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的南京 旧都重生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1949年的南京 旧都重生0

中原突围

1946年6月26日开始的中原突围是这盘棋布局的开始——首先是求活。

1946年春,国民党部队按蒋介石密电,包围了大别山区的我中原军区部队。该部由抗战时期在豫鄂边区坚持敌后游击战争的新四军5师李先念部,从河南西、中部南下的八路军王树声部,以及南下湘粤边后又被迫北返的八路军第359旅王震部组成,辖野战部队2个纵队、3个军区独立旅及地方团队。中原军区虽然是全国六大战略区之一,兵力不过6万人,却对国民党控制的平汉铁路和武汉三镇构成直接威胁,自然成为蒋介石要消灭的首要目标之一。大别山虽然是革命老区,但孤悬于国统区重兵包围中,时中原部队主力4万余人已被国民党军挤压在宣化店周围方圆不足100 公里的狭窄地区。为此,1946年6月19日毛泽东以中共中央名义致电中原军区领导人,要求新四军五师随时准备突围:“立即突围,愈快愈好,不要有任何顾虑,生存第一,胜利第一。”

时任新四军5师师长李先念为麻痹国民党部队,突围前一天还在根据地领导机关所在地招待国民党军和美军观察团看戏。随后中原军区主力约 7个旅和中原部队领导机关分南北两路突围西进,以皮定均一旅伪装成主力部队,向东往苏皖根据地突围。这一旅是掩护大部队西撤的诱军,准备为主力做出牺牲的。

对毛泽东和中央军委而言,中原突围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做活”,而是与全国战略计划和其他解放区命运联系在一起。为此身为中央军委主席的毛泽东全程直接指挥了中原突围,突围前后每一个重大行动,都由毛泽东直接决定或批准。1946年6月22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全面破裂后太行和山东两区的战略计划》,要求刘邓和陈毅部队大举向南出击,消灭敌人有生力量。“在上述作战计划中,我(新四军)5师主力突围向河南出动,其任务为钳制河南之敌,配合你们作战。”毛泽东的布局,让新四军5师突围求存的同时,还配合了太行和山东战略区的作战。而电令太行和山东部队南进,则是为“保障5师不致被消灭或吃大亏”。对于突围到陕南的中原部队,毛泽东甚至直接指挥到师旅,要求“应下决心以团为单位分散于陕南各县,划分区域,每团管一县至二县,分散的程度以能打民团及国民党军一连一营为标准”。

1949年的南京 旧都重生1( 图为1948年10月13日,国民党军队从南京渡江后,离开江北浦口火车站向前线开拔。当时津浦铁路南段已被解放军切断。此时距离南京被解放,不过半年时间 )

三军统帅如此重视中原,原因在于当时中原解放区7个旅直接牵制着26个旅的国民党军兵力。《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第3卷的数据显示,全面内战爆发时,蒋介石的战略意图,是用占其陆军总兵力80%的193个旅、约160万人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力争在3~6个月首先消灭关内共产党部队,然后解决东北问题。这193个旅中,有11个整编师(军), 26个旅(师)用以包围、进攻中原解放区,而165个旅用于进攻华北、华东、晋察冀、陕甘宁、东北等解放区。7月13日毛泽东给中原部队领导人的电报中,已判断蒋介石“计划是先攻苏皖,后攻华北,并企图消灭我中原军”。毛泽东棋局中的应对是:“中原军之任务是以机动灵活之行动,在鄂豫皖川陕广大地境内,在外线牵制反动派大量军队,帮助我内线作战部队取得胜利。”

从1946年7月5日至10月23日,毛泽东对中原部队在敌后建立根据地的电报指示达23份之多。中原部队当时的作用无疑是牵动未来国共两党“逐鹿中原”的一枚关键棋子,用时任华东野战军政委陈毅的评价:“没有你们(中原部队)的牵制,这30万蒋军主力无论压在哪个头上,都是吃不消的。”而这枚棋子也最大限度发挥了毛泽东的预期:当中原军区北路突围部队越过丹江即将入陕时,就迫使进攻陕北的胡宗南将精锐嫡系整编第1、第76、第90师各一部进至鄂、豫、陕边进行堵击。国民党西安警备司令曾自述:“李先念之企图系占领陕南,控制关中,响应陕北,进展甚速,威胁甚大,国军预计在两个星期内进攻陕北,现已被破坏。”此后,中原部队主力进入陕南,胡宗南被迫不断分兵防堵,使用的兵力共达9个旅,迫使其多次延迟进攻延安的计划,为共产党陕北部队赢得了半年准备时间。

1949年的南京 旧都重生2( 1947年,华东野战军副司令粟裕(右三)视察炮兵阵地 )

鏖战山东、华东

虽然最先对共产党中原部队下手,蒋介石全面进攻的重点,则是中原两翼的陕北和山东战区。蒋介石的战略设想是,一旦中原共产党部队被迅速剿灭,便能将中原围剿部队调往陕西、山东两翼,摧毁共产党指挥心脏延安,粉碎共产党最大的山东、华中解放区。为此蒋介石才将追击和围攻中原部队的兵力增加到32个旅36万余人。所以,在人民解放战争这盘大棋中,中原为最关键位。

1949年的南京 旧都重生3( 1949年,渡江战役前的解放军步兵阵容 )

1946年8月9日,毛泽东以中央军委的名义致电太行山晋冀鲁豫根据地的刘伯承、邓小平,以及山东、苏北的陈毅、粟裕,“中原军负担极重,急需援助”。毛泽东的棋局是两军协调,彼此以积极的作战首先缓解国民党军对苏中、苏北的进攻,同时迫使蒋介石调离围剿中原部队的部分兵力,帮助中原部队在陕南、豫西、川东、鄂西、鄂中、鄂东、皖西等地方分散落脚扎根。

1946年6月下旬,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首先提出先在“内线歼敌,再行出击”的建议,利用在解放区内部作战的优势,首先消灭国民党军机动兵力。粟裕的意见被党中央采纳,演变为战略防御阶段,利用敌军空隙,在运动中内线歼敌战略方针。7、8月,华中野战军在粟裕指挥下,以不足3万兵力对抗拥有美式装备的12万敌军,连续在苏中发动七战,歼敌5.3万余人,消灭了进攻国民党军总兵力的44%,超过解放军此役参战人数的1.8倍。用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当时的评价:“粟裕在苏中战役中消灭的敌人,比他自己的兵力还多。”这场成为经典的“七战七捷”,是解放军战略防御阶段华东战场内线歼敌第一次大战,也是解放军自国内革命战争以来,第一次在一个战役中歼敌5万以上。

1949年的南京 旧都重生4( 1946年8月,华中野战军取得宣家堡战役胜利 )

苏中战役在当时不但缓解了中原部队和华东部队的压力,还让解放战争初期趋于巨大压力下的各解放区部队相信,解放军有能力战胜美械装备的国民党部队。

苏中战役的胜利,让敏锐善于用人的毛泽东发现了粟裕独当一面的军事指挥才华。1945年山东八路军和苏北新四军主力北上出关后,山东八路军兵力只剩下八路军第4、第8两个师,陈毅能接手调动的山东野战军实际只有5万人。加上警备旅和地方武装、华中新四军9个旅及地方武装,共产党部队在整个华东的总兵力其实不过40万人。蒋介石却在这里投入了25个整编师、68个旅,其中包括蒋介石“五大主力”中的两个:整编74师和整编11师,以及蒋介石唯一的全机械化装甲部队“第一快速纵队”。华东、山东由此也成为国共双方战斗最激烈、战役规模最大的战场。

1949年的南京 旧都重生5( 1947年,苏中军区某部在攻克海安以东李堡前召开的战斗动员会 )

此前山东和华中野战军分别由陈毅和粟裕指挥,山东、华中部队的兵力和战场规模日益扩大,促使中央军委在1946年10月15日批准了两野战军合并成华东野战军,陈毅任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任副司令员,谭震林任副政委。毛泽东两度明确电示:两军会合后,“在陈毅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商定,战役指挥交粟负责”,这是解放军部队历史上唯一一次出现正司令员在位时,指挥权被赋予副司令员。事实证明,正是毛泽东的用人,陈、粟在政、军指挥上的完美配合,开始让华东地区成为解放军战果最辉煌的战场之一。

1946年12月15日至19日,华野在宿北战役歼敌2万,首创解放军在一个战役中全歼敌3个整旅。1947年1月2日至20日,华野在鲁南战役歼敌5.3万余人,创一次战役全歼敌2个整编师和一个快速纵队的先例,也首创以步兵歼灭国民党军机械化装甲部队的先例。毛泽东为此发专电嘉奖,表示,“鲁南胜利,局面打开,我已夺取主动,敌已陷入被动”。华东战场一个个战役的胜利迅速侵蚀着蒋介石部队的实力。1947年1月23日春节,华东战区赢得鲁南大捷。同日,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也正式在架构上合二为一,新成立的华东野战军发展成为下辖11个纵队、一个特种兵纵队的共产党最大重兵集团。从两淮失手到鲁南战役,经历了主战场从解放区前沿转入纵深的退却,山东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这两支战略部队从过去的战略配合,变为更密切的战役上配合协同。

1949年的南京 旧都重生6( 1947年,孟良崮战役中,解放军向孟良崮急行军 )

华东局面由此迅速打开,可从1947年2月19日蒋介石在国民党军官训练团题为《剿匪战役之检讨与我军今后之改进》的讲话中可见一斑:“现在关内的匪军约分为五股……此五股中,就我的观察,以陈毅一股最为顽强,训练最精,诡计最多,肃清最为困难。”此时,蒋介石正指挥徐州剿总,以汤恩伯集团和李仙洲集团两路南北对进,试图将华东野战军围歼于沂蒙山区。话音未落,华野部队却突然包围北部李仙洲集团。至1947年2月23日,不过3天,华野便在蒋介石南北重兵夹攻的战略态势中,于莱芜全歼李仙洲集团5.6万余人。此战敌我伤亡比之高,俘虏之多,战斗之迅捷,都创造解放战争中全国战场的空前纪录。数月后的5月13日至16日,粟裕再次指挥华野在孟良崮,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中,强行包围并全歼国民党部队“五大主力”之首的王牌军整编74师。74师的覆灭极大震撼了国民党全军,迫使蒋介石对山东的重点进攻中止了40余日,为解放军获得了休整之机。

放眼中原

1949年的南京 旧都重生7( 1949年,渡江战役第二阶段,解放军在追击南逃之敌途中通过皖南青弋江 )

1947年1月蒋介石曾在南京召开军事检讨会,检讨自抗战结束,上党之战直到刚结束的鲁南会战成果,并改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为重点进攻。蒋介石的战略是,通过夺取鲁南山东解放军的根据地,同时歼灭陈毅主力,打开前往沂蒙山的通道。蒋介石设想,一旦解决山东战场,便可让苏皖的共产党部队被压迫于苏北滨海地区而无法回旋,同时可以将山东、苏皖的共产党部队与共产党中原部队分割开来。如此便可将徐州、济南国民党部队重兵调出,会同郑州、西安和武汉的兵团围剿共产党中原部队,继而北上横扫华北聂荣臻部。

蒋介石的战略看似没有问题,然而放眼当时全国战场,无论国共,山东这盘棋都仰赖其他战略区部队的配合。实际上,蒋介石部署的鲁南会战尚未展开时,刘伯承已率先发动豫皖边战役,迫使郑州绥靖公署的国民党部队无法东调参加鲁南会战,帮助陈毅、粟裕的部队得以全力对付国民党徐州绥靖公署部队。莱芜一战的失败使蒋介石下令撤销徐州、郑州绥靖公署,设立陆军总司令部徐州司令部,由顾祝同坐镇徐州。而时任国民党政府国防部长的白崇禧由此也已经看到,山东的进攻之所以失利,原因就在于中原刘伯承部的策应,得中原者得天下。由此他认为,应当将全国重点进攻放在中原。

1949年的南京 旧都重生8( 1948年,济南解放后,华东野战军某部官兵进入城区 )

抛开民心向背,仅从军事而言,国民党军队无论是从战略区的配合还是战役上友军部队的相互支援,都无法与共产党部队相互之间的紧密配合支援相提并论。整编74师在孟良崮的覆灭,战斗力顽强的陈诚嫡系整编66师在羊山集被全歼,无不是友军贪图自保,最终让其坐以待毙。而对于部署的正确建议,蒋介石同样缺乏毛泽东识人和用人的能力、魄力。对于白崇禧的建议,蒋介石认为,中原虽然重要,但刘、邓有空间游走,还在于华东陈、粟和西北彭德怀部的策应。蒋介石坚持认为,要消灭刘伯承部,重点进攻的焦点还是陕北和山东。迅速传来的胜利似乎证实了蒋介石的判断。1947年3月19日,蒋介石接到胡宗南的特级电报,“国军数十万劲旅,已于此前攻陷延安”。

其实不过是毛泽东于3月18日主动放弃延安,他还拒绝任何其他战略区派遣部队来陕北支援。与胡宗南20万大军周旋于陕北塬峁的,只有彭德怀2万西北野战军部队,20万对2万,这就是双方统帅对一个战略区的价值评估。身处险境,毛泽东的眼光已经投放到比陕北宽广得多的领域,这正是蒋介石在陕西、华东两翼重兵集团中间兵力薄、地域开阔的战略区:中原。

1949年的南京 旧都重生9( 1949年,国民党海军海防第2舰队在南京起义 )

挺进大别山

在中原地域北面正中300里黄河当面,国民党军居然只有非蒋介石嫡系的刘汝明集团2个师、6个旅。

1949年的南京 旧都重生10( 时任京沪杭警备总司令部总司令汤恩伯 )

一年的全面进攻,将国民党470万军队消耗成373万,而其中能用于机动作战的兵力不过40个旅,其余的只能用于城市防御。国民党军重点在两翼,中原空虚也是自然。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此时却做出了令人震惊的决策:不等敌人的进攻被完全粉碎,不等解放军在数量、装备上超过对方,立即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以敌人兵力薄弱的中原地区为主要突击方向,实施中央突破,转入外线作战,直插敌人作战后方,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域,从而改变战争的态势。

毛泽东提出将战争引入国民党统治区的战略,选定的地点,正是中原部队一年前刚刚撤出的大别山。

1949年的南京 旧都重生11( 时任华中军政长官公署长官白崇禧 )

大别山位于河南、安徽和湖北三省交界处,长江在此处向南绕了一个弯。这里西接武汉,东临南京,直接逼近长江北岸。一旦共产党部队突破国民党军防线进入大别山,必将迫使机动兵力已经捉襟见肘的国民党军队从陕西、山东两个战场调动兵力回援,这便粉碎了国民党对此两地战略进攻的部署。然而对刘邓来说,放弃一切后方,率大军深入敌后,也面临着军事上巨大的风险。

这步棋虽然冒了巨大风险,却是毛泽东基于对全国战局的正确判断。抗战胜利后,中国3/4的国土和人口被国民党控制,这其中包括所有的大中型城市。国民党拥有了中国全部的近代工业和绝大部分人力、物力资源。蒋介石全面进攻解放区的战略目的,一方面是保证国统区的安全和稳定,另一方面则是将战火引入解放区。他不但要摧毁共产党部队,还要摧毁解放区的经济。战争初期的共产党部队只能依托解放区内线作战,国民党部队全面进攻一年多后,虽然占领了解放区153座中小城市,却消耗了近百万兵力,同时还要牺牲更多机动兵力用于防守。1947年7月在陕北召开的中共中央前委扩大会议上,毛泽东向将领们介绍为了加快胜利进程,将主力打到外线的战略。1947年9月1日,毛泽东写下《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一文,向解放军各战场阐述了当年作战的基本任务,即:举行全国性的反攻,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入国民党统治区域,在外线彻底歼敌。

1949年的南京 旧都重生12( 众多船工为渡江胜利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

1947年6月30日,刘伯承、邓小平部12万大军隐蔽进入从山东东阿到河南濮县300里河堤的数十个航渡点。渡河的人马中,还包括动员来的周边8县水手。刘、邓部队渡河之前向相反方向的一系列佯动和策应攻击,又将本来兵力不足的国民党部队部分调离黄河防线。美国记者杰克·贝尔登在《中国震撼世界》中曾高度赞扬刘、邓强度黄河这一战略的“胆识、气魄和想象力”。一年前,共产党最后一支外线部队在国民党部队重兵围剿下被迫撤离这里,谁能想到,毛泽东能让这样一支大军,在总体兵力实力尚未扭转时,就敢于突破被称为相当于40万大军的黄河!这一步棋实在出其不意,甚至当刘、邓成功渡过黄河后,蒋介石仍不相信共产党部队会重新回到一年前刚刚撤离的根据地。

战略反攻

中原的地理一马平川,并不利于一支完全没有后方的大军生存。在国民党的中原防御体系上,从北到南平行分布着三条防线:最北面是改道后的黄河,中间是陇海铁路,最南则是长江防线,东西则分别有南北走向的津浦铁路和平汉铁路。这些天险和铁路线都是国民党部队用以堵截、防御的战略生命线,成为刘、邓南下的一个又一个障碍。1947年7月刘邓指挥晋冀鲁豫野战军出发渡河时,总计4个纵队、12.4万人。在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中于当年11月抵达大别山后,部队人数急降为9.1万人左右。待此后刘、邓部队主力转移出大别山,所有主力和留守部队人数只剩7万左右。

虽然牺牲重大,蒋介石的误判却最终让毛泽东的战略得以实现。他最初未能判断刘、邓强渡黄河以致轻易失去天险,继而再次错判刘、邓进军方向,未能组织有效防御。刘、邓部队在羊山集歼灭国民党66师,蒋介石和部下依旧未能判断其运动方向。津浦铁路和西面平行的平汉铁路为国民党部队控制,似乎难以逾越,而向南则是大军难以渡过的黄泛区。在蒋介石看来,共产党部队即便越过黄泛区,孤军进入大别山区的做法也和其历来坚持依托解放区、根据地进行内线作战完全不容。于是国民党军一路追兵23个旅15万人,却没有任何正面阻截,最终让刘、邓大军深入中原大别山这个物资富饶、可四面出击的革命老区。此时国民党部队已无力从其他战区继续调兵,中原腹地就此被撕开裂口。

孤军深入依旧未能确保胜算。为避免刘、邓和此前突围的中原军区一样,因孤军而无法在国民党军重兵包围的中原立足,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决定组成陈赓、谢富治这支由中央军委直接统帅的战略机动兵团,渡河进军位于国民党统治薄弱区的豫西,与刘、邓大军相互策应。在华东,中央军委决定将相对实力更强的华东野战军分成内线和外线两个兵团,一路进军胶东,一路进军豫皖苏地区,后者的目的也是与中原战场的刘邓策应。彭德怀领导的西北野战军则进攻榆林,将胡宗南部队牵引到更偏远的沙漠边缘,以策应陈、谢兵团进军胡宗南无法过多顾及的豫西。毛泽东布局之大气可见一斑。

当黄河防线再次被陈、谢兵团突破后,国民党控制的陇海线西段就此被永久切断。刘、邓大军由此在大别山威逼武汉;陈、谢兵团切断陇海、攻克函谷关,震动西安;华野在沙土集大捷后,以6个纵队、18万人分五路南下,越过陇海铁路,直逼南京以北的豫皖苏地区。这样形成三路大军品字型逐鹿、经略中原的大手笔。而在中原两翼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的两翼,华野部队的内线兵团发动胶东保卫战,拖住济南王耀武集团重兵无法南下。西北野战军发起沙家店等战役,在陕北发动战略反攻。国民党军中原危急时刻,机动兵力日益捉襟见肘的各战区部队却深陷两翼而难以相互策应。刘邓、陈谢、陈粟三路大军在江淮河汉之间的配合作战,吸引了国民党部队南线全部160个旅兵力中的90个旅,有力减轻了全国其他战场的军事压力。共产党部队“三军配合,两翼牵制”的战略,完全打乱了蒋介石的防御体系,于是战局急转直下。蒋介石本来试图通过陕西、山东的重点进攻消灭两翼的彭德怀和陈、粟,到了1947年9月共产党挺进中原后,陕西胡宗南集团和徐州顾祝同集团却被陈、谢兵团和刘、邓兵团切断了联系。

自古谁能经略中原,便能控制全国。蒋介石在中原的被动,导致全国战略上陷入被动。而从刘邓挺进大别山、解放战争从战略防御进入到战略反攻阶段起,毛泽东已经意识到解放战争的胜利已经不是5年、10年那么遥远了。

1948年元旦凌晨,新华广播电台播送的毛泽东重要文章中,宣布在1947年7月至9月间,解放军已经开始了全国大规模的进攻,战争已经从解放区进入到国民党统治区。“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20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毛泽东在文章中说。数据上看,自从解放军发动战略反攻以来,到1948年12月为止,再次消灭国民党军队80万人。从战略区域上说,解放军开创了三大解放区,解放区人口增加4500万人。1948年8月初,蒋介石在南京主持召开了120余名各军兵种高级将领的“三年来戡乱检讨会”,国防部长何应钦做了令国民党将领们震惊的军事形势报告。何应钦坦率地,也是首次将国民党军3年来战争中的失败实情透露给与会将领,“两年来,我军损失兵员共300余万人,步枪100万支,轻重机枪7万挺,山炮野炮重炮1000余门,迫击炮,小炮1.5万余门,还有大批坦克、汽车、通讯器材和各种弹药无数”。白崇禧在会上也承认,从“剿共”开始时,国民党部队与共产党部队5∶1的优势,如今不到两年,战略上的主动权已经转到了共产党军队手中。■

山东、华东、华中战场重大战役节点

1946年7、8月:苏中七战七捷

华东野战军在粟裕的直接指挥下,以不足3万兵力对抗拥有美式装备的12万敌军。连续七战,歼敌5.3万余人,占正面进攻之敌总兵力44%,几乎是解放军部队参战人数的1.8倍。这是解放军战略防御阶段华东战场内线歼敌第一次大战,也是解放军自国内革命战争以来,首次一个战役歼敌5万以上。这次战斗的最大意义在于证实解放军在数量、装备处于劣势条件下,完全能够战胜以美机械化装备的国民党军队,给了各解放军部队以极大信心。

1946年9月11日:华中解放区首府淮安淮阴失守

从9月11日到19日,张灵甫指挥的整编74师在华中野战军的顽强抵抗下,最终攻入江苏淮阴,华野主力被迫撤离两淮。国民党军基本控制大运河以西地区。此战后华野部队陷入失去核心根据地的非常不利局面。

1946年10月19日:再失涟水

占领两淮的整编74师在整编28师的配合下进攻江苏涟水。在首次进攻失利后,国民党74师和28师最终于12月14日攻占涟水。华中野战军和国民党部队各损失约4000人。华野损失严重,但却牵制了国民党两个精锐师,为华野其余部队和山东野战军赢得宿北战役提供了支援。

1946年12月15日至19日:宿北战役

在粟裕指挥、陈毅领导下,华东野战军在宿北歼敌2万余人,首创解放军在一个战役中全歼敌3个整旅。显示解放军部队的作战能力大幅提升。

1947年1月2日至20日:鲁南战役全歼国民党军机械化部队

鲁南一战歼敌5.3万余人,首创解放军一次战役全歼国民党两个整编师和一个全美械机械化快速纵队的先例。同时,此战也开创了解放军用步兵武器歼灭国民党机械化装甲部队的先例。国民党军装备优势的自信开始动摇。

1947年2月20日至23日:莱芜战役全歼李先洲集团

此战解放军部队以空前低的伤亡代价,几乎全歼李先洲指挥的国民党军部队。敌我伤亡比之高,俘虏之多,战斗之迅捷,都创造了解放战争中全国战场的空前纪录。

1947年5月13日至16日:孟良崮战役

在国民党军队密集的重兵集团中,强行包围并全歼王牌军整编74师,极大地震撼了国民党全军,迫使国民党军对山东的重点进攻中止了40余日,为解放军获得了休整之机。整编74师是国民党全军战斗力之冠,也成为蒋介石五大王牌部队中第一个被全歼者。

1948年9月17日:攻克济南

解放军西线渡江集团:指挥员是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和二野副政治委员张际春、参谋长李达。统辖二野第3兵团第10、第11、第12军,第4兵团第13、第14、第15军,第5兵团第16、第17、第18军及中原军区部队一部,共35万人。渡江区域从安徽枞阳至望江段。成功后以一个兵团挺进浙赣铁路衢州及其以西、以北地区,控制该路段,切断汤恩伯集团与白崇禧集团的联系;主力沿江东进,接替第9兵团歼灭芜湖守军的任务,并准备参加夺取南京的作战。■ 南京1949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