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的故事

作者:宋晓军

(文 / 宋晓军)

坦克的故事0( 中国MBT-2000主战坦克亮相秘鲁 )

对于12月8日在秘鲁国庆阅兵式上亮相的中国出口型MBT-2000坦克,虽然美联社、路透社和《华尔街日报》等海外大媒体都相继有报道,但是其内容的专业延伸,远不如中国军事迷在互联网上对此事的讨论。当我在网上看到众多不同角度的电视截图和分析MBT-2000坦克出口南美意义的文字时,再次想到了我手中的一本书——《坦克的故事》。

所有有关坦克的科普读物似乎都一样,开篇介绍的都是英国人发明坦克的故事。比如英国著名军事作家罗杰·福特(Roger Ford)在2000年出版的《坦克——从1916年到现在》一书,至少有两家国内出版社先后翻译出版,书中第一章的小标题是“斯温顿的建议”。而1950年3月由位于北京西总部胡同甲50号的开明书店出版的《坦克的故事》一书,第一章的小标题同样是“斯温顿上校的意念”。斯温顿(Ernest Swinton)爵士——这位提出坦克创意的天才最近一次被媒体提起,是2009年5月2日的英国《星期日邮报》。这天出版的报纸以《坦克将成为过去的记忆——英国结束了93年的坦克生产后只剩下德国人的炮了》为标题,用了不太多的文字报道了英国唯一的重型坦克“挑战者-Ⅱ”生产线彻底关闭的消息。文章的最后部分提到了斯温顿爵士的名字,这部分的小标题是“蒂尔达·斯温顿(Tild Swinton)的大伯父是如何开始这一切的”,文中除了很粗略地介绍了斯温顿爵士提出坦克创意并最终被当时的海军大臣丘吉尔采纳的内容外,似乎更在乎强调斯温顿爵士是第80届奥斯卡最佳女配角获得者蒂尔达·斯温顿的大伯父。当看到这则报道时,我就想到了《坦克的故事》中开始的段落:“斯温顿上校安逸地坐在深深的软椅中,一支一支不停地吸着香烟,在讲述他在战场上所目睹的事……”“和花圃里的花朵一样密”,是斯温顿爵士向英国国防委员会秘书描述德军在战壕里布满了1.2万挺“马克沁”机枪时用的比喻。当时我想,1950年时的中国读者看到这些文字时,被《纽约时报》誉为“前卫女星”的蒂尔达·斯温顿还要等10年才会出生。

根据一个名为“生活在秘鲁”的博客在12月9日透露,秘鲁至少在5个月前就开始对中国的MBT-2000坦克进行了测试,也就是说在坦克的发明国——英国决定关闭主战坦克生产线后不久,中国的出口型MBT-2000主战坦克就已经踏上南美的大陆了。在中国的军事迷眼里,MBT-2000主战坦克可以说是中国主战坦克制造业的转折点。中国向巴基斯坦出口的MBT-2000主战坦克在21世纪初亮相后,曾引起了海外媒体的种种猜测,而中国军事迷们也演绎了多个技术版本的分析。俄罗斯专家认为,中国坦克制造商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军费下降订单减少的情况下,研制了一型出口型坦克——MBT-2000。一开始,中方准备采用中国从中东获得的苏制T-72M主战坦克的底盘,安装了新型全焊接炮塔,更换了现代化的数字化火控系统,并准备采用西方标准的120毫米火炮和德国或美国的动力系统,但1989年后MBT-2000的研制计划被迫终止。在1991年重新启动后,中国坦克制造商回归了苏制125毫米火炮的设计,并自行设计了火控系统,但其传动装置和车身前部仍有苏制T-72M坦克的影子。对于俄罗斯专家的说法,中国的军事迷在网上进行了多次“举证反击”,讨论之热烈、文章数量之多一直延续到2009年的中国国庆大阅兵期间。中国军事迷认为,恰恰是向巴基斯坦出口的MBT-2000,使得中国坦克制造商在缺少订单的情况下得以试验各种第三代坦克的新技术,最终打造了中国在1999年阅兵时亮相并在2009年阅兵时更显成熟的第三代主战坦克——96式和99G式主战坦克。

现在MBT-2000登陆南美了,而中国的军事迷在网上对此事的讨论也更加专业了。这让我再次想起了《坦克的故事》的译者——著名科普翻译家符其珣先生在译序中的一段话:“飞机大炮不如人,连一般应有的常识也落在别人后面,这,不仅要惭愧,而且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符先生1948年秋在南京写下的这段文字,是感慨他所翻译的包括《坦克的故事》在内的“苏联青年科学丛书”在苏联每次开印时都能印刷5万册,并在短时间内能几次甚至十几次再版,而在当时的中国却只能印刷2000册上下。61年后,发明坦克的国家终止了主战坦克的生产,制造坦克最多的国家认为中国“山寨”了他们的坦克,而不能制造坦克的国家制造的坦克登上了南美大陆……有关坦克的故事还在延续。■

上一篇: 问君归期未有期
下一篇: 企鹅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