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堂如此美好……是吗?
作者:娜斯( 电视剧《广告狂人》剧照
)
今年奥斯卡入围电影《革命之路》改编自理查德·叶兹(Richard Yates)1961年的同名小说,该小说与《二十二条军规》等书一起入围1962年美国国家图书奖。《二十二条军规》早已引进中国,脍炙人口,而《革命之路》如果不是被拍成电影,恐怕至今还不为人知。其实《革命之路》在美国也是虽受批评家和作家们的青睐,但一直没有获得广泛的读者群。理查德·叶兹被称为作家心目中的作家,但在文学圈外却少人问津。可以说,一部电影普及了一部经典。2005年,《时代》杂志曾将其选入1923年以来百部英文小说名单,它被誉为是如同菲兹杰拉德的《伟大的盖兹比》界定了20年代爵士时代的美国一样,属于50年代的一代,表现了50年代美国富裕中产阶级的生活,两部小说的主题都是表现出了在追逐美国梦的过程中付出的代价。
但是,若不是奥斯卡提名,这部50年前的小说名字不会在最近如此频繁地出现。然而,改编电影对于文学往往是一把双刃剑:提高了原书的知名度,但也可能冲淡了原书的复杂性。好小说往往改不成好电影,在《革命之路》这个例子上,不幸的是,虽有凯特·温丝莱特和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两大明星的号召力,以及导演山姆·门德斯同样反映美国郊区生活的《美国丽人》的成功,还是难以传递原书的神韵。主要因为,小说主要描述两个主角的心理活动,时而幽默,时而乏味,并且有对当时社会状况的准确描写,而电影却过于冷漠——也许反映了郊区生活的冷漠,但是两个主人公的争吵与激情本来是戏剧的焦点,虽然他们最终失败了,然而,他们的挣脱之路并没有引起我们更深切的同情。
关于郊区生活,远有令达斯汀·霍夫曼成名的《毕业生》,近有李安的《冰风暴》、门德斯的《美国丽人》以及托德·海因斯(Todd Haynes)向50年代导演尼古拉斯·雷影片致敬的《远非天堂》。为何此等题材在今日影坛仍为热门?特别是去年还有一部电视连续剧《广告狂人》,也是带我们回到60年代初,故事在曼哈顿的工作狂人们和郊区主妇的生活中交错展开,其美工设计还原60年代味道之准确性以及怀旧色彩,加上故事吸引人,一上来就引人注目。
为什么?也许《革命之路》的作者理查德·叶兹说得好:“我用书名来暗示1776年的革命之路在50年代走到了某种近似死胡同里。”
死胡同没死,风起云涌的60年代为美国社会带来了新动力,恰好将上世纪的美国分为前半与后半。然而,2008年的美国,金融风暴、战争危机、奥巴马的竞选唤起的同样是渴望改变的激情,同样的问题再次在人们心中暗涌:1779年的美国革命理想是否已经被引入了歧途?这种对美国社会的反思与60年代颇为相似,所以,《革命之路》和《广告狂人》回到五六十年代,却在今天的观众中触动心弦,个中奥妙,颇可玩味。
( 电影《革命之路》剧照
)
《革命之路》和《广告狂人》中的丈夫角色都是通勤者——住在郊区,在城市工作——美国中产阶级的典型化身。用怀特在《这里是纽约》中的话来说:“他所居住的郊区基本没有什么活力,仅仅是他每晚睡觉的栖息地而已??在每周日的早上大约有40万男人和女人从地铁和隧道口涌出来,来到这个岛上??去年光是长岛火车站就运送了4亿通勤者,可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只是些顺原路来回的家伙。”
丈夫坐火车去城里上班,太太在家做家庭主妇。富人和穷人都可以待在城里——或豪宅或陋室,而成了家的中产阶级只负担得起郊区房子。自“二战”后50年代这一模式形成以来,郊区生活一直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顶多是很多妇女走出了家门,加入了通勤者行列,但是留在郊区的家庭主妇大有人在(《革命之路》的主演温丝莱特之前就出演过一个研究生毕业,但是为了孩子而成为主妇的女人在郊区生活中的不适——《小孩子》)。郊区生活是美国中产阶级梦的象征,但郊区生活也是对自由社会的某种反讽:千篇一律的整齐草坪,心照不宣的道德规范,与人无异的生活方式,这就是工业文明产生的自由生活?不同的人看来有不同的效果。或许那是全世界穷人向往的天堂,然而在有个性的人看来,那里却是乏味的监牢。
( 电视剧《广告狂人》剧照 )
《欲望都市》那几个单身女子单身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她们拒绝中产阶级郊区的婚姻生活。而《绝望主妇》的主妇之所以“绝望”,则是因为作为中产阶级主妇,她们无法选择别种生活。因为——自由社会中也有看不见的手,经济因素很大程度决定着人们对于生活方式的选择。
《革命之路》中的丈夫去曼哈顿通勤工作,曾经有戏剧梦的女主人留在家里。她仍有梦,她把梦寄托在去巴黎生活上。巴黎,海明威的巴黎,菲兹杰拉德的巴黎,亨利·米勒的巴黎,他们不都是在巴黎找到了他们的声音和身份吗?巴黎,一个逝去的时代,也是一种与郊区生活截然相反的波西米亚生活的象征。但是,不用说,女主角的梦难以实现。海明威的巴黎在渐行渐远,她命中注定没生在一个更能成全她的自由梦的时代——早些年,她可能就是海明威在巴黎的女友,再晚些,她可以跑去加州做花儿少年。可是,这是50年代。50年代,一个没有太多才艺的女人差不多只有选择做郊区主妇,穿着大花连衣裙,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和邻家女人八卦一番本区新闻,做好饭等孩子放学,丈夫下班。
在《广告狂人》中,出现了家庭主妇之外的职业女子,但在那个时代她们都被排除在家庭之外。住在曼哈顿的用中国当代语言可称为“剩女”(我们到底进步了多少?)的职业女子是已婚男子的“城市情人”,他趁午休时间出来跟她约会,或者下班前在她那里经过。而在郊外,一个跟丈夫离了婚的女人成为邻里最大的八卦,她的境遇唤起了主妇们内心深处最隐秘的恐惧。自由是有代价的,婚姻中的女子们要么如《广告狂人》中的主妇连潜意识中想想被丈夫抛弃都会引起神经紧张,或如《革命之路》中,要策反丈夫一起出走巴黎,最终引起的是婚姻的噩梦以及悲剧的下场。而男人们要养房养车升职赚钱,他们不明白女人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他们希望她们知道他们才是别无选择。男男女女,他们都没什么选择,他们最大的自由是在婚姻中争吵,他们的革命之路除了令他们的婚姻不快乐并终于塌陷之外,并没有引领他们走向他们也不清楚的“别处的生活”。
《革命之路》的问题在于举重若重,而关于人们在郊区生活的不愉快,我们并不需要一整部影片来重复告诉我们。相比之下,电视剧《广告狂人》对于60年代初期的刻画,倒是比《革命之路》丰富得多。对于那个公司里男人成群女人基本上是秘书、丈夫上班太太看孩子的时代的展示既有怀旧又有惊讶,又因电视剧的容量大而有多种人物来展示那个时代的种种侧面,与《革命之路》不同的是,《广告狂人》更多侧重于通勤者的丈夫在曼哈顿广告公司里的职业生涯,郊区生活只是一条副线。
“那时候男人都穿白衬衫,喝‘曼哈顿’鸡尾酒,在电梯里调戏女秘书,人人都看《读者文摘》,犹太人在犹太人的广告公司工作,黑人都是侍者,医生做妇科检查的时候叼着烟,女人被称为女孩,男人如果喜欢男人只能在心里知道。那时候广告人根本不在乎数据,他们告诉大众他们想要的是什么,今天一切都靠市场调查来推销一切的做法在那时无人理睬。”
这一切在今天都不可思议。经过了妇女解放运动、黑人民权运动、性解放运动,多少事情改变了啊。今天的美国总统是一个黑人,总统夫人是哈佛法学院毕业的职业女性。今天人们在工作场所着装没那么正式,跟女同事调情很有被指控性骚扰的危险。今天的工作场所里有白人黑人女人亚裔西班牙裔,抽烟快成了犯罪,大众是真正的上帝,从流行歌手到书籍作者都要靠他们投票决定。正是如此,《广告狂人》的创作者对那个逝去的时代带着一种怀旧,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都在电视剧中呈现出一种老照片之美。既是正剧,也是喜剧,加上美工设计还原60年代风格惟妙逼真,一出道就成为纽约时髦阶层追捧的连续剧,一部怀旧的、男女皆宜的《欲望都市》。
然而从另一方面说,郊区家庭的副线里所表现的,跟今天的郊区生活仍大同小异。养房养车养儿套牢一族除此之外又有何选择?所以,变中有不变,通勤者生活的基本模式50年来基本如此。曼哈顿职场丛林中的搏杀更反衬出郊区生活的平淡。这也说明了为何好莱坞更多的热门影视都以纽约为背景,仅以电视剧为例,从《宋飞正传》、《老友记》到《欲望都市》,城市生活提供给影视想象更多的空间。《绝望主妇》算是将郊区生活喜剧化最成功的尝试,而当好莱坞电影涉及郊区题材时,也许我们可以提到《毕业生》的轻松好笑,但那毕竟是60年代自由精神下的产物。从《冰风暴》、《美国丽人》到《革命之路》,关于郊区生活的电影总是以悲剧告终。
纽约不是美国。虽然《宋飞正传》、《老友记》、《欲望都市》等都市生活题材的电视剧赫赫有名,但是多数的美国人住在郊区,都市生活的电视剧为他们平淡的生活提供了娱乐,而郊区生活题材的电影,总是试图表现那些小小的骚动与不安,那些困境与挣扎,那些潜在的“革命之路”,这条路常常把创作者带向奥斯卡,而非真正的革命。■ 天堂广告狂人曼哈顿美好如此欲望都市美国丽人革命之路剧情片爱情电影喜剧片美国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