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体缩小

字体增大
精神快乐,社会和谐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雷振岳)
假日改革倡导者清华大学教授蔡继明提出取消“十一”长假,引来一波舆论激辩。蔡教授有自己的逻辑,但在我看来,长假不是单纯休闲娱乐,更有重要的社会和心理调节功能,不宜取消。
中国目前的经济模式是典型的“移民经济”,支撑“长三角”、“珠三角”以及各区域经济飞速发展的是数量可观的外来劳动力,目前流动人口总量达到1.4亿人。长期漂泊异乡,缺乏归宿感,造成了巨大的情感阻隔。借助长假,打工群体可获得休养生息的机会,弥补人性牺牲和精神损伤,从苦闷、劳累的打工寂寞中暂时解放出来,长假就是他们的“精神假日”。中国之大,即使城市白领和公职人员,3天假对家远的人来说也是个难题,连路程用时都不够,何谈返家探亲,享受家庭温馨?何况,很多人因为春运人多回不了家,就指望“五一”和“十一”回家团聚。我想,对于这种广泛的社会需求应该体现出国家关怀。
中国还处在发展初期,创造财富的愿望强烈,加之崇尚“勤劳致富”,不像欧美人有钱不赚去休闲。有的企业甚至提出“床垫文化”,鼓励累了就睡办公室、醒了就继续工作。过多关注财富积累,“注重人的权益至上、人的价值至上”的人文精神流失很多。因此,国家有理由给人们制造一个放松精神、快乐心灵的机会,以达到提升社会人文素质的目的。 和谐快乐时政精神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