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柯和他的“更中国”音乐剧
作者:李东然(文 / 李东然)
(
小柯
)
更中国的音乐剧形式
作为知名音乐人,小柯接触音乐剧很早,但从来没有动过自己创作的念头。那时,他对音乐剧的概念就是百老汇里甩大腿的舞蹈,“起源美国的百老汇音乐剧是以Swing节奏的美国音乐为基础的,是别人的音乐,除小部分人的附庸风雅,很难叫中国人百分之百接受,没有移植的土壤。”他告诉我。
近几年,音乐剧越来越多出现在国人的视野里,有朋友不断来说服小柯写音乐剧,他的回答总是一样:会写,是因为在爵士乐队里弹过钢琴,了解那音乐的构造;不写,是因为这东西在中国是没有价值的。
可是,朋友不经意的一句“为什么中国的音乐剧就一定要用美国百老汇的方式呢”,惊醒了满足于会写百老汇式样音乐剧的小柯。于是有了《凭什么我爱你》。故事很简单,很年轻,也很流行。小柯说自己关心的就是把音乐剧和中国普通年轻人之间的墙拆掉。
首先要甩掉的是字幕,让剧场里每人都可以更轻松地听懂。“英文很容易和旋律贴合,怎样填词都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中文本身有4个音,太容易唱翻了,公主转眼成了公猪,我决定自己作曲的同时也填词,让歌词和旋律做到最大化的统一,不让字幕成为观众投入音乐剧中的第一道障碍,看音乐剧不应该辛苦。”
( 音乐剧《凭什么我爱你》剧照
)
其次就是音乐,虽然不是刻意去回避百老汇的音乐模式,但小柯说,想很努力做到让国人喜闻乐见。
“比如音乐剧的唱法就备受争议,有人下了定义,‘基于美声唱法,融入通俗元素’。美声唱法除了某些高难度的炫技外,几乎是没有特征的,闭上眼睛听,演员之间差别不大。而通俗歌曲的最大特征就是,个性突出,演唱中总能带出演唱者独特的一面。而我想要的音乐剧是贴近年轻观众的,自然就偏重了流行的一面。中央戏剧学院和舞蹈学院的音乐剧班的这些孩子,很致命的问题是他们学的都是西方,不是《雨中曲》里很帅的动作方式,就是《猫》的演唱方式,可学了半天又只是皮毛。于是,我要求所有演员忘了他们模仿的‘标准’,先体会歌曲的感情,再从最本真的方式出发。这样,选演员的第一步成了推翻演员本身的演唱方式。最后选中的男女主角,没有一个来自音乐剧班,反而是一些副角,为了配合出更多的形体表演,来自音乐剧班的倒多些。”
小柯告诉我,他不介意作品过于流行的外衣叫人认作浅白:“古典的也可以很流行。古典不是空空端着的一个架子,这个剧里,我也有大量使用很古典的旋律,比如那段《你可怎么办》,在剧中是女孩面临抉择时旁观者的唱段,很直白,很幽默,但我就刻意在伴奏上将小提琴、大提琴和钢琴结合出一段很巴洛克的织体,很高级的伴奏让这段很浅白的台词够得上剧场的概念,虽然除却内行,未必人人都能听得出来。这个剧是对每一个观众都没有门槛的,只是享受到的乐趣点稍有不同而已。”
解决了字幕和音乐的隔阂,小柯把关注点放在了中国人的剧场心理上,这一次他更多地想到了“最中国的音乐剧”——京剧:
“在我看来,音乐剧和京剧有共通处,讲究的都是唱念做打。京剧演员很多,可唱的戏却有限,常演常新,是因为不同演员有各自的演绎。梅兰芳和周信芳唱的都是《贵妃醉酒》,但味道全然不同,这就让戏本身成了有生命力的载体。对于音乐剧,我也设置了不同的AB角,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演员等级差异,而是表演和演唱风格完全不同的两种演员,为的就是加强作品本身的生命力。我还加入了‘玩意儿’的概念,就像去看一场京剧,有时就为听一声叫板,就去看一个动作,我把这个中国观念移植进了音乐剧。比如在戏剧冲突达到高潮的时候,男演员被眼前的世界逼到崩溃,有一声长达40秒的嘶吼,声音本身是有音高的,并且要在演员极端疲劳的情况下完成,这简直成了当初挑演员时最难的考题。可演出的时候,每次只吼到二三十秒,观众都在主动鼓掌,到了40秒,整个剧场的气氛就被充分调动起来了,真的成了一个等待爆发的点。这是配合中国人习惯而来的。”
探索着的中国音乐剧道路
除了作品本身质量,好的音乐剧对于现场感有很高的要求,乐队、编舞、灯光、布景,样样马虎不得,演出所费不赀,于是很少有人敢把音乐剧放进小剧场。但是《凭什么我爱你》的起点恰恰是只有180人的人艺小剧场,并且一演就是12场。
小柯告诉我,从最初起步至今,这部音乐剧没有拉过别人一分钱的投资,一方面因为开始时对音乐剧的市场确实没有十足的把握,不愿意连累了朋友;另一方面,也想看看在中国一个音乐剧自己的生命力能有多强。
“小剧场确实不赢利,可还是要做足12场,原因是我想先让观众看到音乐剧是什么,也要有时间去看观众的反应。12场赔掉12万元,但是这12万元对我的概念是很纯粹的宣传费。后来在朝阳中型剧场的时候,有四成观众是看过小剧场的观众带来的朋友,这么算,12万元真的已经是效果很好的宣传费了。甚至在朝阳9个剧场,有观众说怀念小剧场时和舞台的亲近,但我只能无奈地解释说,以这种话剧的票价标准演出音乐剧,小剧场真的撑不住。”小柯说。
虽然是小剧场音乐剧,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切的灯光、音响、舞美都毫不含糊,乐队全部现场,甚至连剧中的一串诺基亚铃声都是乐手用钢琴演奏出来。
该音乐剧的制作人小建很自豪地告诉我:“我们最后3场在‘人艺’的演出都做了问卷调查,问卷里我们提了不少问题,结果很出乎意料,比如关于音乐剧,85%的人评价非常好。问到需不需要明星,却只有不到10%的人说需要,这些都是我们前期非常矛盾纠结的事情,调查之后我们真是踏实了,有了走下去的决心。”
如今,无论是已经走过的,还是即将开始的,有一条路在小柯等主创的脑子里已经规划得非常清晰。“第一轮的演出是在人艺小剧场,完全是靠着口口相传演了十几场。第二轮到了中型剧场,在有四五百人容量的朝阳9个剧场又演了十几场。第三轮就应该在千人的首都剧场演,虽然给地震中断过,但这个剧始终还是在我计划好的路子上面一步步往下走。如今,新的第三轮也马上就要开始。在这个过程里,包括演员的服装、灯光、音响、舞美,都是从小到大适应着环境去调整和提高的。音乐剧就像是小孩子,是一步步培养起来的。”小柯说。
“虽然总在做重复设计和投入,浪费了不少钱,但相比一下子投入几千万元,作品却毫无生命力,几场之后就再无人问津好很多。况且这个剧按照现在的路子走下去,盈利的空间已经非常明显,这是中国音乐剧市场极少见的。”制作人小建却从不同的角度认同着这个“养成”方式。
说到眼下国内音乐剧崇尚巨大投资、动用豪华布景、瞄准高端市场的现象,小柯反而觉得那样的作品对于音乐剧市场本身的帮助并不大。“只有人们进入剧场是为了寻找感动、满足自我内心的时候,音乐剧才能成为一种需求。而作品本身空洞,只是为了满足小部分人凸显品位和优越感的表演,终究没有办法构成对音乐剧本身的需求。因为相对于音乐剧,还有芭蕾、交响乐等等更多的艺术形式能更好地彰显尊贵。”
小柯说他坚信音乐剧是个美好的事物,在中国有它生长的空间,只是眼下培育这个市场和相应观众的路还很长,他想继续这样一步步探寻这条出路。“一个好的作品出现后,肯定会有人跟着做下一个,再下一个,这对于音乐剧本身是良性的积累。而一个只追逐即时利益的作品,不但作品本身衰亡得迅速,对于音乐剧整体,也是伤害,因为之后人们放弃的可能就是整个音乐剧。”他说。■ 音乐剧小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