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9后军事发展加速度 2009阅兵猜想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蔡伟)
( 1999年10月1日,国庆50周年阅兵式上的海军方阵 )
1984年的时候我10岁。和很多中国家庭一样,我家当时还没有电视。记得10月1日那天,我在家属院办公室看了人生第一次国庆阅兵,那其实也是我出生后中国举行的第一次国庆阅兵。印象中最深刻的是驶过长安街的庞大洲际导弹方队,那个镜头后来几乎成为那个时代标志性的镜头。它当时给人强烈的感觉,就是对自己国家强大的自信。很难评判这次阅兵的转播对我的人生经历有多大影响。总之,此后我迷上了军事。再以后大学毕业,我加入了海军。“Join the navy,see the world。”这是美国海军上将尼米兹说的。但我参军时的中国海军,其实比100年前的美国海军还缺乏“看世界”的能力。
这是我参军后才知道的。因为不久后,我们进行了国庆50周年阅兵。此时我得以用专业的眼光看待我们的军队。1984年阅兵时,解放军的装备其实远远落后于当时的时代。15年后我们的部队有了长足的进步,但阅兵本身带来的振奋,其实远比展示的装备令人印象更深。
在国防信息还不太公开的那个年代,每一次阅兵都是国民了解军队和国家实力的窗口,也是振奋民族精神的一次盛会。对于阅兵频率其实相当低的中国,即便如此,西方主流舆论观点也多是“武力威胁论”和“阴谋论”的简单逻辑。其实欧洲国家阅兵频繁。法国大片《空中骑士》中就展示了法国国庆阅兵的镜头。“法兰西巡逻兵”的阿尔法喷气式战斗机编队以及各种幻影战机掠过凯旋门,地面上圣西尔军官学校的学生穿着带红裤边的军服穿过香榭丽舍大街。美国由于其全球战略,海空军亮相的机会远远超过陆军。但美国的“阅兵”更多表现为频繁的飞行表演和海上观舰式。“阅兵”不过是改变了一个形式,而它提升国民精神、展示国家实力的核心目的,其实在美国执行得更加充分有效,不过用了不同的形式。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无论队列训练、现代阅兵式,还是现代的战争模式,无不是从西方发端。这些行为其实都源自西方文化信奉实力的根本。恺撒说的,我不需要他人喜欢我,我只需要他人敬畏我。国际上一些具有道德优越感的反战人士一面批评中国阅兵是“劳民伤财”、“炫耀武力”,另一方面却认为,在伊拉克等国家的军事行动才真正能显示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
如果中国过于在意这种双重标准而自我约束,那么至少在最近的汶川地震中,中国军队将不会有现在的实力以应对灾难。如果说1984年阅兵展示的是中国军队在“拨乱反正”后初步恢复元气,1999年的阅兵则是进入蓄势待发的门槛。那之后的10年至今,中国国防工业随着国力的增强,取得了建国之后前所未有的发展成就。
( 国庆50周年阅兵式上的地对空导弹队列 )
1999年我正在青岛北海舰队维修战舰。当时的中国海军,按照西方先进标准建造的驱逐舰仅有两艘。军舰上防空导弹、“海虎”雷达和作战系统,都是从法国进口。那时中国依旧在承受着西方国家的军事技术封锁与制裁。战舰虽然是中国建造,但进口的武器系统一旦出大故障,都需要外国专家专程过来维修。一个拥有1万公里海岸线、300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的联合国常任理事国,难道就依靠这样的海军保卫自己?当时国际军界对于中国海军的远洋战斗力,无一不是表现出不屑一顾。那时中国的科技人员和军人其实在国人关注的缺失中,默默为中国国防而工作。在一次8级海况的大风天,我随当时被称为“中华第一舰”的112舰出海测试雷达。那台由法国进口的搜索雷达,必须由同船的法国专家来指导维修。当时随舰的一位中国雷达专家安慰我说,我们也在努力研制自己的雷达系统,很快我们将会有美国“宙斯盾”那样的海军舰艇。也是在1999年,美国海军的宙斯盾战舰访问青岛。太平洋两岸的两个常任理事国竟然存在如此实力不对称的海上军事交流,这对当时正在训练的我们这批年轻海军军官实在是一种深深的刺激。
10年不过是一瞬间。在最近一次珠海航展上,中国空军展现了以20年之力自行研制成功的第三代战斗机。今年中国海军的海上阅兵式,更是集中展现了近10年来海军装备建设成就。那位雷达专家10年前对我说的“宙斯盾”型导弹驱逐舰,已经在中国海军服役。
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真的开始能够“威胁”世界。一位空军军官对我说:当我们国家的GDP已经比20年前增长了数十倍后,怎么能还用当年的装备保卫我们在经济建设上获得的财富?《2008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公开了改革开放30年来,国家对于国防费用3个10年投入的分析,显示中国军费的增长和国防力量的发展,其实与GDP、国家财政支出增长保持着连贯的合理性。中国并没有进行军备竞赛。事实上,很多军事专家在和我谈到这一点时都表示,虽然国家要坚定对国防和高科技装备的持续投入,但中国也一定要避免陷入军备竞赛。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已经先后完成两次大规模裁军,共裁减军队员额150万。2005年中国再次裁减军队员额20万,军队总规模将保持在230万人。但从军队质量上,中国已经开始从过去的人民战争时代,经过了机械化时代的发展,向信息化军队迈进。中国的国防现代化是20多年前改革开放初期就确定的国策,在即将举行的阅兵上,它将展示中国和平崛起的成就,而不是一种炫耀。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今年海军阅兵式上再次明确表示:不论现在还是将来,不论发展到什么程度,中国都永远不称霸。而国防建设的实际成就,也促使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对于世界和平的承诺和努力。自1990年以来,解放军共参加18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维和官兵11063人次。从2007年至今,中国军队已经与20多个国家举行了20多次联合军事演习或综合演练。从去年至今令世界印象深刻的,则是中国海军新型战舰远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这都显示,日益强大的中国国防,正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主要力量之一。
一些驾驶战舰出访过的海军军官曾向我描述过,海外中国人见到来自祖国战舰时的那种激动心情。我当时其实并不能完全理解那种激动,甚至怀疑,这是否是受过压迫的民族特有的心理?2007年我受美国国务院邀请前往美国,拜访了《父辈的旗帜》作者、美国作家詹姆斯·布莱德利。他告诉我,他正在写一本有关第26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时代美国“白色大舰队”环球巡航的故事。让当时的罗斯福总统和崛起中的美国人民如此激动的,是美国成为一个“伟大国家”的可能性。1905年3月4日西奥多·罗斯福连任美国总统后在就职演说中强调:“美国已成为一个伟大的国家,这一事实促使我们在与世界其他国家交往时,我们的所作所为必须与美国这个伟大民族相称……”在100年前“海权论”崛起的时代,西奥多·罗斯福上任后给国会的第一份咨文中就强调:“在美国面前有两种选择:或者是建立并保持一支强大的海军;或者是自甘落后,处于次要地位。”而“白色舰队”的环球航行,其实便是100年前美国的一次环球海上阅兵。此前,美国与日本关系紧张而颇有敌意。而在环球航行之后日本对美国的态度,用一名日本外交官的说可见其转折:“美国舰队的远航没有引起日本的不快和恐惧,这是对和平的一种保障。”
如果这个世界永远无法避免某些必需的财富被投入到军事领域,那么在阅兵中欣赏它,至少远远胜过在他国的国土上使用它。事实上,我相信无论对于谁,当你有机会亲眼看到自己国家拥有的先进国防武力,都会按捺不住那种自信带来的激动。1907年12月16日在美国切萨皮克湾冬日的阳光下,16艘被涂成白色的战列舰依次接受了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的检阅。即便这位提倡“手拿大棒、说话小声”的总统,也激动地询问身旁的舰队指挥官埃文斯少将:“你见到过这样的舰队,想到过这样动人的一天吗!”
让我们开始等待10月1日,那一定也是动人的一天。■ 1999海军发展宙斯盾阅兵阅兵式军事武器猜想美国军事加速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