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银行上市:香港最大IPO的诞生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陈斯)

民生夺冠

民生银行此次香港上市受到了投资者的热烈追捧,国际发售部分超额配售近12倍,下单金额超过300亿美元,而香港公开发售部分超额配售近160倍。据悉包括索罗斯、淡马锡在内的国际资本巨头纷纷认购,但民生银行一路走来却并不容易。

2004年初,民生银行首次谋求在港上市,却因与旧发起人股东深圳前进科技公司的股权纠纷,上市进程颇费周折。据公开资料显示,1996年12月、1997年12月,前进公司曾在民生银行合计贷款5000万元,由于涉嫌“非法吸收存款”,公司法人代表邱影新所持的6000万股民生银行股份被东莞法院冻结。民生银行担心贷款存在风险,在东莞法院冻结期满后,向北京二中院申请对6000万股股份进行诉讼保全,并提起诉讼,追讨贷款。民生银行公告称,1999年3月,北京二中院判决前进公司立即偿还贷款及利息。由于被告当时没有上诉,审判随即生效。当年底6000万股股份被强制拍卖,竞买者即为今日民生银行大股东东方集团。

但前进公司认为,民生银行的“转让行为”有严重瑕疵,并不断起诉、申诉、上访。2004年,在民生宣布计划香港上市之际,邱影新再对媒体爆料——民生涉嫌虚假上市。后经查实,民生银行A股上市时,工作人员为求快速办妥工商注册变更等手续,编造了股东大会决议。此后一年,民生董事会专门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调查该事件,并对公司治理进行整改。目前,邱影新旧案已告了结,民生银行在招股说明中提及,有关股份转让是根据与投诉人订立的调解协议做出,股份转让及该股份的承让人资格已获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并获得司法机关、行政机构的支持。2005年6月,民生银行通过了港交所聆讯,但当时并没有完成发行。本刊记者曾就此致电民生银行,民生银行有关人士表示,目前公司仍处于股票上市前的静默期,不便回答任何问题。

时光荏苒,民生银行的实力规模进一步增强。从2006至2008年,公司的资产总额、贷款总额、存款总额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20.6%、18.1%和16.1%,净利润由38亿元增长至79亿元,年复合增长44.9%。截至今年9月30日,总资产规模超过1.4万亿元,不良贷款率仅为0.82%,低于1.66%的行业平均比例。

迅速扩张的业务规模也使得民生的资本充足率不断逼近警戒线。银监会要求,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必须超过8%,核心资本充足率须超过4%。截至今年6月30日,民生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为8.48%,核心资本充足率为5.9%,虽然满足了银监会的要求,但是与竞争对手招商、中信、兴业、华夏、浦发、深发展相比,仅高于浦发和深发展,而浦发银行在三季度定向增发补充了资本,深发展也引入了中国平安,民生银行补充资本实力的压力更加迫切。厚积薄发,赴港上市计划再度捧出,募集300多亿港元资金后,可将民生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提高约3个百分点。

据香港证券交易结算所的数据,今年初以来,已有49家新公司在港上市,其中34家为内地企业。截至11月20日,港交所最大的三宗融资个案,内地企业就占了两例。民生银行此次融资又刷新了今年的IPO纪录,还可在港交所历年IPO融资额排行榜中位列第七,而且内地企业已连续5年蝉联港交所IPO冠军。

新时代证券北京投行部执行总经理程扬向本刊分析:“去除个体因素,民生银行成为IPO冠军有一定的必然性。首先,香港市场是一个非常成熟的市场,本身的存量资源已经不多,而内地的资源却相当充裕。其次,近10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内地企业的发展思路也在变。他们到香港上市,融资并非唯一目的,特别是一些大型国企,本身并不缺钱。香港市场是一个国际化的市场,在港上市可以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和国际形象,还可以通过引入海外资金,形成战略合作关系,为企业打开进入国际市场的通道。内地企业频频夺冠,可以说是中国经济发展和大型企业走国际化路线的必然现象。”对于民生银行成为今年香港的最大IPO项目,港交所企业传媒讯息处总监陈涓涓表示:“企业的集资规模往往取决于市场环境,以及投资者对该公司的估值等多重因素。”全球金融危机之后,资本市场遭遇了重大挫折,IPO项目也一度呈现冰点状态。此宗IPO融资规模之大,从另一方面反映了资本市场的回暖和投资信心的恢复。

缘何热捧

如此大规模的融资计划能够成功,民生银行显然选对了时机。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济令世人侧目,中国公司也自然受到国际投资者的追捧。

天相投资顾问有限公司首席策略与金融分析师石磊告诉本刊记者:“金融危机使一些发达国家遭受重创,而中国经济却强劲复苏,令世界刮目相看。近期,美元又对主要货币走软,进一步增强了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中国内地的金融资产可以带来货币增值和经济成长的双重收益,自然会成为海外资本追逐的标的。”石磊分析:“索罗斯的投资可能是从全球资产配置的角度出发,毕竟其认购金额对其基金资产规模而言并不大,不过从大趋势来看,如果经济很好,索罗斯就可能会一直持有下去。”

摩根大通董事总经理兼中国证券和大宗商品主席李晶相信,明年出口持续复苏以及全球商品价格上涨,将恢复人民币兑美元逐步攀升的趋势。此预期加上重新出现的温和通胀压力正在提高投资者对人民币资产的风险偏好。同样的乐观,还出现在淡马锡的年报中,淡马锡预测,亚洲在继续进步的同时,风险会进一步降低。淡马锡将继续偏重在亚洲的投资,维持4∶3∶2∶1的方向性投资组合比例——在亚洲的投资将占40%或以上(其中在中国投资约为20%),在新加坡的投资保持在30%左右,在以澳大利亚为主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投资维持在20%,剩余不超过10%的投放在拉丁美洲、东欧、中东、非洲等其他地区。目前,淡马锡仍然持有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的股权。

从2005年起,共有6家内地银行在港上市,它们给投资者带来了不错的回报,以11月20日的收盘价计算,不算分红,最高的收益率为284%,最低的收益率为10.4%,平均收益率为138.16%,财富效应凸显(见表格)。民生此次定价9.08港元,折合人民币约8元,相对A股20日8.43元的收盘价,有5%的折价。若以股权摊薄后的去年每股盈利0.36元计算,市盈率为22.2倍。与6家已上市银行发行预测备考全面摊薄市盈率相比,居于中间水平。石磊认为这个价格从短期和长期看,都有一定的吸引力。民生银行通过事业部改革和流程银行的实施,已从规模型向效益型转变,从2006至2008年,民生银行非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日益上升,分别为7.3%、10.65%、13.13%,具备一定的竞争力。巴黎资本(亚洲)有限公司金融分析主管陈皖明则看好民生银行民营性质的治理结构。她认为:“这是公司发展的一大优势,这种结构能使它在策略、产品、管理、薪酬设计等方面具有更多的灵活性,不过,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该结构也可能使其在一些投资大、见效慢的项目上,遭遇限制。”

海外资本热捧内地企业,内地企业亦对香港这个国际平台趋之若鹜。10年前,在港上市内地企业只占港股总市值不足20%,成交量也少于市场总成交的40%。但截至今年10月底,内地企业占港股市值已达58%,占整体股份成交金额超过70%。港交所企业传媒讯息处总监陈涓涓告诉本刊记者:“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其证券市场一直奉行国际监管标准,内地企业在港上市必须接受监管机构及市场力量的制约,而市场力量更能有效推动企业深化改革和完善公司治理。换言之,内地企业在港上市之后,除监管机构外,企业的股东、大小投资者、分析员、媒体等形成一股市场力量,将推动已上市的企业持续提升公司治理,监督企业管理层增加透明度,不断强化人力资源及管理,提升营运效率,改善业绩等。此外,企业通过上市,加速了企业本身的改革步伐,促使企业在多方面与国际接轨,达到国际化目标。”

无独有偶,内地房地产公司龙湖地产也刚刚于11月19日在香港挂牌交易,龙湖地产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吴亚军身价达到313亿港元,超过了碧桂园的大股东杨惠妍,成为内地的最新女首富。内地市场在为香港提供源源不断的优质上市资源的同时,香港资本市场也为内地企业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香港上市的内地银行的投资回报率

银行/项目 上市日期 发行价 收盘价 收益率(%)

交通银行 2005-6-23 2.5 9.6 284

建设银行 2005-10-27 2.35 7.11 202.55

中国银行 2006-6-1 2.95 4.73   60.34

招商银行 2006-9-22 8.55 21.5 151.46

工商银行 2006-10-27 3.07 6.76 120.2

中信银行 2007-4-27 5.86 6.47   10.4 诞生香港民生银行香港上市淡马锡民生银行港股港交所上市IPOipo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