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物馆里出售的艺术品
作者:李晶晶( 明嘉靖五彩鱼藻纹罐
)
位于美国旧金山金门公园内的迪扬博物馆(De Young Museum)和林肯公园里的荣誉殿堂博物馆(Legion of Honor Museum)构成了当地最大的公共艺术研究机构旧金山艺术博物馆(Fine Arts Museums of San Francisco),这也是美国最大的博物馆之一。
两座博物馆建筑风格迥异,藏品也各具代表性。迪扬美术馆由于在1919和1989年洛马·普雷塔(Loma Prieta)大地震时损毁,在2002年的时候拆除重建。由瑞士建筑师搭档赫尔左格和德·穆隆(Herzog & de Meuron)设计了现在的这座现代感极强的新迪扬美术馆。外墙以7200片铜板裹覆,这些铜板上有许多大小不一的孔洞,呈现出与传统建筑立面截然不同的图案。光影变化时,穿过孔洞射出的点点亮斑,宛如日光穿透树叶被筛过而映照的景象。铜板渐渐地氧化,由亮转暗,最后变成我们常见的铜像上的深绿色,最终成为金门公园绿景的一部分。在这里可以看到弗雷德里克·艾德温·丘奇(Frederic Edwin Church)、乔治·凯莱布·宾厄姆(George Caleb Bingham)等美国本土画家的作品,美国雕塑及装饰艺术,以及来自非洲、太平洋群岛的艺术品等。
而林肯公园里的荣誉殿堂博物馆,是在获得了法国政府的同意后,按3/4的比例,复制了18世纪法国巴黎的Legion of Honor皇宫式样。这是美国糖业大亨阿道夫·斯普雷克尔斯(Adolph Spreckels)的夫人阿尔玛(Alma),说服丈夫兴建了这个博物馆,并献给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法国战场上牺牲的3600名加州军人。博物馆完成于1924年,在同年的休战纪念日对外开放。馆里收藏了从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与洛可可时期艺术,一直到20世纪初的后印象派绘画,还有欧洲的装饰艺术、家具等,以及罗丹的许多雕塑。古代希腊、罗马的艺术品在这里也能看到,来自英国与法国的精美瓷器、版画与插画能让人感受到欧洲的精致生活。经历了几代人的积累,两座博物馆的藏品也越来越丰富,逐渐地成为当地人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今年旧金山艺术博物馆将收藏的中国艺术品交给纽约佳士得进行拍卖,其中75件明清时期的玉器单独做了一个专场。这里面,白玉及碧玉笔筒备受瞩目,笔筒上均刻有山水风景,体现出典型的中国传统书画的画意风格,宛若一幅手卷展于筒壁。白玉笔筒刻画了在山林中与鹤、鹿相伴的三位神仙。简洁利落的雕刻艺法尽显玉石的通透宝润;碧玉笔筒雕刻技法精细,描绘了神仙山水风景图。另外黄玉凤凰盖瓶、青白玉双莲花水壶和一只18世纪的芙蓉白玉水壶均为十分难得的珍品。旧金山艺术博物馆并没有设中国艺术品的展厅,这些玉器很有可能是个人捐献。遗憾的是,这些收藏不成系列,显然是依照个人喜好而收集的,多为小件把玩之物,如扳指、玉佩、带钩等,因此显得文化性单薄,难以形成规模展览。
拍卖的第二场,除了有旧金山艺术博物馆的工艺品外,还有藏于波士顿艺术博物馆的一只隋唐时期(6~7世纪)的白釉烛台。波士顿艺术博物馆不是第一次出售自己的藏品。2007年的时候,曾委托中国嘉德拍卖过17件中国清代早期瓷器以及一些古籍善本。古典艺术品是波士顿艺术博物馆的重要部分,包括古希腊、古罗马、伊特拉斯坎的青铜、陶瓷、雕塑、宝石、金银器、玻璃等,它的埃及古王国实物收藏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和日本绘画达5000余幅。中国部分有相当数量的宋、元时期名画,如保存完好的唐张萱《捣练图》(宋代摹本)、宋徽宗《五色鹦鹉》等。博物馆通过这种做法,不仅有利于弥补经费的不足,更有利于优化博物馆的藏品结构,提高馆藏级别。美国的克利夫兰博物馆曾经就处理过一批不成系列的藏品,交由苏富比拍卖,最后用这笔资金补充了馆内其他系列的藏品。而之前英国和日本的几家博物馆也通过处置重复藏品去购入所需藏品,扩充内容。
( 清18、19世纪黄玉凤凰盖瓶 )
这次的拍卖中还有5件艺术品是由哈佛艺术博物馆委托拍卖的。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当属一件明朝带嘉靖款的五彩鱼藻纹罐,该鱼藻纹罐造型奇特,绘有鲤鱼戏水莲花池和水生植物。在19世纪,曾被查尔斯·达纳(Charles Anderson Dana)和著名作家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收藏。查尔斯是一名记者,同时也是一位作家,他广为人知的是在南北战争期间与尤利塞斯·格兰特的好友关系以及战后他的激进的政治宣言。而亨利的小说《钢琴课》则在后来被拍成了电影。此外,还有一尊金代(12~13世纪)大型彩绘木雕观音菩萨立像,精细地刻画了真人大小的观音菩萨,身披长帛,长裙,胸前璎珞繁密。
无一例外,这些博物馆藏品拍卖的收益,最终交由收藏基金会管理,基金会会利用这些资金再去补充博物馆所需的藏品。每一年有不超过2%额度的藏品可以进入市场。欧美国家博物馆对藏品的处置是有一定灵活性的,馆藏文物的有偿转让以及委托拍卖行获取经济收益,已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模式。各类不同规模、门类的博物馆均在不同程度上采用这种方式,作为调剂馆藏文物和艺术品的结构、数量以及种类的一种手段。
( 清18世纪碧玉笔筒
)
去年BBC曾做过报道,英国博物馆协会(The Museums Association)敦促英国各地的博物馆和美术馆清仓,把久不见天日的艺术品出让或拍卖。英国博物馆协会成立于1889年,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保护博物馆和美术馆利益的协会,成员遍布英国各地。现在博物馆协会呼吁英国各地的博物馆和美术馆更加活跃和有效率,应当处理掉那些积压在仓库里,既没有展出机会,也没有用于研究项目的艺术品。
恰巧当时萨里郡(Surrey)的瓦茨美术馆(The Watts Gallery)面临严重经费短缺,于是委托佳士得拍卖了两幅并不是他们重要收藏的画作,爱德华·伯恩-琼斯爵士(Sir Edward Burne-Jones)的《爱的凯旋》(The Triumph of Love)和阿尔伯特·莫尔(Albert Moore)的《茉莉花》(Jasmine)。这两幅画以百万英镑的价格成交,解了美术馆的燃眉之急。著名的伦敦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The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前馆长罗伊·斯特朗爵士(Sir Roy Strong)当时就说道:“我一直认为,博物馆的收藏品不可能只进不出。”博物馆协会说,除非清理掉积压过多的收藏品,否则,很多珍贵艺术品根本得不到闪光的机会。另外,处理过多的积压收藏品,也可以给博物馆带来必要的财政收入。
( 清18世纪的白玉笔筒
)
而国内的博物馆,一旦文物或艺术品入藏,便永远不得出来。但事实上,不少博物馆都拥有同样的问题,就是库房中积压着数量可观的级别较低、品种重复的藏品。这些藏品永远不可能拿出来展览,也甚少研究价值。不少博物馆也曾私底下表达过这样的意愿:现在艺术品市场开放后,有大量精彩的文物、艺术品出现,他们很想将馆藏的一般文物或重复的文物淘汰掉,筹集资金收藏更好的文物艺术品。也有些经费紧缺的博物馆希望出售部分级别较低、重复较多的藏品,以改善保管条件。但是这只能是私底下想想而已。
也许我们过去所认为的,博物馆的功能就是收藏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而且是藏品越多越好的观念似乎也该改变一下了。■
( 清18世纪芙蓉白玉水壶
)
( 清18世纪青白玉双莲花水壶
) 博物馆出售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