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巴马的“红绸子”

作者:宋晓军

(文 / 宋晓军)

( 6月16日,美国总统奥巴马会晤到访的韩国总统李明博 )

6月25日,朝鲜《劳动新闻》在朝鲜战争爆发59周年之际发表社论指出:美国为韩国提供“核保护伞”的行为,是美、韩要挑起新战争的企图,为此朝鲜将进一步加强自己的核威慑力。如果朝鲜遭到侵略,将展开急风暴雨般的核报复……“这无异于斗牛士在公牛面前抖开了红绸子”——这是6月18日《亚洲时报》撰稿人唐纳德·科克(Donald Kirk)对两天前奥巴马在美、韩首脑会晤中首次公开给韩国提供“核保护伞”承诺的比喻。一周后,唐纳德·科克的比喻果然在朝鲜身上得到了验证,这是为什么呢?

“最终方案就是可能使用原子武器”,是1953年5月艾森豪威尔在朝鲜战争停战谈判僵持中打出的一张“核讹诈牌”。此时的美国虽然在半年前成功试爆了氢弹,但核武器的数量有限,主要是部署在关岛的第99轰炸机联队所携带的第一代核航弹。1953~1958年从朝鲜战争停战到中国军队撤出朝鲜半岛期间,美国核武器生产的基础设施已经完成配套,浓缩铀235年产约60吨,武器级钚239年产约7.5吨。同时,11种战略导弹核弹头、5种近程导弹核弹头、8种海军防空导弹和反潜炸弹核弹头、3种空射导弹核弹头、4种核炮弹和5种核地雷,纷纷研制成功并投入量产。

1958年1月,在中国军队开始从朝鲜半岛撤离时,美国也开始在韩国土地上实际部署核武器。这一年中,美国在韩国部署了近程地核导弹、空射巡航核导弹、核地雷、203和208毫米核炮弹以及核航弹。1959~1963年,美国又在韩国国土上部署了“长曲棍球”等3种地地中近程核导弹。1964年10月,中国成功进行核试爆,美国当月又在韩国本土上部署了155毫米的核炮弹。1966年在中国成功进行导弹核弹头和氢弹原理试验后,美国在韩国的核武器部署也达到了最高峰,核弹头数达950枚。上世纪70年代,美国部署在韩国的核武器不再只是迟滞朝鲜常规军力进攻韩国的手段了,1974年美国将其纳入了标有“极端敏感信息”的使用核武器“统一联合作战计划”(SIOP)。根据SIOP对太平洋地区空军快速反应的战备要求,部署在韩国群山基地的第8战斗机联队常年有4架F-4D战斗机挂载核航弹在跑道边待命,目标是390公里外的中国。

1977年,随着中美关系缓和,美国调整核武器部署计划,开始从韩国与菲律宾逐步撤出核武器。1978年11月,为了减缓对朝鲜在中、苏支持下进攻韩国的恐惧,美国在成立美韩联合司令部的同时,首次正式向韩国承诺提供“核保护伞”。1991年12月,老布什下令撤出在韩国部署的最后150枚核弹头时,朝、韩在板门店草签了《关于朝鲜半岛无核化共同宣言》。1994年10月,克林顿政府在日内瓦与朝鲜签署了用援助轻水反应堆置换朝鲜宁边石墨反应堆的“框架协议”,随后双方经过了8年的是“先弃核”还是先“提供安全保障”的口水战。2002年10月,小布什政府终止了与朝鲜达成的“框架协议”。在这8年的背后,是美国对朝战略从克林顿政府相对温和的“接触战略”到小布什政府先发制人的“优势战略”的变脸。而这种变脸,对于“冷战”期间在美国战术核武器随时打击下生存了33年、实行“先军政治”的朝鲜而言,选择发展核武器显然是一个必然的逻辑结果。

朝鲜进行第一次核试验后,美国虽然在第38届美、韩安全咨询会议上重申了向韩国提供“核保护伞”的承诺,但没有同意韩国军方要求将核作战内容纳入美、韩对朝常规作战的“5027”作战计划中。而6月16日奥巴马首次以总统身份在白宫玫瑰园向韩国提供“核保护伞”的承诺,对于朝鲜而言,是不是意味着美国将核作战内容纳入“5027”作战计划的可能性更大了呢?从此后朝鲜的一系列反应看,答案是肯定的。在这其中让人疑虑的是:美国为什么一边继续向朝鲜抖开“红绸子”,一边又不断将解决朝核问题的责任推向中国呢?

“一个统一的、没有美军驻扎在其领土上的朝鲜,很可能先在中、日间搞某种形式的中立。然后,部分地受虽然是残存却仍然强烈的反日情绪的驱动而逐渐倾向中国,或者被置于中国的政治影响之下,或者进入某种更加微妙的敬服中国的范围。”这是前美国总统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和地缘战略》一书中写下的一段话。这段12年前写下的话,在今天是不是藏在奥巴马的“红绸子”里的秘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