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罗·克鲁格曼:凯恩斯主义的回归
作者:谢九(文 / 谢九)
( 保罗·克鲁格曼的成就站在两位巨人的肩膀上,一位是大卫·李嘉图,一位是梅纳德·凯恩斯。
)
瑞典皇家科学院在宣布克鲁格曼获奖时,理由是表彰他在“国际贸易模式和区域经济活动分析上做出的贡献”。国际贸易模式最为人熟知的就是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李嘉图认为,在国际贸易中,即使一个国家在生产上没有任何绝对优势,只要它与其他国家相比,生产商品的相对成本不同,这个国家就应该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商品,而且,所有贸易参与国的利益都比不参与贸易时提高。按照李嘉图的理论,不同资源禀赋的国家应该按照自己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比如发达国家制造大飞机,发展中国家提供纺织品等。
但是在克鲁格曼看来,比较优势理论并不能完全解释国际贸易的现实格局,在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基础上,克鲁格曼发展了自己的国际贸易规模效应和多样化理论。克鲁格曼认为,生产规模的增大能够减少单位产品的成本,同时消费者更喜欢多样化的产品。于是,国际贸易更真实的格局就应该是,美国人喜欢欧洲生产的宝马摩托车,而欧洲人也喜欢美国的哈雷摩托,于是,宝马和哈雷能够同时从事摩托车的生产,并且能够利用规模经济的优势降低成本。
按照瑞典皇家科学院的说法,克鲁格曼是因为国际贸易理论而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但在更多人看来,克鲁格曼获奖是因为眼前这场金融危机。早在上世纪90年代,克鲁格曼因为一篇文章《亚洲增长之谜》而名噪一时,他在书中提出亚洲增长模式具有不可持续性,原因在于亚洲经济以投资驱动,而边际效益递减使得投资驱动的模式不可持续。就在克鲁格曼发出警告之后不久,亚洲爆发了金融危机,这使得克鲁格曼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尽管他只是指出了亚洲模式的弊端,并没有直接预言亚洲金融危机的到来,但人们还是将他视为预言大师。
亚洲金融危机使得更多专业领域之外的人认识了这位经济学家,而克鲁格曼也开始尝试写作一些较为通俗的著作,他希望他的思想能够被更多普通人理解。《萧条经济学的回归》就是这样一本书。萧条经济学曾经是凯恩斯创造的概念,凯恩斯有感于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总结出大萧条的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并提出应该用国家干预来治愈萧条。克鲁格曼在上世纪90年代重提萧条经济学之时,凯恩斯主义已经被人们抛弃,而克鲁格曼正是要提醒人们重新关注这位大师。克鲁格曼认为,私人支出不足以利用现有生产力,正是越来越多国家通往繁荣的障碍,而萧条经济学就是要通过国家干预刺激需求,从而拉动经济增长。正是因为对凯恩斯主义的重新挖掘,克鲁格曼和格列高里·曼昆等人被视为新凯恩斯主义的领军人物。
凯恩斯主义在治愈了资本主义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之后,后遗症是带来了大规模的通货膨胀,这成为后来者攻击凯恩斯的主要理由。尤其是弥尔顿·弗里德曼领衔的芝加哥学派,更是将凯恩斯的国家干预思想批判得体无完肤。弗里德曼认为大萧条不是市场失灵,而是政府失灵。在凯恩斯主义被人们抛弃之后,弗里德曼也由此成为自由市场经济的旗帜性人物,几乎主导了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将近半个世纪的经济思潮,直到次贷危机的爆发。
在本轮金融风暴中,冰岛曾经私有化的银行开始重归国有,美国在连续拯救“两房”、AIG等金融机构之后,现在开始以2500亿美元直接购买美国银行的股票,这些举动都被认为是资本主义开始朝社会主义转向、从自由市场经济的代表转为行政干预市场的国家。美国政府的救市之举因此遭到很多人的批评,其中也包括克鲁格曼,不过和大多数人不同的是,克鲁格曼的批评是认为布什政府的救市力度远远不够。30年前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时,克鲁格曼同样对国际货币基金(IMF)的放任自由进行了猛烈抨击。
上世纪3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世界陷入大萧条,“罗斯福新政”以凯恩斯的经济思想作为指导,将美国带出萧条的泥潭;70多年之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再次陷入危机,等待再次有人送来经济药方。保罗·克鲁格曼独享诺贝尔经济学大奖,预示着凯恩斯主义的高调回归。■ 凯恩斯主义经济经济学派凯恩斯克鲁格曼大萧条保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