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救火和笃信电动汽车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尚进)

第二次救火和笃信电动汽车0( 日产概念车“叶子” )

美国市场的持续疲软以及日元强势升值,东京车展上的日本汽车制造商集体性地遭遇了困境,丰田公司2008到2009财年亏损了4369亿日元,日产也亏损了2337亿日元,只有本田保持了1370亿日元的利润,这主要还要归功于本田对F1的断腕策略。而在亏损财报发布的短短半年内,日本三大汽车制造商都在设法扭亏,在东京车展上的极度低调,已经证明了集体扭亏的迫切性。谁也无法想象就在上届东京车展上,日产为了展示新一代GTR跑车,居然会包下整个东京湾区的地下车库。这种状况一去不复返了,日产在2009年出售了位于东京银座的总部地产,全公司迁回到了日产起家的横滨市,而当年被称为救火队员的卡洛斯·戈恩,又一次不得不拯救陷于亏损的日产。作为日本汽车界核心管理界唯一的外国人,卡洛斯·戈恩一直被视作另类风格,法国式的口气显得咄咄逼人,也正是这种非日本化的企业文化习惯,让日产在由2008年末经济危机引发的汽车危机中,率先从低迷状态中觉醒。

尽管预期分析认为,日产可以在下一个财年将亏损压缩在1700亿日元以内,但与丰田和本田相比,日产在热门车型上的技术储备并没有优势,尤其是丰田和本田在混合动力汽车方面的尝试,已经将日产远远地甩在了身后,甚至三菱也已经投产了自己的电动汽车。顺势转型成为卡洛斯·戈恩再一次盘整日产的关键,在东京车展上卡洛斯·戈恩开诚布公地说道:“奔向零排放的比赛已经开始。”以电动马达驱动的“叶子”和“Land Glider”成为日产趋向量产的概念车。很显然日产笃定要跳过混合动力阶段,直接在2011年全球投产纯电动汽车,而按照日产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在2009年4月初签署的合作备忘录,将纯电动汽车引入中国将只是时间问题。

日产如何走出经济危机给汽车制造业带来的行业亏损,笃信电动汽车的商业策略如何启动,如何评估中国在电动汽车市场上的态势,为此本刊记者专访了日产汽车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卡洛斯·戈恩。

三联生活周刊:2009年的全球经济危机,让日本汽车业遭受了重创,与丰田和本田相比,日产摆脱财务困境的速度要快得多,你是如何做到的?

戈恩:我接手日产之初就是危机时刻,10年前日产陷入危机,危机对于我们并不是新鲜事,当年我们制定了复兴计划,不同之处是1999年那次危机是我们自己制造的危机,而这次危机是世界性的危机。这次经济危机全球有两个行业受打击最严重,一个是银行,另一个就是汽车。银行容易理解,可汽车业为什么遭遇危机呢?因为现在汽车行业非常需要现金,我们雇用了大量的员工,我们投资额也很大,从世界各地进口零件,组装好再卖回世界各地,突然银行不再发放贷款了,于是我们就出问题了。之所以全球各国政府乐于向汽车业伸出援手,是因为政府关心就业问题,汽车业雇用了大量员工,直接和间接的。日产在全球有22万名员工,加上雷诺,这个数字有35万之多,如果把产业链条中的人也算上,为日产工作的人至少得有180万。所以我们提高了反应速度,恪守严格的公司组织纪律,通过成本组合和库存整顿,以摆脱危机。我们在像中国这样有优势的市场加大了力度,这也有助于摆脱危机,不过在中国市场东风日产的份额并没有变化,也就是说我们并没有比竞争对手占更多的优势,所以我非常希望下一阶段日产能够跟上中国汽车业的提速步伐。

第二次救火和笃信电动汽车1( Land Glider” )

三联生活周刊:今年中国汽车市场的状况非常好,在10月份产销数字就突破了1000万辆,东风日产也提前完成了年度销售任务,而全球汽车市场的状况却并不好,日产在北美和日本都出现了下滑。日产在其他新兴市场的状况如何?未来是否考虑增加在中国的投资,扩充日产的中国阵营?

戈恩:今年中国汽车市场如果不是全球第一的话,至少也肯定是第二大市场,巴西和印度今年都是难得的正增长,但是无法与中国汽车业最终可能达到的40%增长率相比,也许未来不会一直保持如此高的增长率,但是长期增长的趋势是肯定会持续下去的。日产与东风在过去7年间的合作非常成功,事实上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主要是生产能力的不足,2010年日产将在中国投放新车型的计划已经确定,现在唯一还不确定的就是我们会增加多少产能来应对市场的热度。按照已经宣布的计划,每年25万部产能增加,可能还不够。

第二次救火和笃信电动汽车2( 卡洛斯 )

三联生活周刊:今年日产跟中国政府签订了电动汽车的长期合作协议,并且承诺未来将在中国生产电动汽车,这个项目目前进展如何?

戈恩:现在全球各国政府都在以补贴方式鼓励消费者尝试电动汽车,美国是7500美元,法国是5000欧元,在日本大概是70万日元,除了直接补贴制度之外,还可以为零排放汽车购买者提供极低利率的贷款,贷款期限可以很长,这些经济措施起到了一定的效果。政府在制度上的支持也非常重要,充电设施监管规定是很有必要的,可以有效解决配套充电站的问题。我们在武汉的合作项目是一个局限于地方的试验项目,并没有直接向消费者提供补贴奖励,而更多是前期试验电动车在中国的研究论证。

三联生活周刊:中国本地的汽车制造商已经进行了一些电动汽车的尝试,尤其是在电动机和电池领域,中国本地产业链条有自己的成本优势,日产如何评估中国本地企业在电动汽车方面的技术储备,是否考虑未来利用中国在电动车元件上的成本优势?

戈恩:电动汽车要想成为大众产品,必须要让它的价格接近普通汽车。要想达到启动电动车市场的平衡点,政府和汽车制造商之间就需要达成一个协议,以补贴制度来刺激消费需求,从而让电动汽车的规模成本下降。我们在日本进行了一次调查,让被调查对象选择自己的下一辆车,在电动汽车、混合动力车和柴油车之间选择,结果只有9%的日本人选择了电动汽车,这无疑说明了电动汽车的全球现实情况。日产曾经测试了一些中国供应商的电池,感觉他们有一定的竞争力,现在全球电动汽车主要技术部件只有日本、中国和韩国在开发,这无疑会形成区域的规模效应。而日产认为,电池还是需要自己来生产的,电池将是未来电动汽车成本构成的主要竞争点,如果依赖供应商,很有可能就会造成成本的高居不下。■ 第二次东京车展日产三菱笃信救火本田卡洛斯·戈恩日产汽车新能源汽车东风日产电动汽车日本汽车汽车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