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选风波平定之后

作者:蒲实

(文 / 蒲实)

大选风波平定之后0( 6月14日,获得连任的伊朗总统内贾德出席支持者集会 )

6月17日,在德黑兰大学针对大选的讲话中,伊朗最高精神领袖哈梅内伊指出,虽然大选出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但4位候选人的竞争是透明的。他同时要求政治精英承担起因破坏法制而引起混乱和流血事件的责任,承认大选结果,呼吁结束目前局势,反对外国势力干涉伊朗内政。6月22日,革命卫队发表声明,将对威胁伊斯兰政权和革命的破坏活动予以严厉打击。22日晚,德黑兰的街面恢复平静。6月25日,一直对伊朗选举谨慎和模糊表态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华盛顿发表讲话说,伊朗选举争端将毫无疑问地影响美伊两国开展对话或外交接触的前景,但国际社会就伊朗核问题与伊朗的谈判仍将继续。

“身在伊朗,且对伊朗熟悉的大部分观察者,对内贾德总统连任并不感到意外。”陆谨博士毕业于德黑兰大学,在伊朗生活学习多年,她告诉本刊记者,“前总理穆萨维其实已经远离政坛20年,其影响力被对其寄予厚望的西方渲染,导致了人们的心理落差。”相比之下,2005年以来任伊朗总统的内贾德关注普通民众和民生,得到乡村边缘地区下层民众的支持,而且积累了广泛的社会和政府资源。内贾德“给地方政府承诺很多建设项目和大量资金投入,在地方建立了很好的人脉关系”。陆谨说。在内贾德执政期间,他“给了革命卫队很多经济实惠,包括大的基础建设和核项目。他走访了两伊战争留下的烈士家属、老兵和伤残人员,承诺提高他们日益被忽略的社会地位,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因此得到革命卫队的支持”。而中国社会科学院亚非所研究员殷罡向本刊记者分析内贾德赢得大选的原因说,“内贾德在政治上的强硬保守立场也很关键”。

伊朗强硬保守派势强,与伊朗所面临的国际形势紧密相关。自2005年内贾德执政以来,“伊拉克作为强劲对手的消失,既让伊朗在中东地区的地位急剧上升,又让它面临美国的直接威胁”。上海外国语学院中东研究所的吴冰冰研究员告诉本刊记者。随着伊朗核问题成为美国国家安全计划的焦点,在布什第二任期内,主张和伊朗对抗的强硬派官员占了上风,出现针对伊斯兰政权的言论。美国在阿联酋增派外交官,监视伊朗行动,并拨款7500万美元在伊朗推动民主和颠覆活动。2007年,美国国会通过《反伊朗扩散法》,欲将革命卫队列入“国际恐怖主义组织”名单,向伊朗施压。在此背景上,伊斯兰革命卫队实力在内贾德任职期间得以增强。

“革命卫队拥有警察组织,海陆空三军,导弹部队和情报组织,相当于正规军。”前驻伊朗大使华黎明向本刊记者介绍。目前,“革命卫队是伊朗核计划的运作者,从政府获得巨额财政拨款,同时掌握着石油、能源的开发与经营,对中东地区很有影响力”。内贾德任职期间,“革命卫队的很多军长脱下军装,担任政府部长、大学教职,并在经济、石油领域影响很大”。华黎明说。比如,在内贾德内阁的21个部长职位中,就有9位是两伊战争的老兵、革命卫队成员或其下的巴斯基民兵组织官员,负责能源、工业与矿业、司法、石油、安全和商业等领域的工作。革命卫队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力也大大加强。“革命卫队的成员或来自贫困地区,或是虔诚的什叶派教徒和伊斯兰战斗青年,战斗力很强。他们保守的政治理念代表了贫困的农民、城市平民以及虔诚的教徒。”华黎明说。

根据专家们分析,这次选举风波“是伊斯兰革命后伊朗社会一直存在的政见分歧的爆发”,殷罡说。回顾伊斯兰革命后伊朗的发展,亲历了伊斯兰革命与两伊战争的华黎明前大使说:“30年过去,伊朗社会比较政治化与革命化,对经济相对忽视。21世纪,许多石油国家进入新兴国家的行列,而作为石油资源丰富的伊朗却未能跻身此列。因此,社会中出现求新、求变的要求,希望改善民生,改善与西方的关系,改变孤立状态,引进外资与技术。这种社会的差异不是代际的差异,而是整个社会的差异。一边是希望反对美国,强化伊斯兰化,主张扩军的强硬保守派,另一边是希望改革的城市居民与中产阶级。”以改革派自居的穆萨维其实并不具备像内贾德总统这样深厚的支持基础,但他是某些政治力量的希望,“在这一次选举中,一些人利用穆萨维这个平台表达了变革的愿望”。■ 两伊战争伊朗革命卫队风波平定时政外交中东局势大选伊朗伊斯兰革命内贾德伊朗石油伊朗经济之后伊朗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