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卫生假说
作者:袁越(文 / 袁越)
每年春天,北京都会出现“春城无处不飞花”的风景。可是,漫天飘舞的柳絮对于某些人来说却意味着一年一度的过敏性鼻炎又要犯了。他们会整天打喷嚏、鼻塞、头晕,苦不堪言。
根据卫生部门统计,目前我国大城市居民过敏性鼻炎的发病率已经上升到了10%左右,其他类似的过敏性疾病,包括枯草热、湿疹、哮喘和食品过敏等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正在向发达国家的水平逼近。西方国家工业化之前,过敏性疾病同样也是十分罕见的。可如今在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哮喘的发病率已经上升到了20%,成为医疗系统的一大负担。
过敏是一种免疫系统的疾病,病人会对花粉、空气尘埃以及动物毛发等无害物质产生强烈的免疫反应。这些无害物质(抗原)随处可见,因此病人的免疫反应就会持续很久,免疫系统永远处于亢奋状态,导致一系列不适症状。
为了解释工业化国家过敏性疾病发病率的持续上升,一位名叫戴维·斯特拉坎(David Strachan)的英国医生于1989年写了一篇论文,用严格的统计数据作为论据,提出了“卫生假说”(Hygiene Hypothesis)。斯特拉坎统计了枯草热和湿疹的发病率,发现兄弟姐妹越多的人,得这两种病的概率就越低。他认为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是:来自大家庭的孩子因为从小和兄弟姐妹接触多,交叉感染的机会也多,他们的免疫系统经受了锻炼,学会了识别真正的敌人。
这个假说听上去很有道理,而且也确实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不过,“卫生”这个词太过简单化,免疫系统经受的锻炼和卫生条件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如果你相信这个理论而不注意自己孩子的卫生,肯定是错误的。发展中国家的婴幼儿死亡率之所以远比发达国家高,就是因为前者的卫生条件不好,婴幼儿患传染病的概率高于后者。
凡事都必须有个度。要想让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就必须搞清楚新生儿的免疫系统究竟是如何发育成熟的。原来,新生儿刚出生时体内的免疫球蛋白全部来自母亲,直到孩子长到1~2岁时自身的免疫系统才会逐渐发育成熟,独当一面。成熟的免疫系统针对不同的入侵者会启动不同的反应机制,一种名为T辅助细胞(T Helper Cell)的淋巴细胞扮演了扳道工的角色。目前已经发现了两组不同的T辅助细胞,分别叫Th1和Th2,启动两类不同的免疫反应。Th1负责激活巨噬细胞(对付病菌),促进干扰素的分泌以对付病毒。Th2负责刺激免疫系统大量生成免疫球蛋白E(IgE),IgE是介导过敏反应的抗体,因此Th2与过敏反应有很大的关系。这两个系统就好像免疫系统的阴阳两面,多数情况下它们互相牵制,此消彼长。
新生儿体内含有大量来自母亲的IgE,所以说孩子的免疫系统偏向于Th2。婴儿出生后不久,外来细菌和寄生虫便开始在孩子的肠道内聚集。它们的存在刺激了新生儿的免疫系统,使之向Th1的方向倾斜,直到孩子大约2岁时两个系统达到某种平衡为止。原始社会人类的卫生条件不好,孩子在很小时候就会接触到很多脏东西,他们的免疫系统必须学会适应这种变化,换句话说,孩子的免疫系统一直“期待”着来自肠道寄生生物的刺激。但是,随着卫生条件改善,这种刺激被大大削弱了,尤其是某些家长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就滥用抗生素,不分青红皂白杀死了大量肠道细菌,使得孩子们的免疫系统更加缺乏锻炼。于是,这些孩子长大后免疫系统便会偏向Th2,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过敏体质”。
上述这些研究成果大都来自实验小鼠,但它们都生活在干净的饲养室里,与野生小鼠有天壤之别。英国诺丁汉大学的科学家简·布拉德利(Jan Bradley)决定研究一下野生小鼠,她从诺丁汉周边的森林里抓来100只野鼠,分析了它们体内寄生虫的种类和含量与免疫系统之间的关系,果然发现这些野生小鼠肠道内的一种寄生线虫(Heligmosomoides polygrus)和它们的过敏潜质呈负相关关系。也就是说,虫子越多,过敏潜质越低。
布拉德利又分析了其他种类的肠道寄生虫,以及螨虫、蜱虫、跳蚤和虱子等皮肤寄生虫,结果意外地发现一种虱子(Polyplax serrata)与野鼠过敏潜质的关系甚至比线虫还要大。而且,除了上述这两种寄生虫,其余的寄生生物则和过敏潜质没什么关系。
布拉德利的这项实验结果发表在今年4月22日出版的《BMC生物学》杂志上,这个实验再次证明卫生假说是有道理的。现在的孩子恐怕很少有长虱子的了,可在古代,虱子是人类最常见的一种寄生虫,孩子们从小就要和它们打交道,免疫系统早已适应了它们的存在。
不过,这个实验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起码对于野生小鼠来说,并不是每一种寄生虫都能促进免疫系统的发育成熟。也许将来人类能搞清这种促进作用的机理,从而安全地模拟这种刺激,达到同样的效果。■ 免疫学卫生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