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摄影师们说:尽可能多的胶片痕迹
作者:黑麦(文 / 黑麦)
( 朱涛目前正在策划北京电影学院暗房改造工作 )
摄影师李玉祥找出来一张正版DVD——《辛德勒的名单》,封套中有一张卡片,卡片正中嵌着一张胶片,他用遥控器播放几个经典的段落:“看看这个调子,一看就是伊尔弗(Ilford Photo)胶片,这个层次多漂亮。”然后他又找出一张《去年在马里安巴》:“这是老电影了,但经过数字修复,这个电影里的静态画面比较多,看着就和照片差不多。数字修复技术还是非常了不起的。”李玉祥至今仍坚持用胶片拍摄,保存底片,他说:“手工的东西就是不一样,有人的因素在里面。”不过他承认自己好久没有进入暗房了,开始怀念搅动显影液的手感,听到冲洗照片的水声。他说:“有时候就是想闭上眼睛,听听音乐,太多的影像已经让人有点儿眼不见心不烦了。”
年轻摄影师高远认为,数码相机的流行,让拍照的人越来越多,得到的照片也越来越多,但毫无意义的照片也会多起来。“数码与胶片影像的差异感是毫无疑问地存在的,其最大的价值其实是手工作品与大规模机器生产的差别。很简单,一张使用100多年前失传的工艺曝光在玻璃板上并用金盐调色,然后放大在以蛋白为显影材质的纸张上,并且因为手工的缘故,都不可能出现两张印样相同的照片,和一张喷墨打印机中打印出来的可以复制无数张的照片,其价值是不能比较的。”
“摄影的门槛现在降低,特别是数码相机的普及更是推波助澜。对摄影人来说,队伍的壮大应该视为一件好事。但会拍照并不等于就是摄影师、摄影家。”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的冯建国教授说,“选择胶片与数码并不重要,同样,选择画幅的大小并不重要,摄影的乐趣主要在于摄影本身。现在的数码科技应该是达到了很高的技术层面,但感觉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它与胶片技术是不同的系统。”对于摄影学院的研究生邹予来说,她的表达更为直接:“数字摄影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影像的民主。但每个人都是数码摄影师的说法似乎过于乐观。没进过真正的暗房,我想不算学过摄影。我认为在创作思路和拍摄构思上,胶片与数码的拍摄方式存有一定差异,这种区别因人而异,简单地说,就是前期和后期在想法和技术步骤上的差异。”
在研究生梁小昆看来,胶片与数码并不冲突,甚至差异也越来越小,他说:“技术上的不同,并不会带来摄影观念上的区别,因为摄影观念来源于人脑而非器械。至于视觉差异,现在的数码可以模拟任何胶片的效果,其差异也越来越小。我个人还是更加看重摄影的艺术创作和理念表达。胶片是摄影学习的基础,如果没有胶片的创作,就不能形成完整系统的摄影理论学习和创作。现在的时代是多元化的时代,我想摄影也一样。至于胶片方式是否值得存在,这不是任何人能判定的。”
电影学院讲师朱涛正在策划学校的暗房改建工作,在策划方案中他提到,由于学院空间的限制,与时下数码影像的发展,准备改建一部分暗房为多媒体教室,这意味着跟随了北京电影学院几十年的一些放大机将被电脑替换。朱涛说:“这是没办法的事,尽管很多老师都很眷恋,我们只能尽可能多地保留些胶片的痕迹。”■
( 在梁小昆看来,胶片是摄影学习的基础 ) 胶片尽可能痕迹摄影摄影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