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伏

作者:朱伟

(文 / 朱伟)

伏的意思,首先是覆,自上而下地笼罩遮盖。以它解释三伏,可理解为暑气铺天盖地覆蔽,人如泡在热水中。从姿态的角度,伏是面朝下,背朝上,所以又是匍,匍匐伏地而行,是未站立前幼儿状。匍匐伏地,危伏于安,是人面对暑毒的自我保护,此种幼儿状如犬。

查阅典籍,涵义不同了。在唐朝徐坚等为唐玄宗编的类书《初学记》中,引用《历忌释》一书说法,说伏是何,是“金气伏藏之日”。这个何应是荷,是承受,金气乃秋气。这种解释是,秋气为避藏还在肆虐的炎气。《历忌释》对此解释说,从天气角度,“四时代谢,立春以木代水,水生木;立夏以火代木,木生火;立冬以水代金,金生水;至于立秋,以金代火,金畏于火,故至庚日必伏”。庚是天干中的第七位,一旬中的第七天,是西方之日,庚是更换——《周易》复卦说,反复其道,七日来复,也就是说,阳气循环,以七天为一个周期,周而复始。

这种说法,伏藏是气象自然更替的反应,这就需要理解夏、秋各自涵义。南方为夏,夏为假,假是借——借助阳气长居而生养万物。西方为秋,秋为聚,这个聚是阴气四起的结果,阴气收敛借夏阳生长的万物,聚而成熟成象,金由此也是禁,是禁止。唐朝颜师古在解释《汉书·历律志》时说,伏是指“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换一角度,也就是金秋到来前,阴气被阳气强迫的结果——一个企求上升,一个疯狂下逼,才构成湿气蒸腾,闷热难耐。

周朝时应该没有三伏之说,西汉起才有。《初学记》引唐初吕才删定的《阴阳书》说,三伏原为“夏至后第三庚日起为初伏,第四庚日起为中伏,立秋后第一庚日起为末伏”。夏至后第三庚日在小暑、大暑间,第四庚日也未到大暑,所以初伏、中伏的时间不同。《阴阳书》还说,到曹植才确定一旬为一伏,但曹植何以制定,无从考。

后人讨论三伏,都引用夏侯湛的《大暑赋》与程晓的《伏日诗》。夏侯湛是曹操身边八虎骑之一夏侯渊的孙子,其《大暑赋》为:“三伏相仍,徂暑彤彤。上无纤云,下无微风。扶桑其增焚,天气晔其南升。尔乃土坟地坼,谷枯川竭。寒泉潜沸,冰井腾沫。洪液蒸于单簟兮,珠汗沾乎葛。温风翕其至兮,若洒汤于玉质。沃新水以达夕,振轻以终日。”这里的相仍是延续,徂是至,徂暑彤彤形容暑气燃烧。是大红,这种艳红增添了热量,大火照耀着南方的炎热升腾。坟是隆起,坼是裂开,谷中流水枯竭,寒泉只在深井里腾起寒沫。汗流蒸于凉席,汗珠沾在细葛布衣服上,南风温顺而至,却若热汤洒在身上。是扇子,新水要一直浇到傍晚,扇子须摇以终日。在对暑气的描绘中,我很喜欢“南风不竞”和“温风如汤”这两个形容,前者指南风熏染而粘润,后者指暑溽浑浊浓稠而难清爽。

程晓也是三国魏人,嘉平年间曾当到黄门侍郎,他的《伏日诗》:“平生三伏时,道路无行车。闭门避暑卧,出入不相过。今世子,触热到人家。主人闻客来,颦蹙奈此何。谓当起行去,安坐正跨。所说无一急,吟何多。疲竭向之久,甫问君极那。摇扇臂中疼,流汗正滂沱。莫谓此小事,亦是人以瑕。传戒诸高明,热行宜见呵。”这首诗告诫,伏天家家闭门避暑,衣衫不整,彼此不宜交际,故走动要想到他人。本指夏日遮阳的凉笠,子在这里指闲极无聊,不懂事串门的热客。是交足而坐,是喋喋不休。此低智子安坐在那里絮叨,全不顾他人汗流浃背,摇扇不迭。

典籍中无入伏要吃饺子的记载。现存最早记岁时民俗的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记载,六月伏日,要作汤饼为辟恶。按隋朝杜公赡对此注引《魏氏春秋》中何晏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光润,知非傅粉的记载,知此俗三国已有。汤饼大约就是今天的面片汤,东汉刘熙的《释名》解释,蒸饼、索饼、汤饼之类,都是随形而名。其辟恶驱邪,应是延续祭祀的作用,古人以夏伏、冬腊为祭祀,夏祀就用麦熟后的蒸饼。

从养生角度,告诫人们三伏天蛰伏,有安心保肾的前提。明朝高濂的《遵生八笺》,在“四时调摄笺”中说,季夏之月,重浊笼罩,万物疯长,所以要增咸减甜,滋补肾脏。他总结说,赤日炎炎,夏至后尤心气火旺,火能克金,金属肺,肺主辛,故宜减苦增辛以养肺。心旺肾衰,心气首先需调息——呵以疏之,嘘以顺之,目的是“常如冰雪在心”,心清自然避暑。此时脾旺肾微,宜减肥厚之物。因肾弱,腹中常冷,所以尽管大热,也不宜吃冷淘冰雪蜜水、凉粉、冷粥。顺应蒸热,惟以发汗,以暑抵暑。他引唐朝名医孙思邈的说法是,“此时阴气内伏,暑毒外蒸,纵意当风,任性食冷,故人多暴泄之患。切须饮食温软,不令太饱,时饮粟米温汤,豆蔻热水为好”。暴泄就是拉肚子。

值得注意是,《黄帝内经》中夏季补肾奇方是“补肾茯苓丸”。茯苓也称茯灵,乃松根气息抑郁而成的菌类,古人认为它吸纳了劲松神灵之气,能“开胸腑,调脏气,伐肾邪,和中益气,安心神”。■ 三 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