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庙坛上的编钟
作者:李晶晶(文 / 李晶晶)
( 清康熙御制鎏金铜交龙纽云龙纹“无射”、“夹钟”编钟,成交价4546万港元
)
2004年,在纽约洛克菲勒中心举办过一场“Mr C.Ruxton Love和Mrs Audrey B.Love收藏专场拍卖会”,那是古根海姆的外甥女奥德丽·洛夫夫人和她的丈罗斯通·洛夫先生的遗产拍卖。大家族自然是非同一般,藏品包罗万象。有来自中国各个时期的艺术品、欧洲皇室用过的银器、罗马雕塑、欧洲家具以及埃及、日本的艺术品等,看得人眼花缭乱。其中有两组清代用于北京先农坛祭祀典礼时奏礼学使用的,康熙时期的御制鎏金铜交龙纽云龙纹编钟,就夹在这些纷繁的艺术品中被一同拍卖。
编钟为清代宫廷中最重要的乐器,整套十二圜以应十二律,整套钟以钟体大小顺序排列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按照阴历月份,每月使用其中一口,依次为十一月使用黄钟、十二月使用大吕、一月用太簇,依此类推。拍卖的这两组编钟各5个,一组为背面铸年款“康熙五十二年制”,正面中央铸阳文楷书律名“应钟”、“无射”、“倍南吕”、“蕤宾”、“林钟”的编钟;一组是康熙五十四年制的“南吕”、“倍应钟”、“仲吕”、“姑洗”、“倍夷则”编钟。交龙纽的铸雕精到,龙头五官和鳞片极为细致,瞠目张口的神态格外传神。钟身的八卦纹和字款等亦利落分明,器形上圆硕的钟腹向上下微弯,与平直的钟顶和下口形成强烈比对。钟身前后分铸八卦纹一组,横向以鼓钉,纵向则以回纹形的双龙分隔。下方近口处铸8个小圆“音乳”,作击打之用。
康熙在位时,统一了编钟的大小,以钟壁的厚薄和重量来调节高低音调。像“无射”编钟是全套里第二重的,实重超过26公斤。依《清会典图》所记,发音最低的“倍夷则”重近清秤180两。发音最高的“应钟”则达清秤380两,差别有两倍之多。这有异于前朝以小钟发高音、大钟发低音的做法。鎏金铜编钟金光辉映,令人想象到康熙时祭祀典礼,全套编钟齐悬在金漆雕木编钟架上时,所显的华贵及庄重。
清代按古制于坛庙祭祀和殿陛典礼两类场合奏中和韶乐。中和韶乐是明清两朝用于祭祀、朝会、宴会的皇家音乐。清朝的时候,每逢皇帝继位、大婚、生日、册封皇后和每年的元旦、冬至等日子,都要在太和殿举行非常隆重的仪式,文武百官,甚至还有外国使臣都要来对皇帝进行祝贺。届时,不仅安放在太和殿外石阶上的铜香炉、铜仙鹤里都要点燃熏香,香烟缭绕,还要在太和殿前廊下演奏中和韶乐。
据文献记载,周代就设有号称“六代大乐”的宫廷音乐,成为雅乐。雅乐和以律吕,文以五声,八音迭奏,玉振金声,融礼、乐、歌、舞为一体,以表达对天神的歌颂与崇敬。自先秦至宋元,雅乐历代相延不断。明朝之初,把雅乐加以改组,并命名为“中和韶乐”,清朝沿用。顺治元年规定,祭天地、太庙、社稷都用中和韶乐。乾隆时又加以修改,凡大朝会、大祭祀皆在殿陛(月台)奏此乐。清朝灭亡后,中和韶乐失传近百年。
( 洛夫夫妇收藏的康熙御制铜鎏金编钟 )
清代神乐署有歌舞乐师200余人,其规模仍超过今日大型管弦乐队。乐器的种类和配备也是极为讲究,以金、石、丝、竹、匏、土、革、木等8类材料,又名“八音”制造,凡16种,多达共60多件。编钟属金属类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系,礼乐演奏“以黄钟为宫”,“钟击以起乐,编钟从之”。而其历史更可追溯到商代。据万依在《故宫博物院藏宝录——金钟编》所述,除于1978年湖北随县出土一套战国编钟达64件之多外,往后的朝代的宫廷编钟多为16枚一套。到康熙时,虽仍保留16枚一套的制度,但音律的编排上略有改动。原有的十二律由低到高依次是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康熙年间以4个倍律(低音),即倍夷则、倍南吕、倍无射和倍应钟取代沿用的4个清声(高音)。无射属第二高音,近似现在国际通用十二个半音中的#A。
当年这两组编钟的估价不高,当时一组为7万~9万美元,拍出的价格为一组39.95万美元。两组编钟最后都被中国山西一位煤矿主购买。从此开始,在随后几年里,每年都有清代编钟拍卖,基本集中在康熙五十二年制和康熙五十四年制。包括故宫现藏康熙款的乐器,其中五十二年款以后的竟占总数约84%,尤其编钟类,几乎全部是五十二年以后年款。康熙五十二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造成了这样的现象?康熙五十二年及其后期形成了清入关后制造乐器的第一个高潮,康熙于五十二年特在蒙养斋立馆,诏修律吕诸书,并广求海内通晓乐律者参加编纂。在编纂《律吕正义》一书之时,康熙亲自审定古今尺度,制十二正律以和八音,确定黄钟之长,制定出不同于明代的清宫律吕制度,从理论上为乐器的制造提供了依据。
随着御书的即将告成,康熙决定新制乐器,他传谕苏州织造李煦及江宁织造曹颙,命他们备办制造所需材料,令会做乐器及通晓律吕之人起程进京。据记载,这一时期,是康熙朝乐器制造的主要时期:五十四年,造奉先殿乐器;五十五年,造祈谷坛金钟十六、玉磬十六。在新造的同时,也没有停止明旧乐器的改造,五十四年太常寺奉旨改造圜丘坛金钟玉磬即为一例。
这些清代铜鎏金编钟价格一路攀升,每年的成交价都在铜器拍卖前10名之列。2005年翰海春拍,康熙铜鎏金楷书倍无射八卦编钟康熙五十四年制楷书款以194万元人民币成交。2006年,德国纳高一铜鎏金编钟拍出300万元人民币。而到了2007年,香港苏富比康熙五十二年制楷书“无射”铜鎏金编钟以1376.75万港元的高价成交,令人瞠目。而同一年,由苏富比拍出的一件用青铜制造的云龙纹“仲吕”铜钟康熙五年造款的编钟,仅拍出11.4万美元的价格。
今年香港佳士得春拍,重器云集,可最后谁也没想到,瓷器工艺品一场的最高成交价是20世纪初由日本优彩庵购藏的清康熙御制鎏金铜交龙纽云龙纹“无射”、“夹钟”编钟(各一枚,铸《康熙五十四年制》楷书铭款),其成交价高达4546万港元。这两枚钟,圆体、中空,腰部稍大,小口齐平。顶饰交龙纽,龙背拱起成孔,用于穿系。钟体满錾纹饰,两道弦纹把钟体分开三层。上层满饰如意朵云纹;中层主体饰双龙戏珠纹辅云纹,正中长方形框内一铸阳文楷书律名“无射”,另一铸“夹钟”,背面铸“康熙五十四年制”楷书铭款;音乳以对称云角纹相间。传世的康熙朝编钟多饰八卦纹,这两枚云龙纹的倒是不多见。最后由伦敦古董公司Littleton and Hennessy Asian Art拍得。这家古董公司的主要客户为亚洲及中国地区。
编钟不管是从早期青铜制造,或是到明清时期改用铜鎏金材质,或是乾隆时的特例——乾隆五十五年乾隆八十大寿,用黄金铸成了一套16枚大小相同、壁厚有别的“金钟”(这是世界上唯一能够敲响的金子),它们被重视是因为这是礼乐中的重要乐器,代表的是一种“礼制”,而非今天的以材质断价格。■ 清朝编钟庙坛楷书康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