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劲:300年出一个周恩来
作者:马戎戎(文 / 马戎戎)
( 刘劲 )
300年出一个周恩来
1995年,我正好在拍《宋家皇朝》。那时我演的还是张学良,给我造型的是王希钟老师。当时他就说:你还能演一个人:周恩来。我之前从来没觉得自己像过周恩来,但按王老师的话说就是“三分像,七分演”。你只要有三分像,剩下你留给化妆师。
很多人后来慕名去找王希钟老师,问他:“你看我行不行啊?像不像啊?”他说,你很像啊,不用化妆都像,但是你没办法演,因为你还得塑造角色。
特型演员也是演员。特型演员只是一个沿用的称呼,到现在也应该是第三代了。第一代是《中国革命之歌》开始找毛泽东、周总理、朱老总这些特型演员。在当时的演员范围内选择很小,所以就全国找,不管你是不是演员,都给你速成,大家一起帮你造型,包括专业的表演老师来给你指导。那时候就称呼叫特型演员。后来又经历了王铁成啊、黄凯这些专业演员。演出毛泽东的演员,最早是金乃谦、张克瑶,接下来是古月,现在是唐国强。
发展到现在,都已经是专业演员了,所以,你说是特型演员也行,你说是演员的人物塑造也行,这也无所谓了。从1995年到现在,我已经演了14年的周恩来。前一段中国电影协会金凤凰奖在青岛颁奖,我发表获奖演讲:我说我跟别的演员还不太一样,我作为一个专业演员,14年一直在演一个角色,这可能也真是不多。我说,演员最怕重复,我一直是在重复,这也没有办法,因为毛主席、周总理就是伟人就是领袖。其实其他角色我也塑造了,我演过张学良,也演过《西游记》,还演过《磨坊女人》里的王掌柜。但是很多观众还是觉得我要继续演周总理,因为观众认可,观众一认可以后,这就不光是我的形象问题了,有时候不是我配音,观众就来信,认为不是我自己的声音,他们听着不舒服。
( 电影《建国大业》剧照。刘劲饰演周恩来一角 )
塑造人物,形象和声音的确是一体的。总理的侄女周秉德,她曾经跟我说过,说我年轻和中年时代的形象和周总理特别像,但是我的声音比周总理要粗。周恩来是细嗓子,而且还有点沙哑,我是属于男中音。所以我现在演戏和配音的时候,会尽量把声音提起来,尽量让声音细一点。
周总理的口音也很有特点。我听他的录音,看他的资料片,发现他口音很杂。总理的话其实也是普通话,但是他的话里边还夹杂着东北话和天津话。这跟他的经历有关系:他十几岁的时候就去东北投奔了他伯父,还放过马。他在东北上过学,老师是张柏林,后来张学良的老师也是张柏林,他们俩是同一师门出来的。离开东北后,周恩来又到南开上学,所以他的口音不光是淮阴话,是个大杂烩。他的语调不是很好学,也不容易学到位。
现在在电影里主要还是说普通话。广电局、中宣部现在有一个共识,希望电影里尽量不要说方言。我们最早的《周恩来在上海》、《长征》、《延安颂》、《开国领袖毛泽东》里,全部坚持用普通话。但是有时候出去演出,我们的父辈一代对毛主席、周总理的口音很熟悉,有情感寄托。其实在我个人看来,口音未必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有时候方言用多了,反而会成为一个拐棍,你在形象塑造上可能就会忽略。
周恩来的形体动作上,最典型的特征就是他总端着右胳膊。大家都知道,周恩来的右胳膊是他在延安时期骑马摔了下来,受了伤。他为了工作,到莫斯科去治疗,大夫告诉他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彻底动手术,重新接一次。但是这样恢复时间就比较长,得一年时间。还有一个是物理疗法,按摩为主,这样比较快。当时正是国共谈判最关键时候,周恩来为了不耽误工作,毅然决然选择了物理疗法。医生说他的胳膊以后就只能是45度了,上也45度,下也45度了,打不直了。没想到端着胳膊最后成了他的一个符号了。而且我听总理身边的人说,他虽然胳膊有残疾,但从来没有看到他因为手影响生活或工作,反而觉得这是他独有的,别人不具备的风度。
后来我看别的一些前辈演的他这个形象,我就觉得他们太注意这个手了,就觉得假,老是这个手端着,把自己架起来了。所以我在表演时候,从不刻意强调他这个手。我该吃饭吃饭,该握手握手,该拿水拿水,该写字写字。有时候甚至导演说:哎你怎么手直了——我都忘了。我觉得这不是坏事,总理本来就没有把它当做一个负担,我们为什么总是要那么刻意呢?
周总理一生讲究自我修养,对自己要求严格,他是受儒家教育长大的,集儒家教育之大成,时刻讲求坐如钟,站如松。而且他是黄埔军校出来的,又留过洋,所以他的仪表是非常威严的。走路时候,别人喊他,他绝对不会随便回头,他必须要把身子要转过来,不是只把身体转过来,而是把腿迈过来,端端正正的。周总理说过:我讲究仪表,讲究穿戴,不是我有洁癖,或者我多么讲究,而是我对别人的一种尊重。新中国成立以后,他是开国总理,又兼任外交部长,出访那么多国家,个人魅力的确非常出众。网上有一张照片:周恩来第一次代表新中国走进万隆会议的会场,戴了礼帽,穿了黑大衣,当时所有人都回头看着他——我走不出他那感觉来,那真是潇洒,这不仅仅因为他长得漂亮,长得帅气,而是他内心的支撑。经过多少风浪,才能铸就出这样的一个人?300年才出这么一个人。
有理想的一代人
我演周恩来到现在,看了这么多他的资料、他的事迹。专家的一些著作也好,身边人的回忆也好,我觉得周恩来最最关键的一点,他是有信仰的人,有了信仰他就有信念,他就有坚强的意志。
曾经有一位研究重大历史题材的专家跟我探讨他,专家说,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大家谁也没有去说,但是都心照不宣:自建党以来,不管谁当总书记,一直有一个人是常委。不论哪一届总书记,这个人都是常委,而且在常委里面起主导作用,一直到他去世——这个人就是周恩来。
不是么?从陈独秀时期开始,周恩来已经是常委了。他在上海创建了中央特科。现在《潜伏》等一批间谍戏走俏,观众都喜欢。但追根溯源,这都是周恩来创下的,他创立了中央特科,培养我们自己的红色特务,打入敌人内部,去获取一些重要的情报。
周恩来有句名言,叫“闲棋冷子”。我插一个人在你这,说不定我五年十年都不用他,但一到关键时候,他就要起决定性作用。熊向晖是胡宗南身边的贴身军事秘书,他隐藏了有七八年。胡宗南要轰炸延安的时候,第一手的材料,胡宗南刚刚呈报蒋介石,毛泽东手上就拿了一份,毛泽东几乎是和蒋介石同时拿到的作战计划。毛泽东为什么敢说不过黄河,我就在陕北?他不过黄河,就牵制了国民党胡宗南一个师的兵力。这个战略的制定,都是因为隐蔽战线。
辽沈战役本来计划要打8年,毛泽东认为辽沈战役可能打5年。结果没想到,林彪5个月就解决了问题。胜利为什么这么快?就是因为地下党提供了情报,哪有驻军,哪个地方是关键。国民党准备怎么打,谁在当这个总指挥,甚至下面守城的营长、排长的名字都报上来了。
对周恩来的一生,有一句评价就是“含辛茹苦,顾全大局,忍辱负重,苦撑危局”。他为什么能这么做?就是为了能实现他认定的目标。他十几岁的时候东渡日本,就写下了“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的诗句。这哪像是一个孩子写的?
他这一生,陪伴过这么多总书记。总书记也有犯错误的、被捕的、当叛徒的。向忠发就叛变了。为什么他一直这么坚强?这是信念,这是信仰。周恩来当年身边都是这样的人:蔡和森、彭湃、陈乔年、陈延年……这些人都是大义凛然。所以后来毛泽东说,我们踏着烈士的鲜血,继承他们的遗志。周恩来就是为了这个民族,为了这个国家,为了人民能够真正地站起来,不受列强的欺负。从他留法时期开始,一直到“文革”去世,各个阶段的周恩来我都演过。我觉得他这个人在历史上有很多次机会是可以当总书记的,但他不当。他为什么不当?我认为他对自我有很清醒的认识。他自己说,我是一个举轻若重的人,不是一个帅才,不是指挥千军万马的一种人,我是具体去干事的人,事无巨细,我是属于干这个事的。统率千军万马,出个战略思想,这不是我的强项,那么让有这种能力的同志上去。
还有一个就是他谦逊,他是为了团结。他是一个无私的人。长征的时候,周恩来已经是红军总政委,毛泽东最后重新回到红军的领导岗位上来,周恩来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他认为谁当一把手不重要,关键是谁能把我们大家带到这个共同的目标上去。我认为,周恩来跟毛泽东的关系是同甘共苦、相濡以沫的。他们从开始一直走到最后,从来没有离开过彼此,谁也离不开谁。基辛格曾经说过一句话:毛泽东是光源,周恩来就是光环。
蒋介石败走台湾后,宋美龄曾经反思说,你之所以会走到今天,就因为你身边没有周恩来这样的人。蒋介石身边有陈布雷这样的秀才,但是周恩来不仅是个秀才。陈布雷这些人并没有这些远大的理想和信念,没有一个很高的目标。而周恩来不一样,这一代人都相当有理想有信念,有远大的目标。他们当时的状态,就是我们《建国大业》所寻找的一种状态。
红军刚刚到达陕北的时候,蒋介石派张学良去剿共,第一仗,张学良的师长就被活捉。张学良大惊,这帮人刚走完二万五千里,没吃没穿,还能有这么强的战斗力。这是什么人?
如果让我来带,这些人早就都带散了。红军当年如果没有那种上下官兵一致、同甘共苦的精神,怎么可能有这么强的战斗力?大家有一个很明确的目标和理想信念,这是贯穿始终的。现在我们讲核心价值观、科学发展观,什么叫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要找回那种久违的理想信念。我们不光是为了生活过得好一些,我们还有更高的目标,不要忘记我们是为什么活着。
领袖人物形象突破了固有模式
我们拍了这么多年的重大历史影视剧,很多地方,比如我们的表演、造型等方面的思维,确实都成了一定的模式了。如何在观众接受的前提下打破这些固定思维模式,我们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这次的剧本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基础,因为这部戏里有很多民主人士,这些民主人士每个人的性格都不一样。演戏,演的是人物关系,那么当时的历史精英们,民主人士跟国共两党的关系,共产党内部,比如毛主席跟周恩来、朱老总、刘少奇、任弼时,他们之间是一种什么状态?历史上有很多重大事件是开会决定的,那么这个戏就少不了开会、谈判。但电影是视觉的艺术,总是开会,观众谁看啊?所以我们想了很多办法。比如有时候开会开到房顶上去了,有时候背着孩子,在嬉戏的过程中说了最重要的事情。比如蒋经国去上海“打老虎”,周恩来向主席报告,当时毛主席就是背着孩子,大家在孩子的欢笑声中谈论这些事情。
我认为那时候,他们那代人经过大风大浪,之间的关系绝对不会像后期分得那么清楚。总书记、主席,副主席……他们都是战友。这个戏里我们也极力表现这个生活化:大家在一个碗里吃饭,一个炕上睡觉,没有明显的上下级的区别,主席还会给他身边的人开玩笑,周恩来有时甚至会责备毛主席。
包括周恩来的形象,也有突破性变化。周恩来给外人的印象,总是一种和蔼可亲、忍辱负重的形象。这次拍电影,我们努力展现了他内心的东西。周恩来绝对不是一个只会温文尔雅的人,也绝对不是一个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的人,我认为周恩来骨子里是一个很刚烈的人。
陈凯歌这次在电影里演冯玉祥,他说,周恩来可不是一个软弱的人。他在重庆跟国民党谈判,面对这么一个大势力,那么多民主人士,那么多不了解共产党的人,他要据理力争,没有内在的刚毅怎么可能?所以我们摒弃了以前周恩来的那种人物角色形象非常表面的东西,而把他另一部分展现出来,塑造出一个更完整更丰满的形象。
电影里有这样一场戏。冯玉祥在海上遇难,周恩来得到这个消息,对他手下的李克农等隐蔽战线情报工作人员发怒了。周恩来是红色隐蔽战线的创始人,他对这条战线的要求是很严格的,而且在这方面,他是个奇才。据说我们中国共产党的电台的第一部密码就是他自己编的,到最后国民党退守台湾了还没破译。因此他对这条战线上的人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然而没想到共产党就要召开政协会议了,这些民主人士千里迢迢来赴约,却出了这么大的事,给大家留下印象,来参加会议会竟连安全都不能保证,生命都不能保证。所以那一场戏,周恩来发了很大的火。
那场戏里,主席本来也非常生气,他去找周恩来,想质问他怎么会出了这么大的事。没想到来这窗户下边一听,周恩来正在骂手下。当时韩导和黄导跟我讲这场戏的时候说:你要咆哮,要有多大火发多大火,你要怒发冲冠!什么周恩来温文尔雅的形象不要考虑那个……这场戏拍完后,我嗓子都哑了,最后真的是咆哮。主席一听,恩来发这么大的火,没见过。所以他进来以后反而安慰周恩来,给周恩来递烟。周恩来却余怒未息,给毛泽东来了一句:别用你的坏习惯影响我,我不养你这个坏习惯!——所以说那时候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战友式的,没有那种很明确的分别。
淮海战役一胜,主席一接到电报马上就坐到椅子上,人都傻了的感觉。演出这场戏的时候,导演让主席叨叨一句话:从此长江以北再无大战。紧接着就是我们喝酒庆祝。淮海战役胜利以后,半壁江山就是共产党的了,就看过不过江了。领袖们埋在心里面多少年的石头掀掉,石头下面的岩浆喷发出来了。有一场戏,是用喝酒来表现他们的喜悦。那天真是喝了多少酒都不知道,拍完后我怎么回的宾馆怎么卸的妆,怎么脱的衣服我都不知道。我们都真的喝,拍了十几条。后来我喝到把酒碗都摔了,我都不知道。喝完了我们就唱《国际歌》。唐国强也不能喝酒,那天也喝多了,喝多了以后就坐在大酒缸子上没起来,一晚上就靠在那儿笑。第二天早上我一醒,我说我那眉毛呢,我的头套呢——怎么我都脱光了。后来他们还逗我说,唐国强也跑到你房间来了。
周恩来嗜酒,喜欢酒,他感冒了都不吃药,喝两口茅台酒,就没事了。“八一”建军节是他创立的,南昌起义他打响了第一枪。我们的电影以前表现的都是国务院总理,但他内心的翻江倒海是非常强烈的。很多人说,刘劲你演的周恩来是不是过于刚烈,过于强硬了?其实我也是在摸索,我只是把周恩来另外一面表现了出来。周恩来也是人,他也是从不成熟到成熟。他一生经历过无数次危险,他成长的年代翻江倒海,峥嵘岁月,他难道会只有温文尔雅的一面吗?
周恩来和邓颖超
这次邓颖超的扮演者还是黄薇,我和黄薇也合作了十几年了。黄薇扮演邓颖超,她的形象很像,造型出来后,她的气质跟邓大姐很靠近:善良、贤惠、知书达理。黄薇她也很用功,虽然她不是专业演员,但她一直潜心研究邓大姐,音容笑貌,一直都是比较稳。邓颖超外貌没有太大的这种特点,她的不是特点就成她的特点了。
电影里表现中共开七届二中全会,进会场前,我跟黄薇设计一个动作。进会场的顺序:主席在前边,少奇、朱老总、我在后边跟着。太忙了,风纪扣没扣,或者是开了。而这时候马上就要进去讲话了,邓颖超起来给扣上。我很会意的,半抱半拍了她一下。黄导说,这个好,都留着。
周恩来在“五四”期间发过誓要独身。他说他要为了自己的理想信念,不结婚,把自己的一生献给革命。他跟邓颖超的两个孩子都在大革命时期流产了,从此生不了孩子,终身的遗憾。那么他们为什么能够这么过一辈子,而且相亲相爱,相敬如宾?我觉得还是他们有更高的追求目标,孩子只是一方面的寄托。我觉得邓颖超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她会做女人。周总理就是一个有大爱的人,他这个大爱是不能用情爱来画等号的。周恩来白天睡觉,下午和晚上工作,邓大姐的生活很规律。从前周恩来的汽车一直开到西华厅他们的卧室门前,后来周恩来让司机把车停在前院,因为怕汽车声惊扰了邓大姐。而邓大姐在工作上对总理的那种支持理解,也是别人替代不了的。周恩来在上海创办红色特科时期,养成一个习惯,就是去开会进门之前他要咳嗽,里边一听见就知道是他来了,有情况,就暗示他不要进来,有特务在里头。结果他一直养成习惯,新中国成立以后每次下了车仍要咳,改不掉。后来他也怕这个习惯直接影响邓大姐,前院下车,咳完了再慢慢地悄悄进去,然后轻轻地办公。而邓颖超也非常了解周恩来,理解周恩来,她没有周恩来办公室的钥匙,她不轻易进去,每次要去找周恩来,都在门口轻轻地问,恩来我能进来吗?
据说邓大姐有一次晕倒了,周恩来正在办公,听到邓大姐晕倒,周恩来跑过去抱着她哭,把她哭醒过来了。他们是革命夫妻,相伴永远的典型代表。
我认为周恩来是完人,他把事业、爱情和家庭的关系都处理得很好。■ 刘劲历史中国近代史周恩来电影一个毛泽东邓颖超年出300张学良周恩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