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度海军的“国产化浪潮”
作者:宋晓军(文 / 宋晓军)
( 印度维萨卡帕特南,1969年服役于印度海军的前苏联制潜艇Kursura如今作为博物馆供游人参观 )
在7月26日印度首艘国产核潜艇下水后的当天,印度《商业标准》透露:印度本土的马扎岗船坞有限公司和戈登里奇造船工程公司已经联手拿下了有史以来印度本土公司最大的军火订单——7艘隐身护卫舰的建造合同。与2009年印度海军的国产航空母舰铺龙骨和国产核潜艇下水相比,这个拖了近两年多的7艘隐身护卫舰建造计划虽然来得迟了一些,但终于也被戴上了“国产”的桂冠。印度海军如此密集的“国产化浪潮”是受到什么推动的呢?
1997年11月17日,在与俄罗斯签订了采购3艘“塔瓦尔”级隐身护卫舰的同时,印度内阁就批准了一个建造12艘国产隐身护卫舰的项目——P-17。1999年,印度海军订购了由马扎岗船坞有限公司与俄罗斯北方设计局设计的第一批3艘护卫舰——“什瓦利克”级。但10年后,当这3艘有仿制俄罗斯舰艇之嫌的护卫舰分别服役、建成和下水时,P-17的后续计划——P-17A建造7艘隐身护卫舰的方案却迟迟未能确定。在这期间,印度从俄罗斯订购了3艘“塔瓦尔”级舰于2004年相继服役后,巴基斯坦在2005年宣布将向中国订购4艘隐身护卫舰。此后,在大选中获胜的国大党政府不仅再次以16亿美元向俄罗斯订购了3艘“塔瓦尔”级舰,而且开始了改善因核试验所造成的不利外部环境的外交运作。同年7月至2006年3月,印、美首脑完成了互访。在伊核、朝核问题正处在关键时,小布什政府让印度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了核不扩散条约缔约国应得的所有权力的做法,先是让一些欧洲国家不解,接着这些国家就盯上了印度14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和雄心勃勃的海军发展计划。2006年底印度开始招标P-17A的合作者,欧洲和俄罗斯的13家船厂及军火商云集新德里,等着从这块价值约67亿美元的“海军肥肉”上吸油。
然而,P-17A计划因印度海军与国防部的分歧进展并不顺利。海军强调,为了应对巴基斯坦从向中国订购的4艘F-22P隐身护卫舰中获得的造舰潜力(最后1艘将在巴建造),P-17A的前两艘舰应该选择在欧洲建造,让印度的技术人员掌握先进的分段和模块化造船技术,这样有利于本土船厂加快舰艇的建造速度和提升舰艇质量。而国防部则希望7艘舰全部在印度本土建造,因此前印度国有的两家大船厂——科钦船厂和印度斯坦造船公司已经拿到了国产航空母舰和核潜艇的订单,而国防部下属的马扎岗船坞有限公司和戈登里奇造船工程公司为什么就不能建造国产隐身护卫舰呢?
从技术层面看,海军的建议是有道理的。因为国防部下属的两家船厂虽然都有设计和建造护卫舰的经验,但并没有掌握复杂的分段造船技术,甚至没有分段造船所需的300吨左右的吊车。同时,多用途标准舰艇平台+功能单元+标准接口的模块化造船技术,虽然可以缩短舰艇研制周期,但对于没有设计经验的厂家而言,则需要较长时间探索。但从政治和经济层面看,国防部的“国产化”建议似乎更有道理。因为自从1990年印度提出武器装备国产化后的十几年里,中国海军的舰艇造船能力突飞猛进,印度国防部专家认为,这得益于中国抓住了“寓军于民”的机会,在舰艇设计和建造上大大超越了印度。反观印度,23家造船厂的订单还不到全球市场份额的1%,远洋船队的257艘船为775万总吨,不到全球远洋船队总吨位的1%,而这其中印度的船东仅占13.7%。因此印度国防部专家建议,印度有比中国更廉价的劳动力和更大的海上贸易潜力,所以国家应该大力扶持造船业,这不仅是提升自主设计建造舰艇能力的关键,也是创造就业、实现工业化的最佳途径。那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了印度国大党政府最终选择了后者呢?
7月初,在刚刚公布的2009年前6个月全球造船行业数据中,中国造船业的完工量以1460万载重吨超过日本跃居全球第二,手持订单数为1.95亿载重吨跃居全球第一。7月27日,中国海军舰艇最大的供应商——中船重工集团的船用配套设备业务IOP获证监会批准。第二天,中国为巴基斯坦海军建造的第一艘F-22P隐身护卫舰在上海进行了交接仪式。这些有关中国造船的信息,是不是导致印度政府最终选择了让7艘隐身护卫舰“国产化”建议的主要因素呢?当然,也不能排除美国国务卿希拉里7月20日访印时那句“我认为印度不仅是一个地区大国,而且是一个全球大国”的作用。■
(注:7月30日印度媒体称,未来10~20年印度政府将平均每年斥资100亿美元左右建造125艘舰艇) 海军浪潮国产化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