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兰克的垂直花园
作者:曹玲(文 / 曹玲)
40多年过去了,帕特里克依旧热衷于将植物悬挂在空中,但是和儿时相比,如今的规模真是大多了。今年,他将英国伦敦雅典娜酒店“打扮”了一番,披上了一身绿色的衣服,用260种、1.2万株绿色植物将8层楼高的酒店打造成一座壮观的空中花园。之前,他还在葡萄牙一个商业中心以及科威特等地建造过4个网球场大小的垂直花园。
为什么要把花园由水平变成竖直呢?帕特里克说:“你觉得植物真的需要土壤才能生长吗?土壤只提供了机械支撑,水、溶解在水中的矿物质、光和二氧化碳才是植物生存的必需品。”
自然界有很多很多从不娇气的植物,它们生长在岩石上、树干上、几乎没有泥土的斜坡上。在喜马拉雅山脉,已知的物种有8000种,其中约2500种不需要泥土也能存活。就算在温带,很多植物也生长在条件艰苦的地方,比如悬崖上、洞穴口和滑落的岩石上就生存着小檗属植物、菊类植物和枸子属植物。天生卷曲的枝条暗示它们来自大自然中艰苦的环境,在那里很难舒展开自己的小胳膊小腿,并不像花园里来自广袤平原的植物那样自由成长。“植物的生命力是很旺盛的,它们在那些缺乏土壤的环境中依然可以生活得很好。”
但是,这些生活在艰苦环境中的植物往往会拼命往下扎根,如果它们非要将根扎在墙里,可能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墙体很容易就被破坏,会出现裂缝甚至坍塌。这一切在吴哥遗址中非常明显,在那里丛林与寺庙数百年来已经形成一种微妙的共生关系,它们相互依存也相互威胁,一方面树木的根茎像巨手一样支撑着古老的寺庙,一方面树木的生长又会挤压摇摇欲坠的脆弱建筑。“如何能让根系只在表面蔓延,但是不会深入墙体内部呢?后来发现有规律的浇水能够缓解这种情况。”
帕特里克在综合了种种情况之后,构想出垂直花园,就是在建筑外墙上建立一个维护费用最低的永久植物层,让植物在任何没有泥土的墙面上生长。
他所设计的垂直花园主要由3部分组成:涂上铝的塑料框架、PVC层和毛毡层。框架悬挂在墙上或者自己能够立起来,组成隔热、隔声的空气层;1厘米厚的PVC层被牢牢地钉在框架上,起到防水的作用;聚酰胺毛毡层被固定在PVC层外,能够通过毛细管作用让水分均匀分布,而且还能防腐。种子或者植物被固定在毛毡层,植物的根在毛毡层生长。浇水和施肥都是自动的,自来水必须用营养液调配,随后从最高处缓慢地浇下来。
植物种类的选择也大有讲究,要根据主要的气候条件进行安置。楼层底部的阴影部非常适合亚洲荨麻的生长,而稍高一点的楼层,可选用常在悬崖边生长、能够抵抗英国风吹的植物,平均下来每平方米大约要种30株。以雅典娜神庙饭店为例,垂直花园中8%的植物是常绿植物,20%的植物是季节性植物。
帕特里克希望这样的装置不会给墙壁带来任何负担,于是他的设计非常轻便,包括植物和框架在内,垂直花园的重量每平方米不超过30公斤,“任何墙壁都能负担得起”。垂直花园也能够建在室内,如果能提供人工照明,甚至可以建在地下停车场这种没有任何自然光的地方。
“人类越来越脱离大自然,垂直花园能够将自然重新‘种植’回来。”帕特里克非常感谢植物学知识,“即便只是人造的,但是也展现了自然中的植物风光”。他还感谢隔热效应,“垂直花园非常高效,可以帮助减少能量消耗,能够起到冬暖夏凉的效果”。而且它可以为生物多样性提供一个避难所,在任何城市,如果一面面裸露的灰墙都能够变成生意盎然的垂直花园,也不失为一种净化空气的好办法。“除此之外,根系和所有生活在其中的微生物也起到了一个广义的空气净化效果,而那些被吸附在毛毡上的空气污染粒子,也将慢慢被分解,最终变成植物的肥料。”■
EnergyHub节能好帮手
如何节省20%的电量?你既想每天回家后房间里温暖如春,又不想浪费能源;或者你是个经常忘记关灯、关空调、关电视的繁忙人士或者糊涂蛋,那么可以考虑选择EnergyHub。这是一款可以管理家庭能源的小仪器,由白色的大尺寸触摸屏和无线电源插座组成,看起来就像一款MP4播放器。它可以随意摆放在家里的任何位置,可以通过无线设施和家庭里的电器建立联系,之后会持续监控电器的功耗,记录并显示家庭消耗的电量,然后在适当的时候切断一些待机电器以达到节能的目的。EnergyHub还带有远程访问功能,不在家时也可以控制它关掉正在BT下载的电脑或者被宠物不小心打开的等离子电视。
EnergyHub的发明是一个巧合,两年前塞思·弗莱德-汤普森(Seth Frader-Thompson)正开着一辆丰田普锐斯行驶在路上。普锐斯的仪表盘上有几个小小的屏幕,实时告诉司机行驶的里程。这时,汤普森脑海中闪现一个想法:家里要有这样的装置就好了。于是,他发明了EnergyHub。目前他正与当地公共事业部门合作,对EnergyHub进行测试。据称,它将在2010年初推向市场,售价可能会超过100美元。■
盲人之光:仿生眼
对于盲人来说,哪怕视力增加一点,比如在房间里走动时不会碰到物体,就已经令他们欢欣鼓舞。因为视网膜受损而引起的视力减退或者失明症,研究人员希望通过仿生眼来取代视网膜细胞的功能,但是由于眼睛的构造相当精细复杂,再加上工程学上的诸多难题,这方面的研究一直进展缓慢。今年,麻省理工学院传来令人兴奋的消息,他们成功研制出仿生电子眼模型,并植入猪的眼睛内长达10个月且并未产生任何损害。研究人员希望,3年内就能在病人身上实际测试这款电子模型。
这套仿生眼由摄像机、图像处理器等多部分组成。工作时先由安装在眼镜上的摄像机捕捉画面,然后把画面传至使用者身上佩戴的图像处理器,转化成电子信号,再返回眼镜上的传输器。传输器把这些电子信号无线传送到使用者视网膜上的接收器和电极面板上,电极激活视网膜神经,把信号通过视神经送往大脑。如此一来,使用者就可以“看到”世界了。
那么,利用电子眼看到的影像是什么样子呢?正常人的眼球上有数百万个感光细胞,要想让视力有问题的人获得普通视力,电子装置所提供的影像解析度可能需要达到上千像素才行。但实际上目前的分辨率还很低,研究人员希望在电极列上使用人工培植的神经元来刺激视神经残缺病人的视觉,解决这些问题可能还需数十年时间。
未来的仿生眼必须防水、耐用、没有副作用,足以在人体内正常工作10年以上,而且要充分完成各种视觉工作,是一项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仿生眼项目的合作横跨多个大学和医院,已经持续了几十年,并仍将持续下去。■ 花园垂直布兰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