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体缩小

字体增大
捐赠方式该变了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郭钦)
记得一二十年前,向灾区捐献是以旧衣物为主,那时大家都不富裕,除了穿过的衣服,也捐不出别的什么。现在,我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再延续这样的习惯,完全不管受捐对象需要的是什么,就不合适了。最近武汉街头一垃圾中转站内被丢弃的上千件疑为救灾不用的衣服,其实反映的就是这个问题。
组织捐赠者对这些衣物的难以处理,着实是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早两年,就有武汉高校的爱心社团头痛,组织大学生捐来的旧衣物找不到捐出渠道,以至放在学生寝室成了“鸡肋”。这次,只不过是这个问题的又一次极端爆发。我们是该考虑更新捐赠观念和方式了。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中国人已经不像以前那样吃不饱穿不暖了,救灾捐助的水平也该相应提高,特别是像因地震这样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受灾的人们,他们中间的许多人生活水平并不低,卫生健康意识也很强,很难像以前那样无条件地接受别人不要的旧衣服。
捐献者可能还忽略了一个事实——救灾用不上旧衣物,还涉及到灾区的疾病控制问题。灾情过后,当地本来就面临着空前紧张的防疫压力,灾区群众的身体健康也面临着多重威胁,谁能保证这些旧衣物没有因穿着或使用过而携带上病菌?而为了给这些衣物清洗消毒,灾区又将承担一笔不小的开销。这样想想,旧衣物捐给他们,到底是帮助他们解困,还是给他们添了麻烦呢?汶川地震过后,就有媒体报道,成都灾区获赠300万件旧衣,光清洗消毒需花百万元,如何处理也成了当地接收捐赠工作站的难题。所以,如果你有心,手里又有点余钱,还是捐点钱交到捐赠对象手里,让他们自己去选择吧。 方式捐赠该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