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卫·霍克尼的新工具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李孟苏)
( 霍克尼身后是他捐赠给泰特英国艺术馆的巨幅作品《水边的大树》
)
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在英格兰北部约克郡的海滨小镇伯灵顿住了有些年头了,卧室窗外是北海,夏天6点醒来看得见太阳从海上升起来。这时,他开始画海上的日出、晨曦,在iPhone手机的屏幕上用大拇指画。“黎明时分,海上的光线瞬息万变,在屋里你是看不清纸或布上的笔触的。如果打开灯,却也感知不到光线的细微变化。但是用苹果手机,连床都不用下,从枕头下摸出手机,开机,就可以调和颜料,铺出清晨的景色。画了2幅,有时5幅,最多时8幅,点击‘邮件发送’,过几小时地球另一边洛杉矶的朋友们就能看到伯灵顿的晨曦了。”
这是霍克尼开始用手机绘画以来,对媒体谈得最多的创作体验。去年底,霍克尼有了第一个苹果iPhone手机,把玩中他发现iPhone是个高性能的工具。老顽童经常兴致大发,用手机在网上搜出他的作品,剪剪切切,任意截取放大某个细部,举着手机跟别人争论。他发现苹果手机的另一新奇功能,用“神奇笔刷”(Brushes)软件可以在手机的触摸屏上直接绘画。软件为使用者提供了无穷的色彩选择,画笔也有力量强弱之分,细部还可以拉近了做修改,不满意一抹就没有了,画好可以立刻存档,或者电邮出去。功能强大令霍克尼惊讶,说这简直就是“在印刷机上作画”,是古老的制图术与高科技巫术嫁接的产物。他专门买了一个迷你木制画架来放手机,给手机油画般的待遇。
有了手机,72岁的霍克尼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创作能量,画了大量肖像、静物、风景画。他精选出一批风景画,命名为“在印刷机上作画”,于今年4月30日开始做全球巡展。10月中旬,本刊记者在德国法兰克福一家画廊里看到这些小画的印刷品时,它们已经在伦敦、洛杉矶亮过相了。之所以来到德国,是因为霍克尼热爱法兰克福附近的温泉疗养胜地巴登巴登。他一辈子都要给生活制造惊奇,如今住在约克,要找到惊奇实在不可能,他干脆和助手、秘书驾船穿过北海到巴登巴登泡温泉,而且巴登巴登还有和约克极为相似的风景。“霍克尼的作品在巴登巴登附近的一个小镇展出,我们这儿只出售他的手机画作品。”画廊主人说。这家画廊里霍克尼的手机画最便宜的标价1000欧元。手机画的后期处理类似于摄影作品,由创作者授权印刷出一个限定数量,用于出售。霍克尼的这些风景画画的都是约克乡间的灌木篱笆墙、河谷、农田、牧场、路边的树木、缓缓的山丘,颇看得出他在大幅帆布油画上的勃勃雄心,比如《水边的大树》。这幅画4.5米×12米,是他创作过的尺寸最大的画,去年他将画无偿捐给国立美术馆——泰特英国艺术馆。
霍克尼并不太热衷将手机画印在传统纸媒体上加以传播。他认为这些画面没什么价值,而且呈现在手机屏幕上的效果要好过印在纸上。“它们以光线而不是墨水或颜料作为介质,效果就像教堂花玻璃窗上的图案跟书籍插图的感觉完全不同。”
多了一种画画的工具,iPhone、“神奇笔刷”还有手指能帮他随时记录下灵感,它可是稍纵即逝的。用拇指在手机上绘画,令他返璞归真,找到了人类祖先在岩石上刮擦作画的感觉。他说:“我们村里的人跑来逗我,说:‘听说你开始用电话画画了?’我告诉他们:‘不是,我只是偶尔冲速写本说说话。’”自学生时代起,霍克尼就习惯随身带个小速写本,还有铅笔、蜡笔、油画棒、水笔,以及水彩颜料瓶,方便随时写生。他的外套衬里做有特制的口袋,大得足以放下它们。手机不会弄得满地油彩颜料,免了乱糟糟的场面,“而按下‘发送’键,世界各地的朋友立刻收到同一幅画,给他们送花,花还没凋谢就能寄到,这才是最令人叫绝的体验”。半年时间他画出上千幅画,每天有四五幅画同时发给十几位朋友。今年7月,他和BBC合作,在网上公布几幅手机画,允许人们在48小时内下载。得到他的画的人会有什么想法?这些画不是霍克尼作品的数字化复制品,而是原创的。要知道霍克尼的作品具有极高的投资回报率,30年前他的代表作《水花》售价2.5万英镑,2006年拍出260万英镑的高价,今年5月他的代表作《贝佛利山庄主妇》在纽约佳士得拍卖行更拍得790万美元。
( 霍克尼用iPhone手机创作的作品
)
一般使用者喜欢用食指在iPhone屏幕上绘画,霍克尼却用大拇指。他解释道:“如果你用食指或其他手指,是你的胳膊肘在用力。拇指的关节和其他手指是相对的,让你用最小的力量、最敏捷的速度划过屏幕,而iPhone手机屏幕的尺寸也很适合拇指的运动,拇指很容易就到达了每一个角落。”他发现:“手机做媒体介质时,用拇指实在是难以置信的灵活。”由此,他关注对手机产生依赖的“拇指族”,担心拇指过分强大导致其他手指的功能会退化。
“神奇笔刷”在iPhone手机用户中极为风靡,风靡到“神奇笔刷”软件的开发者斯蒂夫·斯普朗(Steve Sprang)每天进账最多达1万美元。用该软件创作的艺术家不在少数,葡萄牙画家科伦坡(Jorge Colombo)的手机作品还登上了今年6月1日出版的《纽约客》封面。9月,在意大利举办了一个名为“iPhone时代的艺术”展览,参展的艺术家如意大利知名电子画家沃特金斯(Matthew Watkins),以及科伦坡都是年轻一代。在科伦坡出生的1963年,毕业于皇家艺术学院的霍克尼已经是英国和美国艺术界不能小觑的新人。如今英国评论家一致认为,在世的英国艺术家中,除了卢西安·弗洛伊德,只有大卫·霍克尼的名字前配得上“伟大”这一修饰语。被誉为英国波普艺术之父的霍克尼甚至比年轻人更早地热情鼓吹手机绘画,举办手机画展,出售手机创作,这激发了评论界和媒体的复杂情绪。他们将焦点对准他,批评之声不绝于耳,伦敦的一份报纸甚至嘲讽他为“艺术圈的苹果牧师”。
霍克尼反唇相讥,难道有了手机、电脑绘画软件,艺术家的天赋就会被湮没吗?“莱奥纳多用什么画出了《蒙娜丽莎》?画笔。是不是我有了画笔也能画一幅《蒙娜丽莎》那样的杰作?门儿都没有!画笔,就像手机、电脑,不过是个工具。”别忘了霍克尼还是“英国脾气最坏”的艺术家。霍克尼出生于激进工人阶级家庭,这辈子除了画画,最喜欢做的就是跟权威人物、权威言论唱对台戏。1990年,王室要给他封爵,他拒绝了。搬回英格兰生活后,碰上政府颁布“禁烟令”,他说,他,还有毕加索、马蒂斯、莫奈、特纳,都是烟枪,谁也没少活,所谓吸烟有害健康,是用统计数字将快乐赶出人们的生活。工党年会上,他找来烟草公司做赞助商,组织抗议活动。他挑起“摄影即将灭亡”的争论,质疑“禁用塑料袋”能否挽救地球,讽刺环保主义者将“气候变暖”理论发展为宗教。
从另一个角度说,上世纪60年代霍克尼移居美国后,画了许多棕榈树、游泳池和裸体男孩,以至于它们成了他最具有辨识性的风格。在油画创作上,有批评家认为他不断在重复,重复自己也重复他人:他画的森林让人想到马蒂斯或卢梭,从自由大胆的笔触、饱满热情的色块上又看到了英国另一位著名画家霍华德·霍奇金(Howard Hodgkin)。他自己也有自知之明,中年以后有意转向设计、书籍插图,为歌剧做舞美设计,并不断尝试新的创作形式,比如用宝丽来相机拍的一次成像图片做拼贴画,异想天开地用传真机和家用影印机印刷作品。他是最早用电脑进行绘画创作的艺术家,早在1985年,他就用一个叫Quantel Paintbox的计算机软件画过画。霍克尼总是与时俱进的。■
( 霍克尼作品《水花》 ) iphone工具艺术美术霍克尼大卫·霍克尼大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