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六安国

作者:李晶晶

赶到安徽六安双墩一号汉墓遗址的这天,恰巧是冬至,与前一天比气温骤降了许多。一号墓所在的双墩行政村长岗自然村,由于铁路施工,四周都是开掘的痕迹,几户住家零星地散落在这块区域内。一号汉墓煞有气势,老远就能看见,很是显眼。文物考古研究所专门请来两位老乡,24小时轮流看护墓葬遗址。为防止降温,工作人员早在数周前就为整个墓室进行了保温处理。

六安王——刘庆

“这是一个墓向朝东的‘中’字形土坑竖穴墓。东墓道长20米、宽7米,西墓道长8米、宽4.5米。整个墓由前后斜坡墓道、墓室、外藏椁组成,全长45米。在汉代或汉文化圈内,墓葬形制大约可分为主流与旁支,在主流方面,是继承先秦以来的竖穴木椁墓,土洞墓以及由这二者发展出来的横穴砖室墓。”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汪景辉带我下到墓室,他是六安双墩一号汉墓发掘工作的领队,“你现在站的位置就是墓口,距墓底最深的地方有10米。墓室为‘黄肠题凑’木结构,南、西、北三面共用了922根方木块堆垒而成,你到这边来看,这是它‘题凑’所用的木头,木心向内、严丝合缝。2000多年了,没有一点腐坏的地方,多好呀!”

一年多的发掘,汪景辉天天泡在工地,对墓葬内所有细节如数家珍:“我们当时专门数过,题凑上用了143根、总厚1米的四层方木料铺设做盖板,盖板上用两根纵向方木料压板,很壮观,现在看不到了,所有木材都运到皖西博物馆保护处理。我估计这些木头当时都经过了特殊的防腐处理,刚出土时候都是油亮亮的,长时间与空气接触后才变得这么干涩发乌。”

汪景辉所提到的“黄肠题凑”是一种葬制。《汉书·霍光传》中所记:“光薨。赐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枞木外藏椁十五具。颜师古注引苏林日;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头皆内向,所以为固也。”由此可知,黄肠题凑是设在棺椁以外的一种木结构,它是由黄色的柏木心堆垒而成。黄肠是堆垒在棺椁外的柏木,用柏木构筑的题凑即为黄肠题凑。这种葬制始于上古,全盛于西汉,东汉便不再见到,是汉代厚葬之风的产物。

“这类墓葬在北京、河北石家庄、江苏扬州、湖南长沙等地有发现,均为诸侯王或王后的陵墓,在安徽尚属首次。这说明墓主等级很高,属于当时诸侯王一级的人物。”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杨立新告诉我,“根据汉代礼制,黄肠题凑与玉衣、梓宫、便房、外藏椁等构成了汉代帝王的专用葬制,而其他的皇亲国戚及高官大臣只有经过天子的特赐才可享用。一方面在于表示墓主人的身份和地位,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保护棺木,使之不容易受损坏。”

据《周礼》所记,诸侯和大夫的“黄肠题凑”应用柏木,而一号墓里所用的木头经检测是产于当地的栎木。据推测,在汉代地处大别山的六安地区,大的柏树不多,但栎木四处可见,所以最终可能就是就地取材。“这个墓曾经被盗掘过,很多文物已经没有了。开始特担心,怕墓主身份成为永远的谜。好在外藏室没有被‘光顾’过,我们在西南角出土了带有‘六安丞’的3枚封泥和带‘共府’铭文的铜壶数只。”汪景辉说。

“六安丞”、“共府”和墓主之间会有什么联系呢?根据文献记载,六安先秦时曾为六国、六县。楚汉战争时,项羽封六人英布为九江王,都六。后随刘邦封为淮南王,因谋反被杀。六地汉初属淮南国,后改置衡山国。“从公元前195年,英布叛乱。公元前194年,刘长叛乱。公元前154年,刘安叛乱未遂。公元前122年,刘安叛乱。73年里出现3次半叛乱,所以当刘安自杀后,汉武帝为了求得这一地区平安,把刘安的封地改为九江郡,刘安的弟弟衡山王刘赐的封地改为庐江郡。同时又在两郡之间加了一个陆安国,以求陆地平安,永不反叛。”安徽省文物局局长陈建国对我介绍。

汉武帝有个同父异母的兄弟叫刘寄(刘寄的母亲与汉武帝的母亲王太后是亲姐妹)。刘寄得知淮南王刘安要谋反时,曾暗中支持,并准备响应。刘安、刘赐暴露后被迫自杀。据《汉书》记载,武帝穷追刘安的党羽,株连被杀的有几万人。刘寄十分害怕,发病而死,连继承人都未指定。可汉武帝非但没追究刘寄的不忠,反倒顾及他与刘寄的特殊关系,于公元前121年封刘寄的长子刘贤为胶东王,继承刘寄的王位。最受宠的小儿子刘庆则被封为六安王,属地就是今天的六安。

“你想,刘庆心里能不明白吗,这是汉武帝额外施恩,没有追究他父亲的罪过。所以日后刘庆小心翼翼,凡事中规中矩,汉武帝对刘庆的表现相当满意。公元前83年,刘庆死后,按照汉朝制度,诸侯王死后的谥号要由皇帝根据其生前表现赐予。刘庆被谥为共王,‘共’即‘恭’,也就是他能够尊敬顺从地侍候皇帝。”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杨立新告诉我,“出土青铜器上的铭文‘共府’二字与六安国第一代王共王庆的谥号对应,‘六安丞’为六安国负责膳食的官员。这些文字与《史记》、《汉书》中有关六安国的历史记载相吻合。”

在双墩一号墓冢的西端还发现了3座南北并列的小型西汉陪葬墓;在墓葬西南发现一座车马坑,在东墓道两侧有对称分布的两座陪葬坑。随葬品有鼎、豆、壶、罐、钫、井﹑灶等陶器和五铢钱等。汪景辉介绍:“五铢钱的形制为武帝时期所有,发掘的文物中未见晚期钱。根据该墓的地望、规制、出土文物和相关文献记载综合分析,我们断定此墓就是六安国第一任王刘庆的陵墓,而与之相望的北冢二号墓应为王后墓。”陆安王刘庆对皇帝的忠诚在死后得到了盖棺定论的褒奖,享有如此高规格的丧葬待遇似乎在情理之中。

挖掘与盗墓

2006年,为配合国家重点工程合(肥)武(汉)高速铁路的建设,安徽省考古队在六安市三十铺镇双墩村境内考古勘探,发现两座并列的土墩。3月份,汪景辉带领的考古队通过实地勘探,确认这两座土墩为汉代墓葬。于是,他们将铁路路基以南的这座大土堆定名为“双墩一号汉墓”。由于一号汉墓所处的位置刚好位于铁路路基上,因此发掘工作迫在眉睫。

经过考古队员7个月的努力,“黄肠题凑”的墓葬形制展现出来。“在挖掘到墓底的时候,发现有些生土明显与墓葬内的土质有区别,应该晚于墓葬的时间,我当时推断这个墓曾经被盗掘过。”如果汪景辉的推测成立,那么这次的挖掘可能无功而返。“我们搞考古的,心里基本都有数,这个墓的发掘可能到最后劳而无功。因为盗墓贼进去后,会把他要的带走,不需要的他都会给打碎。这在我们以往的考古中都有发现。”

随着进一步的发掘,“黄肠题凑”的墓葬形制显现出来,这让在场的考古人员为之一惊。

在题凑以外的一圈外藏室,各种立柱、横梁、穿榫和半榫等精巧的木结构将外藏室分割成一间间的分区,并按照死者生前的生活习惯有序地放置着各类随葬品。诸如珍宝、日用器具以及车马模型等祭器,反映了中国古人“事死如事生”的丧葬传统。“为了防止盗墓者进入,当初在修建这座葬墓的时候,墓室的大门修筑了3层。可能是设计者觉得这样盗贼不容易进去吧。不过3层的门板还是被砍掉了2层,说明当年的盗墓者曾试图从这里进入。后来我们在回廊的东北角发现盗洞,直接通向层层的棺椁。透过这个盗洞,可以清晰看到木椁里面的石椁和内棺,主室棺椁内,木椁、石椁均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是没见到尸体。”

为了更好地保护墓室,汪景辉和其他考古队员商量,决定沿盗洞开始进行清理。在清理到接近盗洞尽头的时候,在椁室侧面的下方发现了几个破碎的陶碗和一个铁斧。“这些碗具有典型唐代器形的特征。有一个碗上面还有被熏黑的痕迹,应该是当时盗墓时用来照明用的。虽然是盗墓工具,不过在今天也成了文物。”就在随后的挖掘中,考古队员在棺木东南角的一处泥土中清理出一根断成两截的股骨,据现场考古人员分析,这些尸骨出自一人之身。随后,他们又陆续发现了其他部位的尸骨,这其中也包括极其重要的头颅骨。其间考古人员并没有发现第二具尸骨,由此可以判定这些尸骨就是墓主人刘庆。

中国盗掘古墓之事由来已久,历史上有记载的被盗最早的墓葬是商朝第一代王商汤之冢,距今约3600年;盗掘事件最早出现在2770多年前的西周晚期。在春秋时期“礼坏乐崩”的社会变化之后,厚葬之风兴起,于是盗墓行为盛行。到了唐代盗墓活动更猖獗,据史书记载,唐代的帝陵从唐末到五代初年,均被逐一盗掘,只有唐高宗与武则天合葬的乾陵幸免于难。唐人所做的“群盗多蚊虻”、“荒冢入锄声”、“髓髅半出地”、“白骨下纵横”等诗句,反映了当时盗墓风习的普遍。

值得庆幸的是,双墩一号汉墓的外藏室没有盗墓者进入痕迹,保存完好。它以方木料建构,围绕题凑一周呈“凹”字形,根据盖板木料朝向和立柱排列,可分为15个室,东、南、北各是4个室,西3个室,每个室大小不等。随葬品有铜壶、陶壶,以及大量的车、马、人俑等模型木器。其中,各种木俑总数就超过500件。虽然时隔2000多年,部分木俑保存完好,面部表情都清晰可辨。外藏室东边的这些人形木俑斜依在角落里,手似作揖状,长裙、发髻似乎在向人们表明它的侍女身份。

“该墓木结构复杂,椁棺板及门板普遍采用Z字形、燕尾形、凸凹、边搭等榫卯咬合,有的还用S形铁件固定,外藏椁使用穿榫和半榫等连接立柱、横梁,非常坚实。在椁室盖板、墓门、门楣北侧等处,刻有‘南方’、‘北方’、‘上一……上七’、‘北一’等表示方向和数字的文字和符号,属于工匠建造墓室留下的记号。”杨立新说。

尽管“六安王墓”被唐代的盗墓者抢先盗掘,但在后续的发掘中它仍然带来不少惊喜。其中在外藏室出土的铜壶里还发现了2000多年前遗留下来的“六安陈酿”以及一些米粒。“当时我们提取外藏室文物的时候,最先出土的是几只铜壶,铜壶里面都装满了水。谁也没在意,因为在挖掘之初,墓坑里的积水曾经漫过整个墓室,都以为壶里是残存的积水。结果没想到,把水往外倒的时候,一股酒香味扑鼻而来,在场的每个人都赶过来闻闻。我们有个同事还说,再看看有什么宝物,还真没想到,在壶底又意外捞出了一些米粒。”在挖掘发现有盗墓痕迹的时候,汪景辉难受了好长时间,“古墓是研究古代社会的重要文化遗存,古墓里的文物代表着一个悠久文明所印记的历史。一旦有被盗,那所遗留的信息会大打折扣”。而这些意外的发现,让汪景辉的心里又舒畅了许多。

“我们在清理回廊的时候,又发现了一些水果,根据果核判断,有杏子、李子,有些甚至不是当地产的水果,但都保存得很完好。后来陆续又发现了板栗、大枣,另外还有一些瓜子,依旧很新鲜。”这些陪葬的新鲜种子、水果,不禁使汪景辉联想到当年马王堆汉墓挖掘时也有过类似发现。在我见到汪景辉的这天,他刚从湖南长沙回来,对马王堆汉墓与双墩一号汉墓出土的一些情况与当地同行进行了解。尽管至今仍然无法解释古人用了什么办法使得这些极易腐烂的东西千年不腐,但无疑从出土的文物中,我们可以看到汉代人对丧葬形式的注重,希望死者在辞世后依然能够享受与生前一样的生活。

“墓主人的身份已经确认,尸骨也已找到。按照汉代的葬制特点,既然是六安王刘庆的墓地,那包裹他尸体的金缕玉衣又在哪儿呢?考古有时就像判案,一个问题解决了,另外的疑问又会不断出现。诸侯王的墓应该会有金缕玉衣或银缕玉衣包裹尸体,在清理盗洞的时候,仅仅发现一枚玉片。这个玉片的玉质非常好,推测这可能是玉衣上的。另外在以往的汉墓考古中从来没有发现过的是,在盖板与石椁夹层里发现一组保存完好的漆绘兵器,它们有序平铺于石椁上。弓的种类大约有三四种,最大的臂长达到2米,最短的也有70到80厘米。”两层棺椁之间的漆绘兵器,到底是为了避除邪气还是作为真的兵器陪葬而另有其意呢?汪景辉和他的同事们,正试图通过出土文物所传达的信息来找到其中的含意。

“石椁也是首次发现,整个石椁的盖板由6大块石料组成。由于石块断裂情况比较严重,这些石料又被分裂成大小不一的数小块。现在保存在皖西博物馆内,准备对它进行后期修复保护。椁室为重椁重棺。外椁为木椁,内外均髹黑漆,东端对开一门。内椁为石椁,内髹黑漆,北壁上端有云纹红彩,东端为对开石门。外棺为长方形,髹漆外黑内朱,在盖板两侧局部绘有三角形红彩图案。内棺髹漆外黑内朱,内棺外两侧有红色云纹彩绘,棺外盖、两侧和两端装饰排列整齐的鎏金铜质柿蒂纹和菱形纹镶件,棺盖四角及中间两侧各放置一面铜镜,镜面朝上,整个内棺显得华丽精致。”

如今,这个主棺正在皖西博物馆里接受着科学保护。随同汪景辉教授一起前往位于六安市内的皖西博物馆,主棺静静地摆放在那儿,漆棺的四壁以17行、9排或圆形或菱形的铜质泡钉加以固定,部分泡钉下还嵌以柿蒂形纹饰,纹饰内部有镏金的痕迹。在中国古代建筑图案中,柿蒂纹是寓意坚固、结实,并兼有吉祥如意的含意。在木盖南北两侧立面还用红色颜料绘有不同的花纹图案。与此同时,双墩汉墓其他文物的出土保护和修复工作也已经开始。为此,文物部门还将在六安筹建一个小型实验室,计划用两到三年来对古棺、木椁和木盖板等大型文物进行脱水、保湿和增温等相关保护处理。而那些相对珍贵、轻便、容易运输的文物将被送至安徽合肥的正规实验室进行脱水等处理。

六安国的王陵区

历史上六安双墩周围就分布着许多古墓葬,由于农田改造、盖房、修路,一些墓葬的封土被平掉。双墩一号汉墓的发掘,使这些被遗忘了的古墓重新回到人们的记忆中。考古工作人员开始对六安市金安区三十铺镇的双墩、青松、钱圩3个行政村境内23公里的范围内进行地毯式勘查,发现分布有36座大小不一的封土堆,如琵琶墩、松墩、宴墩、小墩、玄武墩、青龙岗墩、大山墩、韩大墩、墩塘等。这些墓葬都坐落在地势较高的丘陵土岗上,小的墓冢高3~5米、底径10到20米,大的高10米、底径达50~70米以上。其封土形状、堆积情况都与已发掘的双墩一号墓相似。其中以双墩一号墓为中心约4平方公里内,还有双墩(一号墓已发掘)、高大墩、马大墩、三星庙墩四处形状相同高大的并列双冢墓。当地群众称之为“四对八大墩”。

这“四对八大墩”连冢墓封土堆巨大,高度均在10米左右,每处双墩均呈南北排列,南墩大于北墩,方向基本一致、时代相近。在这些墓葬附近的地表散布有板瓦、筒瓦、砖和井圈等建筑构件。钻探结果发现,每处双墩都有一个独立的小陵区,设有陵墙、司马道和大型建筑基址。特别是马大墩,1978年在兴修水利时还发现一座车马镜,出土文物与双墩一号墓车马坑中随葬物造型、风格极为相近。

据史书记载,六安王从刘庆开始到公元11年被王莽废绝,共经历了132年,传了5代——六安夷王刘禄、六安缪王刘定、六安顷王刘光、末代六安王刘育。刘育因王莽篡位被废为庶人,因此没能享受诸侯王的葬制。“双墩一号汉墓的发掘及墓主身份的确定,加之现有的钻探情况分析,可以认定,这八大墩应是西汉时期六安国王和王后的陵墓。不过除了已发掘的双墩确定为刘庆夫妻墓外,其余3处各为哪一代诸侯王(王后)墓,将有待于今后的发掘工作来解决。而这一区域的古墓葬应属于西汉六安国的王陵区。”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杨立新说。

按理说,如果真是王陵区,应该会有一个范围相当大的地面建筑群,用来祭祀、守墓。可是今天我们已经看不到这些建筑的遗址。“王莽末年,先是王州公率众10余万人,转战庐江郡境。继之李宪在此称天子,他的余党纵横今霍邱、霍山、六安等地,这是六安王家族墓群的第一劫。据统计,东汉中期江淮间农民起义8起。东汉末年,这里先是少数民族起义和黄巾起义,继之是军阀混战。从公元208到279年,吴与魏晋间在这里作战21次,其密度和强度都是绝无仅有的,吴将全琮甚至把安丰塘也扒了。以后历次改朝换代,这里都是战场,所遭兵灾比盗墓贼更为频繁,祸害更为深刻。”安徽省文物局局长陈建国说。建筑群很可能在历代战火中遭劫。

古六安国王陵区大致范围已经确定,那么六安国的统治中心——都城又会在什么地方?和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汪景辉一起前往六安市郊城北乡的两处古城址,这两座城址间距仅300米,俗称“西古城”和“东古城”,这两座“姐妹城”都曾是六安国的王城。考古人员曾经根据发掘所获的地层关系和出土文物,结合有关史料分析得知,西古城是西汉初年刘邦封英布为淮南王时的都城遗址,也是古六安国初期的王城。而东古城则为西汉中后期古六安国某代诸侯王新建的一座王城,该城的使用年代可以延续到东晋以后。

然而令人奇怪的是,古六安国为何会有两座王城?据史载,淠水在历史上多次泛滥,而西古城紧邻淠水。为了躲避日益严重的水患,统治者只好另选新址建城。

“现在做的墓葬发掘工作,只是第一步。”汪景辉说,“确定王陵墓葬区,这在我国尚无前例。要完成陵与陵之间的界线的考定以及对于墓葬建筑遗存的考察工作,至少要3至5年。”

为使六安双墩王陵区得到科学保护,安徽省文物部门以双墩王陵为中心,将周围10平方公里范围划为保护区。其中,方圆5平方公里范围内为重点保护区域,禁止一切与汉墓无关的建设行为。日后这里将会由当地派出所和村干部组成的“王陵区看护队”进行巡逻看护。文保部门正在对王陵区内所有已经探明为汉墓的“墩子”打界桩“划界”。同时,双墩一号墓葬将就地修建博物馆,实行原址保护。为配合王陵区的原址保护,铁路部门决定绕线施工,绕行线的路基施工已经完成。■

(文 / 李晶晶) 探寻刘寄汉朝考古文物博物馆安徽省六安市六安刘庆刘安黄肠题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