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在投行过好日子?

作者:何潇

(文 / 何潇)

谁能在投行过好日子?0( “这也是中资投行人的问题之一,中国不存在美国那样的金融危机, 也使得其中大多数从业人员很难真正地认识和评估个中的风险。” )

没有危机的时候,都是投行的好年景。在正常的日子里,一个投行人可入账多少呢?问起一位在美国工作多年的投行从业人员,他以数据作答:“国际投行给予员工的报酬是不错的。毕业生第一年入行做分析员(analyst),大约可以得到15万美元的起薪,此后,薪水会以大幅度逐年增长。项目经理(associate)头年的起薪从25万到45万美元不等,根据个人表现而定。”丰厚收入的代价是超长的劳动时间,“我们的主要活动就是工作,每周80~120小时不等,这取决于交易量和你所在的公司,有些公司把员工当奴隶一样使用。但投行人玩起来,也是很疯狂的”。

孟新在一家中资投行任部门副总经理,处于金字塔的中间部位,尽管不比外资行,也经历过投行的好日子。去年的年景就不错,“一个在另一家中资投行做VP的,去年的收益也有几百万元。外资行就不说了”。可这样的好收成,今年显然是不可能看到了。尽管才9月中旬,在投行圈,经济学上的冬天已经完全占领了气候学上的夏天。

“我们中资投行受到的影响还相对较小,很多衍生产品都没放开,主要受到的影响来自A股,对于个人业务的影响不像外资行那么大。但对个人的收益也是有影响的,奖金大概要缩到1/5左右了。”孟新这样预期,“外资行的人,很可能今年的奖金就没有了,而且有很多外资行的奖金是以股权的方式给的,这样受到的影响就更大。”

华尔街如雪球一般滚动的金融危机让孟新感到唇亡齿寒,“在中国干投行的人,过去只看到好日子”。现在,看到那些不可撼动的领军者倒闭了,孟新对于自己的职业和风险,开始有了新的预期,“在投行与你一起工作的,大多来自全世界最好的学校,见的客户大多是企业、机构的高层……这些是你读书的时候,很多其他同学所不能接触的。进投行,上的第一课就是要知道投行究竟是什么,要明白投行面临的风险”。

“投行被称为世界上最赚钱的行业之一,其实是流血的残酷行业。”他半开玩笑地说,这次危机让他见识到了“资本主义的无情”,“我也有同事跳去了雷曼。上个星期银行宣布破产,这个星期就开始裁员了,银行给被裁员的员工6个月工资作为赔偿。但银行倒闭后,资产也跟着冻结了,所以,这6个月的赔偿还拿不到。中资行比较有人情味,即便是需要裁员,也会温和许多。”

在太平洋另一边的华尔街,金融危机给投行人带来的影响却不是“巨大”可以形容。“纽约的天都要塌了。”一位从业者说。“危机对国外投行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对于中国本土投行和券商,可能没有什么深刻体会,因为国内的影响小。”J.F在美国从事投行工作多年,先后服务于知名国际投行和国际房产并购基金,并曾在美国一所知名大学讲授相关课程,“这也是中资投行人的问题之一,中国不存在美国那样的金融危机,也使得其中大多数从业人员很难真正认识和评估个中的风险。”

这种差别是如何产生的呢?J.F认为,这与中国投行的数量、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程度有关。此外,中国的金融市场与世界的其他市场大体是分离的,产品体系也不成熟,使得降低风险相对简单,也降低了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就我所知,中国投行没进行大规模裁员,仅仅收缩了招聘规模,中资投行的员工不至于因为危机丢掉工作。”

“在美国,大家都好像丢了魂一样。”除了失业的可能性,还有恐慌的情绪。3月16日,美国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被收购;9月15日,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宣布破产;同日,第三大投行美林证券被收购。谁将是下一个?箭头直指大摩,恐慌蔓延,人心惶惶。尽管有专家分析说,与1929年的危机相比,此次危机主要作用在金融领域,对经济影响相对较小,但对于很多投行从业者而言,此次危机却“比1929年还要过分”。

“危机从2007年初就开始了,当时我刚完成了两个数目很大的融资买入。6月,市场开始放缓,可以看出这是危机的早期征兆。”J.F回想起当时的情形,“我记得当时美国的利率比现在高2.5%,美国政府正插手干预滞胀。通货膨胀加上经济放缓,所以政府不能通过放低利率来刺激经济。”

此时,市场有太多不确定因素,所有人都在猜想,但没有人知道将来到底会发生什么。“我之前从未经历过这样的危机,离我最近的一次是在1987年,显然,那时候我还太小了。”

后来,危机开始了,美国的金融机构开始停止贷款。“这时我做的是私募,而私募需要大量的银行贷款,以进行融资买入。”J.F记得,当时每天都能接到房地产开发商的电话,“他们正面临流动资金的危机,需要资本注入,但当时的风险很难预料,因此我们没有投入太多。私募如果不在地产上投入过多的话,受到的影响相对会小一些。”

与很多仍在美国工作的同行相比,J.F是幸运的。危机蔓延到华尔街的时候,他已回到中国,组建了自己的公司,“尽管我仍然在做私募以及其他日常业务,但不像他们那样全盘受到影响”。

“一个百年历史的银行破产,原因是多方面的,很多是不可控因素。其中的员工都是非常优秀的。”说到那些在危机中轰然倒下的银行和其中的雇员,J.F感到非常遗憾。但经济危机是不受人为控制的,“我觉得,每个金融或投资工作者都应该经历一到两轮这样的危机,这样才能真正理解金融市场对经济的作用”。

对于那些因为危机而丢掉工作的投行人,他们的未来也将不尽相同。“在那些因为这次危机需要重新找工作的人中,中层经理的情况可能要好一点,圈子里人际关系网建立起来了,手上有一些客户,价格也不是特别贵,在其他家找到工作的概率相对大一些。”一位在投行工作了8年的从业者说,“倒掉投行的高层,要找到一份与之前同样级别的工作,显然非常困难。最惨的是去年刚毕业的新人,如果不幸地直接面临了失业,没有经验和资源,职业生涯可能会停顿一些时间,有的也可能就此废了,只能转行。”

情况果然如此吗?“一入行就遇到这样的危机,作为新人,影响自然是很大的。”小朱是今年入行的新人,“尤其是那些还未积累行业经验就没了工作的同学,个个铆足了劲,准备在投行大干一场,却不幸在起跑线上跌倒,加上金融市场还未有复苏的迹象,不知何时才能爬起来。”

今年夏天,小朱从国内一所著名大学毕业,进入某国际知名投行工作,“刚开始拿到offer的时候,感觉特别好。现在发现,工作不是当初想象中的那样梦幻。这是一个真正高风险高收益的行业,尤其在这样的环境下,要随时做好第二天收拾东西回家的准备”。

在她的同学中,也有人今年进入危机中心的那几家投行,“有些很久没有在MSN上线了,这样的状况也不好意思特地打电话去问候现在的情况”。与或破产或被收购的那几家比,小朱所在的投行目前不是舆论的焦点。即便如此,唇亡齿寒还是会让人联想到“死缓”。小朱说,在国外培训的时候,大家就都感到惶惶,“我跟前辈一起吃饭,说,前辈们好歹享受过黄金时代,不像我们,一进来就遇到危机。但前辈说,正因为如此,心理落差才大,你们无论如何总是在往好的方向走”。

毕业前,小朱给自己做了两个职业规划,一个咨询方向,一个投行方向。两个方案中,投行是Plan A,咨询是Plan B。小朱说,这并非她个人情况,去年某家知名国际咨询公司发的offer中,大部分被最后选择投行工作的人婉拒。“不过风水轮流转,今年很多同学在投行普遍缩减甚至取消招聘名额的情况下,都会选择咨询,所以,咨询今年会比去年招到更好资质的人。还有一些同学,会有其他打算,比如出国继续读书。”但她不打算改变自己的职业规划,“年轻的时候遇到危机,也有积极的一面,至少在未来又一轮金融牛市出现时,能提醒自己潜在的风险。”

“那些不幸在危机中受到牵连的同学,当初是具备相当的实力才拿到投行的offer的,在校园里也被称为‘牛人’。”虽然暂时没有受到失业的威胁,但危机依然对小朱的事业发展造成一定影响,“工作中大多是pitch的工作,说白了就是去潜在客户那边推销自己。但由于市场不好,新发的股票面临跌破发行价的危险,因此许多原本计划上市的企业会暂时搁浅计划。”

而那些尚未正式踏入投行大门的年轻人呢?“之前有考虑毕业后从事投行行业,但经过这个暑假,不得不重新考虑了。”小C是国内某著名大学金融系的在校生,今年,他结束了在美国某著名投行的暑期实习,“我当初非常喜欢这个职业,现在会重新审视投行是否是适合长远发展的职业。”

“我实习时已经在危机中了。以往投行的朋友们聚会,气氛总是非常开心,今年大家都唉声叹气的。”“去年形势一片大好,今年实习生就比较难留了。投行及其他相关金融机构招收的人数相比往年大大减少,供过于求,就业形势是10年来最差的。”

与此同时,各投行掌舵人的致员工信正在圈内广为流传。在这些信中,斯蒂文·布拉克、潘伟迪、麦晋桁等人表现出了不约而同的乐观。

“我们的主要目标是让顾客放心,我们摩根大通经营状况良好……”

“能够在艰难时刻为客户提供支持一直是花旗的一项优良传统,我们有信心让这个传统在未来岁月里延续下去……”

“虽然现在整个市场在动荡,但我们仍然看到了利润可观的增长机会,我也相信摩根士丹利完全有能力抓住这些机会……”

可是,根据纽约州劳工部预测,未来两年,在华尔街18.23万人里,可能有3.6万人将要失去工作。这意味着,在这条全世界最富庶的街上,每5个人中就有1人将要失业。■

(根据采访对象的要求,文中人名均为化名) 华尔街投行美国五大投行好日子四大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