校领导建议组成一个匿名的评审组,选4名压缩机专业的专家来评审此课题,冯全科老师就是其中之一,尽管已经过去了两年多时间,冯全科至今还清楚记得看到那份70多页的申报材料时候自己的反应,他告诉本刊记者:“眼泪一下子就流出来了,太可耻了,不仅仅国内多年前的研究成果被抄袭算成他自己的了,而且国外的,包括人家多年前就申请了专利的成果也算在里面了,他就来了个包装术。他老婆,一个工人,也算作对研究项目经济管理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人员,也是申报人之一。要是这份成果真得奖了,别人怎么看我们西安交大,尤其是我们压缩机专业?”
不过,冯全科也注意到李连生的申报很有技巧,“他自己是排在第一位的申报者,后面的申报者都是压缩机各个环节的权威,比如他把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和沈鼓集团的一些权威全放在他的申报中,这两家和我们西安交大的压缩机专业是行业内的三大巨头,他把人家也拉进去了,大家利益捆绑,他以为整个领域就没人说话了”。
可是,李连生的申报规则,或者说他自以为掌握的得奖技巧这次失效了,上述的4位老师,还有林槑、屈宗长两位老师都觉得此事不可容忍,6人开始了共同举报,冯全科老师说:“外面的同行和我们开玩笑,你们6个人占了这个领域70%的研究成果,你们6人一出来,裁判员就没有人了。”
李连生的“飞黄腾达”
郁永章是几位老师中和李连生打交道最多的,因为是李的硕士和博士生导师,大学阶段的李连生在他心目中已经没什么印象了。“他肯定不算最优秀的那批学生,我们西安交大有不少学生只有3年就本科毕业,可他默默无闻。前些年,他们那届本科生聚会,大家一起吃饭的时候,还有人说,怎么李连生本科时代不怎么样,现在飞黄腾达成这样了?”那是李连生的抄袭事件还没有被揭露的时候,他是西安交大的红人之一,既是长江学者,又是流体机械及压缩机国家工程中心的常务副主任。
1982年李连生大学毕业后分配在河南南阳的一家钢铁企业,3年后回校考取了硕士研究生,当时并没有报考在郁永章门下。郁永章告诉本刊记者:“我那时刚被调往化工学院做院长,所以门下没有研究生,看他的简历,上面写着他在钢铁厂已经做了副车间主任,觉得他的动手能力应该很强,就把他调配过来了。”
按照陈永江老师的说法,压缩机行业在西安交大并不算顶尖学科,特别是和别的已经在国际上处于一流的学科相比,但是因为“这学科实用性很强,所以几乎所有的老师都在外面有项目,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是这样”。所以,老师会比较看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李连生硕士毕业及留校工作期间,郁老师一直带着李连生东奔西走地做项目,“发现他讲课虽然不行,但是很会和社会上的人打交道,称兄道弟那一套很熟。”
李连生的不会讲课早就被郁永章注意到了,他说话没有逻辑性,也有别的老师笑话他是“语无伦次”,所以他是作为实验室人员留校的。
不过那几年,是李连生积累社会经验的几年。“我们出去做项目,国内的涡旋压缩机研究还不过关,但是随着空调和汽车工业在国内的发达,越来越多的地方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都很愿意吸收我们的成果。深圳、四川、江苏我们都待过,这也造成了李连生很清楚企业的诉求,知道怎么说服他们,我们学校的牌子本身也有说服力。那台日立的涡旋压缩机就是我们替一家企业测绘的,目的就是仿照生产。”郁永章说。
1992年李连生跟随郁永章读博士。“那时候我还没有带博士的资格,就挂在了当时的副校长束鹏程的门下。”这也是李连生日后飞黄腾达的一个机缘,3年博士期间,李连生逐渐和郁永章分道扬镳,郁永章告诉本刊记者:“我当时是交大化工学院院长,他总是流露出我应该培养他的意思,觉得自己是名正言顺的接班人。他那种拉帮结伙的思想特别清晰,有一次选拔人才,有个资格老,可不是我门下的学生被选上了,他就跑到我这里抱怨,说老师怎么选外人了。其实我压根没有帮派想法,也不愿意他有。”
“我这里的学生比他出色的还有几个,就不太愿意让他博士毕业留在我身边,毕业的时候我把他推荐去了上海交大,人家也愿意接收,可是,他突然有一天向我宣告,他跟了束鹏程老师,去了工程中心。”
束鹏程同样是压缩机领域的权威,80年代出国后学术研究成果大增,陈永江老师说:自己在给本科生上课的时候,还经常把他列为课堂上表扬的对象。不过,此时的束鹏程位高权重,早已不是当年陈永江印象中的好学生模样了。
这时候郁永章老师还不知道,不仅是他没有让李连生接班的意思得罪了他,另外还有一件事情,也让李连生不愉快。李的妻子是当时西安一家工厂的工人,进了西安交大当了临时工,想转正,可是郁老师觉得这很难做到,她没有学历,而同在西安市也很难办理调动,郁老师就将一个调动指标给了一位同学在外地工作的大专毕业的妻子。“后来我才知道,束鹏程帮他把各种手续都办好了,包括他妻子的事情。李连生在深圳的时候,给妻子弄了一个深圳大学专科毕业的证书,所以算是名正言顺地调入。”
不过,郁老师的妻子却觉得李连生在那个年代还不错,很会做人,“看见我总是师母师母地叫,我们家搬家、装修他都帮忙。很会做人”。一直到现在,老人都觉得“他还是很有人情味的”,不过她也听说,李连生当面一套,背后喜欢说人。
跟随束鹏程,是李连生的一大正确选择。工程中心属于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当时任副校长和工程中心主任的束鹏程急于找一位能帮助他处理各项事务的人,既能建立起工程中心的实验室,又能在外面争取到合作项目。
冯全科老师告诉本刊记者:束鹏程行政业务缠身,当时动过不少人的脑筋,其中也包括他,可是他那时候是教研组的负责人,拒绝了。“李连生的加入对于束鹏程来说不可多得,他在外面已经有过多年搞项目的经历,社会经验丰富。”
确实,自从李连生加入后,工程中心的项目大增。也是最近两年为了查清李连生的历史,陈永江老师他们才发现,各地都有工程中心的压缩机合作项目,束和李一般作为技术股东进入,或者和对方签订技术转让合同。
还有因为不履行合同而被对方告上法庭的事情,“对方是个无锡的民营企业,投了几十万元却不见他们履行合同。不过这是少数,因为大多数企业只是需要他们的名声去搞项目,项目建立起来,就能争取津贴”。
束鹏程的副校长身份,和李连生负责的国家工程中心的牌子,就是最好的名声。两人联合起来,不仅有企业聘请,还有高校聘请他们做顾问,主要是看重他们会帮助对方申报博士点,“李连生早已经摸清楚各种申报门道了,从申报国家津贴,到申报博士点,再到申报各项学术奖励”。
郁永章说:“其实我这时候已经放弃涡旋压缩机研究了,为什么?因为日本、意大利的公司都已经进入国内了,国内不少企业应用的是他们的专利,我们再靠测绘仿造就有侵权的嫌疑。何况国内的加工设备基础不好,我们即使仿造,也造不出别人的水准,所以我觉得这个领域机会有限。可是李连生他们胆子真大啊,总是打着交大的牌子到处合作,最后还鼓动了陕西省计委和科委,牵头给他们成立了一个投资几千万元的企业——其实从理论到实践,哪里有那么容易。”
涡旋压缩机应用在空调和汽车中,可是当时在工程中心实验室工作的一位老师却觉得,李连生他们实验的压缩机一天到晚在“唱歌跳舞”,噪音很大,陈永江觉得,这就是不过关的证据,可是学校老师一般是在各自领域忙碌,“不太会对别人的领域指手画脚,这些事情,也都是后来举报他之后找材料才发现的。他的特征就是胆子大,什么都敢于做,根本实验不成功,就敢于去申报陕西省的科技进步奖”。
随着李连生在工程中心的努力,他得到了不少回报,1998年他被破格升为教授,陈永江觉得这也有问题:“一天课没上过,怎么能当教授?”
冯全科记得,关于李连生讲话也有笑话:“我们选派一名教师去教育部汇报压缩机领域的成果,结果领导指定李连生去,可是让他准备两周还是不行,语无伦次,没有条理,最后换了我去,也就是那时候,他总觉得我们和他不对付。”
可是在外面混场面,谁都不如李连生。“上次有航天部领导来,也是我们校友,人还没见到,李连生就吹了,这是我哥们儿,我们是老校友、师兄弟。其实我和那位领导很熟悉,人家后来告诉我,根本不认识李连生。”
2001年,李连生在英国做访问学者一年后晋升为长江学者,而陕西省若干企业联合投资几千万元的泰德压缩机股份有限公司也成立了,李连生和束鹏程技术入股,一位总工,一位是副总,企业从投产到后来转让,从来没有赢利过。
郁永章解释:“事实上,这并不是复杂行业,可是,我已经预算过,至少做年产10万台的规模才能盈利。我们因为基础薄弱,所以很难大规模投产,偶尔做出一台精良的机器,不代表你就能保证流水线作业,国内现在成功的企业全部是购买国外专利。”泰德后来以800多万元的价格转让给了浙江商人做房地产,可是,李连生却用这块牌子,为自己赢得了一系列的奖项。
杨绍侃做过省科委领导,知道如何申报省科技进步奖,他告诉本刊记者:“科技进步奖要求研究成果必须带来实际效益,而且不能是一年两年的,所以意味着教授要是和企业关系密切的话,就很方便,因为可以让企业开出相关的效益证明。”
李连生正是开出了这样的证明。陈永江他们从工商局调出了档案,发现泰德从2001年到2005年连年亏损,可是在李连生申报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材料中,却写着他们连年盈利,科研成果带给国家丰厚的回报。
继陕西省的科技进步一等奖之后,同样的项目又申报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且得奖。
郁永章告诉本刊记者,申报的时候还有小插曲,李连生此时已经很善于应用捆绑各方的办法,申报的时候里面有一项他的专利,李就把他算作申报人之一,并且告诉他泰德公司是如何赚钱的企业。“我那时候很疑惑,想着没听说这企业赚钱啊,也觉得他那项申报里面华而不实的东西太多,都说自己是世界领先水平,我最清楚世界领先水平是什么样,就给陕西省科委写了一封匿名信,说你们还是查查这个申报是否严谨。”
说到这封匿名信,郁老师觉得当年自己还不够胆大:“真应该直接举报的,那时候要是制止他这么巧立名目的申报,不至于今天他越走越远。”科委确实审查了这些申报,可是据负责审查的一为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交大老师说:“只有半天时间,大家又都是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同事,谁也没认真看,就让这项目过关了。”
当时李连生他们以为举报者是甘肃一家同行单位,没怀疑是郁老师,因为郁老师自己也算得奖者之一,不太可能做这种事情。
一场漫长的学术举报
长江学者当上后,李连生在学术得奖和事业上升两条道路上越来越顺利,“当了能动学院的领导,又担任过校人事处处长,接着又是工程中心的常务副主任”。而这些行政职务,特别是人事处处长,带给李连生的不仅是日常满足,更给他的申报水平增加了技术含量。
“很多老师之所以不能往上走,是因为他们得奖不够。其实得奖很有讲究,比如说什么级别的奖能够带来什么荣誉,怎样申报可以得奖等等,都不是一般老师能精通的。”李连生却很明白,他已经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如果再得一个国家级的奖,那么他就具备当选院士的资格了。
不仅如此,人事处处长的身份还给他更改妻子学历的方便,妻子的学历从大专升到了大本,冯全科老师说,他们后来才知道,不仅是更改学历,李连生还给妻子弄到了各种证件,从政工师到经济师一应俱全,“这样不管什么升迁都少不了她,算是交大的一大奇迹”。事实上,李的妻子早已经做到了工程中心的主管会计,可这并不能让他们满足。
郁永章说:“这也是他为什么急于拿别人的成果去申报自己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原因。”李连生过去研究的涡旋压缩机的研究成果,把能得的奖都已经得了,而近年此领域也不会再有什么突破,于是,他动起了活塞式压缩机的脑筋。
可问题就在此爆发,李连生这次没有再让郁永章联名申报,而是把行业内的很多权威拉了进来,陈永江老师他们后来看到的这份申报书,让他们几个普遍惊诧不已,换句已经流行的话说:“不能无耻到这种地步。”
其中有十几年前引进的德国的专利,被李连生写作他是第一发明人,称“发明结束了长期以来国外进口的历史”。专家们参加过许多鉴定会,知道各地的各个成果,可是在李连生的笔下,这些和他毫不相干的成果都成了他的发明专利。
专家们于是开始了举报过程,陈永江说:“其实也是希望学校引以为戒,撤销他申报教育部一等奖的项目就可以了,并没有希望怎么处分他,我们为的是学校名誉。”
可是2008年2月份,学校领导把6位老教师请到酒店,一边劝他们退出举报小组,一边和他们说各个高校都有这种事情,闹出去谁都不好看,并且臆断他们是为了利益在闹,说可以把他们名字也写在里面,算是集体申报。冯全科作为比陈永江他们小几辈的人,听到这些,立刻就明白学校是想息事宁人,所以他没说什么,只是做好打算,不能这么随便退出。
可是脾气火暴的陈老师站了起来,特别是校领导说他们是“始作俑者”的那句话。中文功底不错的陈老师愤怒地说:“你们知道这句话的下句是什么?这句话是随便说的吗!”大家不欢而散,陈老师解释说:学校这种不肯承担责任,反而压制他们几个人的做法特别让他愤怒,也就是从那时起,几位老师坚定了要把举报进行到底的信念。
“就算是现在学校为了排名想往上挤,可是靠弄虚作假完成的排名,有什么意义?”尤其是如此荒谬的评奖如果通过的话,陈老师他们几名退休多年的人都觉得,自己的专业会被整个行业的人当笑柄,对学校培养学生非常不利。“看到每年进大学的那些孩子的干净的面孔,我就想,让李连生这种人哄骗成功,就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
举报换成了书面正式举报,在书面正式举报后不久,学校举行了一次听证会,表示双方可以各自陈词,但是不能见面,而是轮流说半个小时。陈永江至今不能明白,为什么不让他们和李连生当面对质,唯一的解释是:李连生害怕自己当面的解释被熟悉业内一切信息的老师们揭穿,所以说服了校领导,不和他们正面接触。
不过那次听证会双方还是在楼梯口碰见了,冯全科还记得,李连生正眼不看他们,直接上了楼梯。
学校表示申报教育部科技进步奖的这项成果暂缓申报,冯全科说:“其实也就是马虎我们,因为所谓暂缓也是形式,你去看教育部的网站,现在这个荒唐的奖项还在上面。”
因为学校迟迟不对李连生处理,所以老师们接连举报,并且把以往一些得奖资料拿出来核对,这才发现,李连生以往所有的奖项都有作弊成分。老师们索性在网络上开始了举报,双方形成了一场漫长的对峙,82岁的陈老师已经有只眼睛失明了,可是他却每天在网络上写作,特别是科学网专门为他们开了博客后,对李连生的揭发非常之细致,因为6人中他的文字水平最好。
虽然李连生不动声色,可是他却有了一群强大的对手:既知道他怎么作弊,也坚持不懈地常年揭发他。比如陈永江的毅力惊人,70多岁学电脑,却已经是电脑高手,连复杂的CAD软件都会使用;而郁永章老师则把李连生的专著拿出来研究,发现他早年的著作也有不少抄袭自日本学者。林槑老师是6个人中唯一的女性,李连生申报材料中,有一个专利是她学生的成果,当年她就负责审批,也被抄袭在内。可是该学生现在被李说动了,电话来劝说林槑,说算了吧,现在评奖不都是这样,林槑说我没想到你这么没骨气,说完就挂了电话。
2008年下半年,能动学院突然搞了一次“端正学风”的大会,李连生上台讲话,讲的是“如何端正学风,不嫉妒他人,搞好自己的学术研究”的主题,冯全科在下面听得气炸了,因为李连生讲话的意思就是几位老师因为嫉妒自己有了成果而举报。并且暗示,如果听他的,想报什么奖都可以找他帮忙,并且说自己帮某老师搞到了一个研究成果的效益证明。
在李连生看来,他的规则,比起老师们的举报,显然是他的规则更能胜利,因为给学校和个人都带来了巨大利益。
冯全科觉得,即使现在评奖风气不正,大家也有些开假证明的事情,可是弄到像李连生这样赤裸裸地宣扬,还是让人震惊。“毕竟学校还有知识分子的底线,他现在已经没底线了。”
他和屈宗长都还在职,可是都被取消了学术带头人的资格,可是这种压力反而使他们更加明白:只有举报一条路可以走下去了。而李连生托人传话给他们,说他们都有把柄在他手上,比如郁老师“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是监督组组长,而陈永江是副教授退休,学术水平不高。郁老师听到这些既怒且笑,他是“右倾”分子,“文革”时候也挨整;而1989年就退休的陈老师是因为自己对职称一直不在意,连副教授都是他们催促他写申报材料才评上的,可是他在化工机械方面的成就是行业内公认的。“世界上真是有两种人的。可是在李连生的臆想中,所有人都和他一样,是削尖脑袋往上爬的。”
李连生的威胁,包括后来上法院去控告老师们犯了诽谤罪都没有起到阻拦作用。在不间断的揭发后,事件终于在两年后,在媒体的普遍关注下有了转机,尤其是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报道之后。在报道的第二天,学校就对李连生做了彻底处理。不过冯全科觉得,李连生还是能找到自己的出路,这也是他满不在乎的原因:“长江学者的身份还在,随便在个小学校混混,肯定能找到他的空间。”■(文 / 王恺) 大学江湖晋升学术规则李连生李连西安交通大学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