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坎大哈上空的“英俊恶魔”
作者:宋晓军(文 / 宋晓军)
( 美国“捕食者”无人机 )
“你是一个英俊的恶魔,你叫什么名字?”这是12月1日美国《大众科学》网站上转贴的一张照片的图注。自今年4月以来,有关阿富汗坎大哈上空的神秘的无人机引发了众多爱好者的猜测,而这张转自法国“国防机密”博客刚刚发布的相对清晰的照片,再次在网上引发了讨论。此前,有专家认为这很像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一直在秘密开发的“臭鼬”无人战斗轰炸机,也有专家认为是波音公司的X-45飞机,但在清晰的图片被公布后,很多爱好无人机的网友又开始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做出种种猜测。有意思的是,这些猜测是否准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网友在做猜测时都充满了一种希望。那么他们翘首企盼的是什么呢?
美国不仅是最早制造出无人机的国家,也是第一个在战场上使用无人机的国家。从1917年美国海军投资20万美元研制的“飞行炸弹”无人机(单价2500美元),到“越战”中首次大量使用的“火蜂-147D”无人机(1016架),与有人驾驶的战斗机相比,美国军用无人机始终徘徊在战场的边缘,其中既有技术原因,更有研制有人驾驶战斗机高额利润的驱动。真正让无人机走到战争舞台中心的恰恰是阿富汗。2001年10月开始对阿富汗的“持久自由行动”中,由于美军不能在阿拉伯国家大量派驻陆基航空兵,而航母舰载机出动强度已达到饱和,加之阿富汗的高原缺氧对直升机飞行的限制以及阿富汗特殊的作战条件,才使得无人机逐渐接近战争舞台的中心。“‘持久自由行动’取得的一些最为重要的成功是国防工业基础的成功:‘全球鹰’无人机参加作战行动时尚未正式投产,‘捕食者’正式批准装备才9个月……”这是2003年2月美国国防部公布的《国防工业基础转型路线图》报告开篇中的一段描述。这份报告不仅在开篇对无人机进行了赞美,而且在其中的多个章节里提到了无人机显示出来的非凡价值。比如在编后的附件B中的第三章第一节“最快部署项目”中,专门列出了“全球鹰”长航时高空无人侦察机。报告认为“全球鹰”的采办合同高度简约,特别是要求从11架到20架时单价待飞价格(UFP)为1000万美元。事实证明,每天侦察面积可达13.732万平方公里的“全球鹰”不仅在阿富汗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而且在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中它也数次飞往巴格达上空,传回了3700多幅有价值的图片。同样,在2008年首次成为全球军工企业100强的通用原子航空系统公司的“捕食者”中空长航时无人机,于2001年10月17日在阿富汗开创了无人机使用导弹的先河后,也同样在美国国防部的报告中被多次夸奖。
越南战争初期,美国先后损失了作战飞机2500多架,死伤飞行员5000多名,被俘人员90%是飞行员和机组人员。在这种情况下,美军为了完成空中侦察任务,最终选中瑞恩公司生产的“火蜂-147”无人靶机改装了“火蜂-147D”无人侦察机。从1964到1975年,单价只为有人战斗机1/30的“火蜂-14D”先后出动了3400架次,获取情报占当时空中情报总量的80%,而损失率只为16%。“越战”结束后,按常理军用无人机的发展本应得到足够的重视,但各大军火公司出于自身利益显然不愿意发展利润空间有限的无人机,在他们的游说下最终无人机项目在1979年被终止。与“越战”后无人机鼻祖的瑞恩公司相比,1999年兼并了瑞恩公司的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研制的“全球鹰”和善于攻关的通用原子航空系统公司(从2000到2007年花费了68.3734万美元请国会议员出国度假)研制的“捕食者”,似乎更应该感谢阿富汗战争和金融危机。随着阿富汗战争迟迟不能结束以及金融危机的爆发,美军的其他装备采购项目纷纷削减,而无人机项目的拨款却是节节攀升,如2008财年为39亿美元,2009财年为45.3亿美元,2010财年为54亿美元。
现在的问题是,坎大哈上空的“英俊恶魔”到底是哪一型无人机呢?网友Billdale在12月3日《大众科学》网站上的留言认为,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耗费了美国太多的生命和金钱,如果美国能将新型的隐形无人机布满天空,不仅可以降低战争的成本,而且也有助于减少美国军队在阿富汗的逗留时间。可见,这位网友的观点与奥巴马两天前有关阿富汗增兵和撤军时间表的讲话时一样充满了希望。那么坎大哈上空的“英俊恶魔”真的能让美军在阿富汗创造彻底战胜“恐怖恶魔”的奇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