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苏雅看云南

作者:李晶晶

(文 / 李晶晶)

方苏雅看云南0( 背栗炭的青年(1899年摄于昆明)。图中这兄弟俩以送炭、烧炭为业。他们是方苏雅照片中最健壮的中国人之一 )

一个留了浓重八字胡的法国男人,却有一个漂亮中国女人的名字——方苏雅。奥古斯特·弗朗索瓦(Auguste Francois)的这个中国名字是他的好朋友、抗法名将方元春按发音给他起的。

方苏雅1857年出生于法国洛林地区一个殷实的呢绒商家庭。15岁中学毕业时,父母死于肺病和伤寒而成为孤儿。中学毕业,他参军入伍,由于所在部队政变失败,改学法律。1880年,方苏雅被当时省长比胡收为义子,同年把他引荐到外交部工作。1895年方苏雅被派驻中国,任法国驻龙州(今广西龙州)领事,4年后被任命为云南府(今昆明)名誉总领事兼法国驻云南铁路委员会代表。带着对云南的好奇,还有7部相机和大量玻璃底片,方苏雅开始了他对这个城市的独特解读。

或许说方苏雅是一个旅游家或探险家更为合适。他喜欢摄影、游历、考察,曾进入贵州的安顺、贵阳等地,并涉足险峻难行的茶马古道,还由昆明经楚雄,从元谋沿金沙江而上,进入大小凉山,穿泸定桥至康定,再至川藏交界处,拍摄了沿途见闻。他游历时,准备了12只箩筐来运玻璃底片,还要用油纸沾上牛血来包装,以防雨淋湿。当地的彝族和藏族,以及人背马驮茶叶、马帮等都成为他拍摄的对象。

旅途中,方苏雅总爱随身带着地理工具——六分仪、圆规、气压计、指南针。遇上崎岖的道路,他认真做文字记录,并在纸上画路线图。在他看来画图、绘地形、拍照三者互不妨碍,且还相得益彰。《“龟城”百年老地图》,是方苏雅于1900年手绘的云南府城郭略图(不包括中庆城和拓东城),精准度虽然不能与仪器测量的媲美,但他把握住了城市的整体形状(灵龟)和内部构成,用阿拉伯数字详细标注了主要建筑和方位物,并留下地名和照片。考察的细致令人惊叹。

中国的街道也是方苏雅镜头下的主角,他认为那是中国人生活的舞台。穿着干净、打着太阳伞的官员,形形色色的商人、小工匠,肮脏的乞丐等都出现在这里,有时还在那里进行审判,在公共场所执行死刑、检阅军队和招募民兵。更重要的是,他还将目光所及的一切尽量地凝固在了他拍的照片里。他当时可能不会想到,这些照片百年后将成为亚洲最早、最完整地记录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社会概貌的纪实性图片。

方苏雅看云南1( 镇殿之宝(摄于昆明)。很难想象这两个男子能使用手中的武器,从衣着分析他们都是方苏雅的差官 )

纪实摄影其实应当称为社会纪实摄影。它指的是那种反映人类生存环境的摄影。它倾向于对这种社会环境进行较深入的研究,做出有观点的评论,表达作者对社会的态度。其实我们可以猜想,方苏雅在当时拍摄照片的时候,并没有如此多的理论观点,他只是依照自己的理解去解读当时的云南人与事。

1900年义和团运动在全国形成高潮,当时兼任法国驻云南蒙自领事的方苏雅以自卫为名,携40余驮军械至昆明,被南关厘金局扣压。方苏雅亲率数十人以武力威胁将枪弹抢回。昆明民众义愤填膺,包围领事府,捣毁了部分天主教堂。这便是著名的昆明教案。方苏雅和32名法国人在云贵总督丁振铎的保护下全数撤离。撤离途中,他的车队被袭击,装在箱子中的日记和所有的玻璃底片荡然无存。所幸的是在这之前,他已洗印出一些照片。

方苏雅看云南2( “九品”新郎官。足登官靴的新郎在喜衣外套着官服,胸前的练雀图案表明他是一个九品官。方苏雅每到一地都与当地官吏绅士密切交往,因而有机会出入厅堂,拍到一些难得的照片 )

1904年方苏雅面对“变得如此熟悉”的景象,无限伤感地说“永别了,云南府”时,可能他自己也不曾料到,在他进入中国生活长达10年之后,中国也将进入他整个的后半生,使他永不能忘怀。据说,被调离的原因是他的“中国情结”。方苏雅在中国生活的几年中,已将自己融入了中国的社会中。

回到法国后,方苏雅娶了一个比自己小20多岁的年轻女孩马尔芒,还在法国小乡村贝里尼修建了一座名叫“小中国”的庭院。这个中国式庭院是方苏雅自己设计的,在这个有长廊亭台的中式院落中,他过起了隐居生活。方苏雅和马尔芒没有子女,是从中国带回的照片、资料及家具、摆设,还有他对中国的回忆,伴随他度过余生,直至1935年去世。

方苏雅看云南3( 方苏雅 )

方苏雅留给夫人的是装在一个紫檀木箱里的一批他收藏的中国物品和110幅玻璃底片以及600多张照片。还有一部长达30分钟的无声电影胶片及一些日记等文字资料,它们记录的全部内容都是有关云南的。

按照法国政府当时的规定,方苏雅在任职期间利用职务之便拍摄的这些照片应该上交,而由于他与政府的积怨,使得方苏雅把照片私自珍藏起来,照片被保存在家中的地窖里。

1974年,马尔芒在去世前,将方苏雅的部分遗物(含部分照片)分成4类,分别捐给法国巴黎的人类学博物馆等4个国家博物馆收藏。但是遵照丈夫的遗嘱,她没有把已制作出的照片和16毫米31分钟的纪录片送出去,而是交给方苏雅的侄子皮埃尔·赛都保存。1989年,方苏雅的110幅玻璃底片制作出的照片开始了在欧洲的巡回展出,其中根据部分照片、书信整理的画册《领事的眼光》也同时出版,引起轰动。

1996年6月,一位名叫皮埃尔·赛都的法国老人来到云南,他是方苏雅的侄子,他是为看看叔父方苏雅走过的地方而来昆明的,同时也想把叔父100多年前在云南,尤其是在昆明拍摄的80余幅照片拿到昆明展出。这次展览引起了年轻人殷晓俊的关注。经过半年追寻,殷晓俊于1996年11月赶到法国凡尔赛寻找到了这些老照片。但是寻找赛都的过程并不顺利,就在殷晓俊即将离开法国的最后一天,他终于见到了赛都。在赛都家的地窖中,一个写着“方苏雅”3个大字的箱子出现在殷晓俊面前。箱子中上千幅关于昆明的老照片令他惊讶不已。

经过协商,赛都同意以每张照片1800法郎的价格让殷晓俊翻拍650余张。赛都给殷晓俊在地窖提供了一个工作间,规定只给20天翻拍时间,在15天内给一次补拍机会,另外翻拍时不准使用闪光灯,每组照片拿出的时间不能过长,以免影响到原版质量。为保证翻拍顺利,殷晓俊用每小时400法郎的价格雇来当地的两名摄影师作为现场指导,终于在规定期限内把照片翻拍完毕。这些翻拍的照片成为不可多得的历史资料。事隔12年,80多岁的赛都将叔叔方苏雅的部分原版照片拿出来拍卖。今年中国嘉德四季拍卖中,将会出现35张方苏雅的照片。这是当年拍摄的110张云南照片中的一部分,以人物为主。

有时,一些非同寻常的人,虽然他们的名字已不被熟悉,但他们记录了历史的关键时刻和生活的点滴细节。从而为我们了解过去提供了依据,奥古斯特·弗朗索瓦无疑是其中之一。■ 方苏雅苏雅昆明中国法国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