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航天员气喘吁吁的“润滑油”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尚进)

化解航天员气喘吁吁的“润滑油”0

在航天服呼吸保障系统的供气阀门上,首次使用了一种特殊配方的航天润滑油脂,这种润滑油可以通过调整微量化学成分,瞬时调整受力大小的极限,精确度可以达到1牛顿以内。利用这种特殊性能,航天服的呼吸系统可以精确设定气流力度,只有氧气的输送力度符合要求,气阀才会开放。恰恰这项国产“飞天”宇航服的特别设计,在航天员出舱时起到了一定作用。开启舱门时航天员耗费了不少力气,通过电视直播都能听到航天员沉重的喘气声,润滑油精确调整呼吸系统气流力度,直接起到了呼吸保护作用。这种特殊配方的航天润滑油,并非航天体系的研究所开发,而是由中国石化长城润滑油公司开发的,同时神舟七号的航天发动机、控制系统、轨道舱、气闸舱、陀螺仪导航器等部件也都使用了长城润滑油的技术。为此,本刊独家专访了中国石化长城润滑油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张春辉,他也是神舟七号飞船上所有润滑部件研发的总负责人。

三联生活周刊:神舟七号上的润滑油与以往神舟系列飞船有什么不同,与美国航空航天局等同行有什么不同吗?

张春辉:神舟七号上的润滑零件基本上与神舟六号相同,最大的改良主要集中在宇航服上。以往密封舱门和太空舱活动部件上的润滑产品,只需要考虑在低温零下200摄氏度不凝固,在高温300摄氏度环境不挥发,而宇航服有众多活动关节,以及制液氧的过程都需要润滑部件,所以还需要考虑抗辐射和无毒害问题。与国际上的同行相比,航天润滑油的主配方都是近似的,只是有细微的添加比例差别,因为要在宇宙环境保持稳定的化学形态,只有那么几种办法。

三联生活周刊:您除了负责研发神舟七号上的各种润滑部件,同时也主管中国石化长城润滑油的研发,那么两者在研发上有什么不同?

张春辉:神舟七号上的润滑油并不是纯粹的石油制品,与汽车润滑油有很大区别。神舟七号的润滑油都是从非石油资源合成的,通过复杂的液化和化学反应,主体是氟碳化合物,以及少量醚和酯物质。最大的不同还是成本,1吨的化学原材料才能够生产出1公斤的航天润滑油脂。神舟七号使用的航天润滑脂也有自己的民用领域,譬如高压氧舱中的制氧压缩机。不过神舟七号用油和普通长城润滑油,都是同一批工程师研发的,甚至有些特殊用油配方是与民用油同时研制的。

三联生活周刊:作为中国石化参与航天项目已经18年的老工程师,您感觉技术研发的环境是否发生了变化,尤其是中国石化作为上市公司参与到航天项目,是否出现了类似美国航空航天局那种承包商参与机制?

张春辉:目前神舟宇航项目还是延续传统军工科研的体制在发展,中国石化作为特殊技术研发的参与者,更多是配合。不过从神舟六号开始,明显可以感觉到宇航技术在向开放机制转变,毕竟航天科技和航天科工也都是上市公司,甚至一些民营企业的关键技术也得到了认可。我们在基础研究上一点不逊色于世界同行,关键是技术应用的效率。纵观这几年参与神舟项目的经历,我确实感受到了一种开放包容的技术趋势。

三联生活周刊:我们知道目前长城润滑油占据着中国汽车润滑油近1/3的市场份额,并且你们也研发了金吉星等合成润滑油,从技术上与壳牌、美孚、道达尔等国际大牌有什么差别?

张春辉:长城润滑油现在每年产销超过80万吨,而整个中国汽车润滑油市场年消耗量在250万吨。从技术上,长城润滑油与壳牌、美孚、道达尔等国际大品牌并没有什么差别,因为研发标准都是公开的,都是参照美国汽车技术标准研发的,主要差别还是在品牌认知度上。在汽车润滑油领域,通用汽车和丰田汽车始终是主导者,他们联合润滑油研发团队,针对每一代新发动机来改良配方。

三联生活周刊:作为中国最大的汽车润滑油供应商,你们有没有注意到目前汽车润滑油混乱的废油回收现状,以及由此带来的潜在环境危害?

张春辉:就在不久前,我们刚刚对此进行了深入的调研,也在跟政府有关部门商讨解决方案。中国石化长城润滑油公司正在设计一套废油回收体系,与国际专业回收公司来合作。毕竟中国汽车的年增长量没有下跌,我们必须抑制润滑油中的添加剂和油泥对于环境的潜在危害,同时这也是响应节能减排、对能源再利用的实际行动。■ 润滑油中国航天员汽车润滑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