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奖:她为全人类书写记忆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苌苌)

文学奖:她为全人类书写记忆0( 赫塔·米勒获2009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

“赫塔·米勒是个很瘦小,但是充满活力的女人。在德语文学界很知名,而且对她的高度鲜有争议。即便有些争议,也只是集中在她的文学风格上。但大众知道她的的确不多,一个原因是她的作品非常艰涩,也不好翻译,她不是按照我们习惯的方式讲故事。”艾格特博士告诉本刊记者,他并不确定,今年8月在德国出版的赫塔·米勒的新作《呼吸钟摆》是否对诺贝尔奖的评委构成影响。按照正常情况,每年2月1日是诺贝尔奖的推荐人递交名单截止期,而经过初选和复选后,5月底诺贝尔文学奖的最终入围名单就已经出来了,也就是说,在赫塔·米勒这部重头作品出版之前,就已经在今年的5位最终候选人名单上了。

诺贝尔官方对今年的这位文学奖得主,照例是一句提纲挈领的描述:“专注于用诗句和坦诚的散文描述无助的景象。”

在齐奥塞斯库时代,德裔人的赫塔·米勒的母亲曾被送到现位于摩尔多瓦的劳改集中营。米勒虽然由于年幼,避免了这场巨大的磨难,然而随着成年,她发现她的生活越来越陷入荒谬。她在拖拉机厂当翻译,秘密警察找到她,要她参与监视她人,她拒绝了,之后生活便急转直下。她不能再回到办公室,被打发到楼道里工作,秘密警察却到处散布她就是她们的线人的谣言,周围人都以为她是个特务。她的家里被安装了窃听器,她被工厂开除,经常被提审,最后只能做家教和幼儿园教师勉强糊口。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赫塔·米勒开始了她的写作生涯。米勒说:“我是在写作中学会了生活,在作品中,是我唯一可以过上梦想的正常生活的地方。”1982年,她出版了处女作《低地》。1987年,在齐奥塞斯库倒台前的两年,她随德国籍的丈夫、作家理查德·瓦格纳去了德国。艾格特在她刚一到德国就和她相识,他告诉本刊记者,其实在罗马尼亚时期,赫塔·米勒就是一个德语现代诗歌和文学写作团体的成员。“在罗马尼亚,德语文学分了两个潮流,一个是有长期历史的传统德语文学,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在法西斯时期写作法西斯主义文学,在齐奥塞斯库时代,写作体制需要的文学。而赫特·米勒加入的那个用德语写作的现代文学团体,总是在写作当权者不想看到的文本,所以也总是受到打压。”

赫塔·米勒说起极端困难的那些年时说:“早上起来出门,不知道晚上是不是能活着回到家中。”由此,不止一位评论家说到赫塔·米勒非常规地运用词语,带着一种残酷的诚实和庄严的悲伤,或者如诺贝尔评委所说:“可怖,荒谬,混合了极端的诗性。”赫塔·米勒在获奖后接受采访时说,“除了独裁统治下的场景,我不会写别的,因为我全部的生活来源于此”。

今夏出版的新书《呼吸钟摆》,英文名字直译过来叫《我携带着我所拥有的一切》,也许更好理解一些。艾格特介绍说,这本书本来是赫塔·米勒和奥斯卡·帕斯提奥要合作完成的一个写作计划。在几年前,米勒陪伴好友奥斯卡·帕斯提奥重回他度过青年时代的劳改营,他们拍了很多的照片,帕斯提奥写了很多的笔记,他们也聊了很多。但不幸的是,帕斯提奥于2006年去世,书没法写了。“她只是说,那我试试看吧。没想到一年半后,以奥斯卡·帕斯提奥青年时期的回忆为蓝本的《呼吸钟摆》就写好了。”艾格特说。

小说出版后,在德国的《时代周刊》上形成两种声音的讨论。一种声音说,无法接受这样的写作风格,也无法接受赫塔·米勒去写她本人并未经历过的磨难;而另一位资深编辑则说,这是他看到的最好的小说之一。艾格特并不同意前一种声音,他对本刊记者说,几年前,就在奥斯卡·帕斯提奥那里,他见到了他为这本书准备的大量素材,包括所有的照片,他曾经住的地方,工作的地方。况且赫塔·米勒还有来自她母亲的经验。“米勒一直强调,她写的不是记录,就是小说,但里面有一代人的记忆。”

198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保加利亚出生的德语作家埃利亚斯·卡内蒂,写的是犹太人的苦难。199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君特·格拉斯,写的是人类在独裁统治下所受的苦难。1993年诺奖得主托尼·莫里森写的是美国黑人曾经受的苦难。前年的诺奖得主多丽丝·莱辛写的是南非的白人和黑人经受的苦难以及属于女性的苦难。米勒写的是东欧知识分子在战后的苦难。“文学的一个功能是承载文化记忆。她书写了他们那一代人的文化记忆。如果不被写进小说里,可能就会被修正过的历史书忘记了。”艾格特说。

“德语是米勒的母语,但是她使用的德语仿佛来自其他的时空。”诺贝尔奖的官网上说。艾格特解释道:“哈布斯堡王朝时期迁徙到东欧等地的德国人,对德语保持了一种很敏锐的触觉,比如生活在乌克兰等地的以德语为母语的年轻知识分子,这些地方都是德语文学发展的温床。这批生活在德国之外局外人的德语有别于德国德语,可能是小岛性的使用,加上当地语言的刺激,具有一种很特别的敏感性。”艾格特回忆帕斯提奥曾对他说,他的身份就在语言里。而米勒在她的文章《国王的鞠躬和死亡》(2003)中,也探讨了语言作为一种身份的重要性,是多数人使用的语言定义了移民和局外人。

“我不记得赫塔·米勒有什么其他政治主张,但她强烈反对任何形式的独裁统治。”艾格特讲到赫塔·米勒1997年退出德国笔会的真正原因,“当德国统一时,德语文学界有三个笔会组织,东德和西德,另外一个在伦敦。最后东德和西德的笔会也联合了,而米勒公开宣布退出合并后的笔会中心,她说拒绝和与独裁者合作的人一起工作。”米勒很难从写书上赚钱,但是在德国,各种民间赞助文学的基金和学者奖金足够她应付生活。

“作家一般不会总是写同一个主题,大约在上世纪90年代末,赫塔·米勒加强了文学实验性的探索。她将苦难主题和现代诗歌联系起来。格拉斯的文学方式还是比较经典,而米勒是实验性的。”艾格特说。诺贝尔官网提供的资料上提到她创作拼贴小说,在小说里插入她画的画,还有照片,她从罗马尼亚的杂志上剪下来一些句子和词节然后拼贴成诗歌。“一旦拼贴完成,你就不能改动它们。”她说,“这是拼贴对我的吸引力。拼贴就好像是过去,你不可以擦掉它们,它就是你的一部分和你将成为的那一部分的不可抹去的来源。” 读书文学全人类赫塔·米勒米勒实验文学奖记忆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