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接访”亲历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胡健)
在立法会实习时,有一天法律部的秘书兴冲冲地过来说,明天议员要接待一个“规模很大”的申诉,你们要不要去看看?香港地区也有“上访”?这么难得的机会,怎么能错过!
这起“规模很大”的“上访”,诉求其实并不复杂。近期由于政府正在推行观塘市中心重建项目,需要收购某大厦,市政局与住户已就补偿标准达成一致,存在争议的只是物业面积的认定。市政局认为,应该按照屋宇署核批的建筑图则与合法业权转让契约内的建筑图则为准,但住户却认为当时购买房屋时,由于防烟廊等共用部分没有计算在实用面积内,因此建筑图则中记载面积与实际不符。住户和市政局各自聘请了测量师,得出的结论自然大相径庭。
申诉部的同事们提前为议员、实习生和申诉团体准备了卷宗,第一份材料就是申诉事项概述。申诉团体的意见、政府当局与办事部门的回应,一目了然,便于大家提前了解来龙去脉及进展情况。申诉代表先发言,理性平和、彬彬有礼,没有过激的言语和行为,讲到街坊们的家庭情况,现场还不时有笑声。发言代表各有分工,有的负责谈事实,有的侧重讲诉求,把申诉事项阐述得很清楚。接待申诉的三位议员分属三个政党,都十分耐心和负责,仔细询问争议的事实,核对相关证据。这三位议员中两位是律师,另一位是前政府官员,因此对法律问题和政府运作都十分熟悉,沟通技巧也值得称道,既有理性分析,又有轻松的玩笑,互动十分频繁,不知不觉间让申诉团体抒发了不满,缓解了紧张情绪。
最后是三位议员的总结发言。他们首先表明了态度,基本赞成申诉团体的意见,接着又强调,并不是因为申诉代表是自己的选民才“帮亲”,而是独立判断,讲求公道。政府如果错了,绝不偏袒;市民诉求不当,也不纵容。三位议员决定先与政府部门召开闭门会议,了解政府的意见,然后组织申诉团体和政府部门对话,看双方能否达成妥协。如果谈不拢,就进入第二轮协商,涉及的政策问题将在立法会的质询环节和法案辩论中再次向政府部门提出。对这个安排,申诉团体代表都表示满意,一阵掌声后陆续散去。一位老阿姨出门前没忘记取下他们贴在墙上的海报,还把散落在地上的材料归拢好,装进了手提袋中。
这只是香港地区一起非常普通的“上访”。市民要向议员申诉并不是难事,只需向立法会秘书处下属的申诉部预约,当值议员会决定是否会晤以及会晤的时间。议员直接处理申诉事项,在政府和市民之间建立了一道“减压阀”。事前建立这道“减压阀”,比事后增添“灭火器”,来得更有效率,成本更低,动荡更小。虽然政治制度不同,但我以为内地可借鉴的东西并不少。 香港亲历接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