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活胃”催生新农业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乐活胃”催生新农业0(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乐于为价格不菲的有机食品买单 )

餐桌上延续环保生活

那些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投身农业的传统实业家们或许难以接受,但现实是,今天的农产品市场已经和过去大不相同。2009年除夕当天,北京沃尔玛山姆会员店的蔬菜专区前挤满了为年夜饭大肆采购的人们,而这里有机蔬菜的价格足以令普通消费者大吃一惊。用保鲜膜简单包装的韭菜,每捆不到1斤售价10元,一把不到半斤的香菜也要7元多,如此价格并没有打消人们的购买欲。另一些消费者更喜欢依照口味做出选择,他们购物车里的有机猪肉、山黑猪价格比普通猪肉高出一倍还多,“但味道确实更好吃”。对于仍然按照传统方式经营农产品的企业来说,改变来的太快了,但这还不是变化的全部。

如果只看价签,很难理解人们为什么愿意为1斤菜付出十几二十元,但假如了解有机蔬菜与普通蔬菜的化肥用量之差,或许选择有机蔬菜的意愿就会大大增加。在沃尔玛,扫描一下外包装上的条形码,屏幕上就会出现这盒蔬菜从种植、采收、包装到运输的全过程,这样的安全监控也会让消费者感觉物有所值。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尽管许多人仍然搞不清它们之间的区别,但这并不妨碍越来越多超市为此开辟专柜。2008年夏天,绿色和平组织甚至专门印发了一本《2008北京有机指南》,上面详细标明了哪些超市、餐馆和专卖店能买到有机产品。

据说每次食品卫生出现危机后,有机食品销售就会掀起一次小高峰,可更多人选择有机食品并非仅仅出于对食品安全的担忧。与那些明明买得起更大排量,却仍然选择1.6升汽车的消费者一样,他们试图在餐桌上延续自己的环保责任感。对“乐活族”来说,有机食品意味着让土地回归更自然的耕种方式,让家畜更人性化的养殖模式,同时也代表着更健康的、可持续的生活方式。有机农业并不能完全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和土地压力,但至少为农业的新出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和餐桌变化同时出现的另一个现象是,越来越多城市人选择住在郊区的时候希望能拥有一块自己的土地,在上面播种蔬菜甚至粮食。这种极端个人化的城市农业当然不可能成为消费主流,就连自给自足都很难做到,但却反映出人们试图改变生活方式的期望。甚至这一行里的许多创业者最初的动机就是为了让自家人吃到更放心更健康的蔬菜。

“乐活胃”催生新农业1( 2004年以来,英国有机家禽的销量增加了55% )

如果单纯以商业眼光看,有机农场远非赚钱捷径。手工除草,坚持使用天然肥料,这样的成本注定只能走高端路线,而目前的销量还远远达不到主流市场的规模。“农业本质上是满足最多数人需求的大众市场,但个别领域也存在一些高端市场,特别是养殖业,产品有明显的等级划分。”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产业与区域经济室主任张元红告诉本刊记者,“但高端市场总量有限,而且增长非常缓慢,不适合大规模发展,对于后来者来说,进入难度更大。”另一个现实是,一些企业并没有足够的生产基地来满足市场需求,甚至出现了直接从批发市场采购后打上自己标签的现象。“企业从外部采购的现象并不少见,完全依靠自己生产不仅产量不足,而且利润水平也不会很高。”

长期关注新农业的达晨创投投资总监傅哲宽认为,在农产品市场做高端消费品“永远做不大”。“只能赚点小钱,很难成为大企业,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当然也不够大。”傅哲宽对本刊记者说。他给出的建议是,最好同时在几个领域出击,但这无疑对经营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自然也难创立品牌。”利农集团创始人、CEO马承榕委婉地指出。马承榕正在用工业化方式在钢架大棚里生产蔬菜,产品价格则只比同样品质的蔬菜高15%到20%,用马承榕的话说是“高端产品中端定价”,以此迅速提升市场占领率。更令人惊讶的是,“利农”并没有选择有机食品为卖点,尽管农场使用的肥料中70%是有机肥。“有机食品现在更多是概念,如果完全按照有机标准操作对企业制约太大,比如3年内不能使用任何化学物质,产地周围几百米内不能住人,而目前订单的数量并不足以支撑企业投入。”马承榕对本刊记者说。

( 美国最大的天然食品零售商在英国伦敦肯辛顿开设的旗舰店 )

现在断言有机农业的前途或许还太早,中国庞大的市场决定了新农业的游戏规则不可能只有一个,但必须承认的现实是,在中国农产品的巨大市场上,尽管我们已经拥有伊利、蒙牛,拥有双汇、雨润,但在更多行业里既缺乏龙头企业,也没有大众熟悉的品牌。马承榕因此乐于看到更多企业和投资人关注新农业。“中国正在经历从传统农业到新农业的转型阵痛,这期间大家都在寻找模式,可以说是百家争鸣,我相信未来三到五年内中国农业就会有质的变化。”他说。

新农业的门槛与盈利

如果从传统农业一步跨越到有机农业难度太大,那么能不能找到一条更加现实的中间路线?马承榕给出的回答是:“做一家植物工厂,按照格式化、标准化方式生产蔬菜。”他创办于2004年的利农集团目前已拥有1.8万亩蔬菜农场,2008年销售额达到1.5亿元,利农希望让蔬菜“像可口可乐那样标准化”,由此打造出“中国蔬菜第一品牌”。

在利农的大棚里,选择种什么、何时种甚至比如何种更重要。马承榕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在北方,冬天种大白菜是赚不到钱的,如果你在夏天能种出大白菜可以卖到好价钱。而在高温高湿的南方,夏天绿叶菜的价格非常好,所以广东有些农民甚至会跑到北京、甘肃去种菜,再运回南方市场销售。”虽然利农的产品主要供应大型超市,但他们的供求信息却是批发市场得来,马承榕认为那里的一手消息更准确。“利农的信息系统里有我们主要市场每月的蔬菜品质、销量和价格的变化,以此来制定最合理的种植计划,保证每种蔬菜批量上市的时候是价格最好的时候。”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拥有现代化设施让蔬菜按照计划生长,钢架大棚、从以色列引进的滴灌设备是外来者最容易看到的,而背后看不到的,是对蔬菜生长的精确把握和质量控制。以上海青为例,在利农每亩地种植18万株,每株间距5厘米,22天采收,每株重量8到12克。“很多人问我,你们怎么给一棵菜设定质量标准?实际上,严格按照标准化方式生产的蔬菜每棵重量误差只有5%左右。”拿西红柿来说,利农的要求甚至具体到了每一株上挂多少果,“多余的必须剪掉,以确保产品质量”。一方面,传统农业繁复的工序流程被极大缩减,种植上海青从十几道工序简化到了两道,真正需要一线工人动手的只有播种和采收,效率比过去提高了10%。“我认为现代农业的技术一定是傻瓜式的,一线的操作越简单越好,更多由技术人员和机器完成,比如工厂化育苗系统和我们从以色列进口的滴灌设备。”由此看,新农业的工业化与精细化并不存在矛盾,事实上正是精细化操作确保了产品质量。

成本核算是经营新农业的最大难题,对于前期投入巨大的新农业工厂来说,如何确保企业的盈利能力?建设一个1000亩的农场至少需要投入6000万元,周期长达8个月,成本似乎高得惊人。不过马承榕算的却是另一笔账:“我最开始曾经用过竹棚,一次性投入好像比钢架大棚省了不少,但竹棚每年都要维修,而钢架大棚的使用周期能达到10年,从折旧成本来看竹棚其实更贵。”基础设施的改变带来的还不只是这些,和露地种植相比,大棚里农药、肥料的用量节约了30%。利农每年从世界各地种苗公司的3000个品种中选择最好的,“就拿西红柿来说,我们的产品甜度能达到11,已经接近西瓜的甜度了,和市场上那些圣女果相比,当然更有信心吸引消费者”。在产品规格上,利农独出心裁地把西红柿成串出售,消费者很自然感觉到产品更新鲜。

利农模式提供了另一种可能,用更加精确的标准化生产无论品质还是价格都更有吸引力的农产品,但他们的产品并非只卖给金字塔尖上的少数人,从而使企业通过规模销售实现了可观的利润。在傅哲宽所处的投资圈子里,大多数人对农业的认识依然摆脱不了“周期长、回报率低”,“一些传统农业企业做到现在纯利可能只有几个点,这也让它们遇到了发展瓶颈,但对新农业来说,回报率远比外界想象的高”。傅哲宽告诉本刊记者。在他主导下,达晨创投公司2006年投资福建圣农时后者的年盈利能力已经达到几千万元,至今达晨创投对“圣农”的两轮投资总额达到1.2亿元,“据我所知圣农已经在酝酿上市工作”。

从事肉鸡养殖的圣农覆盖了从饲料生产、种鸡饲养、苗鸡孵化到肉鸡饲养、宰杀加工各个环节,这是最为投资者看重的优势。“养殖业受上游产业制约很大,特别是最近几年饲料行情变动太大,自己来做完整产业链可以让企业提高抗风险能力。”傅哲宽评论说。特别是在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掌控源头不仅对养殖业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甚至在其他领域是否拥有自己的生产基地也成为衡量企业实力的首要指标。圣农已经是肯德基、麦当劳在中国南方最主要的供应商,同时还有十几种自有品牌的熟食产品铺货到终端渠道,“和单纯做供应商的企业相比,能够让消费者看到你的品牌,当然对未来的发展更加有利”。

农业最吸引投资者的,是巨大的市场空间。“这个行业里有太多规模达到千亿元的产业,即使你的市场占有率只有10%,也足以做到100亿元的销售规模,这是其他行业无法比拟的规模优势。”傅哲宽告诉本刊记者。无论在哪个领域,现在还没有任何一家新农业企业能够切到哪怕5%的市场份额,这给从业者和投资者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而在张元红看来,此时关注新农业的意义比以往更大,“2008年下半年开始,农业题材股普遍表现不错,当其他产业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大时,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受影响相对较小,一些投资人出于分散风险的心理也会对农业更加关注。另一方面,近年来国际农产品价格持续走高和国家对农业加大扶持力度,都让外界更加看好农业的发展潜力”。■ 圣农傅哲宽催生种植业三农蔬菜农业农业发展乐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