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转型的出口 ——专访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

作者:朱文轶

(文 / 朱文轶)

( )

“这里的机会越来越多。”40岁出头的魏华从德国回国后一直在寻找将他的“免疫荧光微球快速检测”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办法,而寻找一个有前景的产业基地,他用了整整5年。他的第一个选择是江西南昌,他很快发现,内陆城市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对于一个中等规模的研发型企业来说,并不是主导性的。他的第二个选择是北京海淀高科技园区,但资金巨大的生物技术设备,成为量化生产的又一个新难题。“很多设备只能到军事科学院和中科院借。”魏华说。2007年,无锡向魏华提供了创业需要的一切:产房、公共仪器设备平台以及技术入股的条件。

毫无疑问,无锡正在全力招徕魏华这样的技术型创业人才。它希望在魏华和后继者的身上,继续诞生像施正荣一样的奇迹。这也是大张旗鼓的“5·30”计划的初衷:如果在5年时间里,无锡新型产业能繁衍出30个“无锡尚德”般的明星企业,不仅将给这座城市带来超过千亿元的新兴资本,这个建立在传统制造业基础上的城市也将得到彻底转型的机会。

三联生活周刊:无锡应该是长三角制造业城市的代表,无锡产业结构的现状怎么样?什么时候,制造业转型和升级开始进入政府议程?

杨卫泽:总的来讲,无锡是一个产业结构偏重、产业层次偏低的城市,基建、冶金、纺织占整个工业的60%,光冶金这一块就要超过20%。2004年的时候,产业结构中服务业只占36%左右。这样造成这里经济总量很大,制造能力很强,可产业的竞争力不强,大部分处于产业链底端,受制于他人。我们只是给别人打工,品牌是别人的。

2005年的时候,无锡人均GDP超过7000美元,按照世界城市经济的发展规律,我们基本上进入了工业化的后期。我们就在思考,下一步从中期到后期,我们应该怎么走?从目标讲,我们就是要建设一个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从国际城市的发展经验看,这时候正是一个城市从量变到质变的转折过程。世界上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拉美陷阱——有增长无发展,一种是亚洲市场为代表。无锡该怎么走?我们当时就提出来要创新苏南的发展模式。

无锡转型的出口 ——专访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1( 无锡市人事局局长戴锡生 )

2005年初,市委做出第一个项目决定,就是关于实施创新工程、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决定,到现在进行了3年多。

三联生活周刊:我想知道,具体对于无锡来说,投资驱动的增长方式遇到了什么样的挑战?依赖乡村两级工业体系的“苏南模式”毕竟给无锡带来过GDP总量全国前十的成就。

杨卫泽:土地和环境压力是最直接也最紧迫的。无锡的土地资源本身就很紧张,人均土地按常住人口不到0.43亩,不具备持续资源型增长的条件。中央明确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这几年对传统增长方式的压力更是显而易见的:控制土地、紧缩银根这两个闸门。我们无锡原来每年平均耗用土地4万亩左右,宏观调控政策后,给我们分配的指标不到1万亩,在这种条件下要保持原来的发展速度几乎是不可能的了。

三联生活周刊:我注意到,几年前的蓝藻危机也让这座以环境著称的城市很困扰。

杨卫泽:我们处在一个环境敏感的地区,在太湖边。太湖是一个静止的湖泊,它的自净能力很差。我们这里环境承载力很差,这对一个高度发展中的城市来说,是个巨大的反差——自然环境很优美,但环境很脆弱。继续按老路走下去只有死路一条。

因此,2005年国家和省里都还没提出明确的节能减排目标的时候,我们研究“十一五”规划,就分析了无锡的现状。市委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就是5年之内,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20%。为什么要这样考虑?一个最主要的依据就是我们的水环境容量。无锡当时的水环境已经超过环境容量的50%以上,水的容量是1,负荷却是1.5。也就是说,我们要消除50%以上的水污染,才可能恢复到原来的水生态平衡。

这在当年是有很大争论的。能不能实现用两个“五年计划”,全面恢复无锡水生态?现在可以说,我们做得很好,水污染的削减已经超过了13%。

三联生活周刊:是通过缩减生产,还是通过加大治理力度?

杨卫泽:两种方式都有。因为是总量削减,你经济要增长,但是总量要减少。

三联生活周刊:其实“珠三角”和“长三角”都已经处于产业升级的关口,很多制造业城市都意识到了,“两头在外”的低端制造业必须走中间(制造环节)剥离、两头(研发、销售)延伸的路子。我想知道,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样本,无锡在这种转型的过程遇到了什么真实的困境?

杨卫泽:传统制造业是在吃人口红利,但实际上,也在为此背上负担。很多人没有意识到,无锡在高速发展的这些年里,流动人口的大幅增加。人口的问题不是过去户籍人口问题,我们的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经为零,甚至是负,但是无锡市的人口事实上是在增长,增长的人口是流动人口,机械性的迁入人口。

投资驱动型增长带来流动人口的增加,这意味着什么?我们现在户籍人口的受教育年限是12年,完全普及高中。户籍人口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超过55%,按照国际惯例,已经是普及大学了。但迁入人口,包括本科生、研究生统算在一起,平均受教育年限不到9年,义务教育都达不到。

一个地区的进步,按国际惯例,一个很重要标志就是平均受教育年限。这样一来,无锡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也就是9年左右。如果长期这样下去,多少年以后,我们的人口平均素质还会下降。

我们一边在谈转型,一边旧的产业结构决定你的人力资源结构。我们的产业大量吸引了低端制造业工人,而我们培养的人就出去了。我算了一下,过去10年无锡输出了17万名大学生,回无锡的有5万名,从外地引进5万名,也就是净输出7万名,但是同时进来210万名初中生。也就是说,我用1个大学生换30个初中生。这是为什么?我们这边需要,没有这些人,这个城市没有这么样的经济发展。但你想要转型的时候,你要搞新型产业的时候,你发现问题来了,相匹配的人才不够了。人口问题是城市转型的大问题,我们现在可能还没有像“珠三角”那么严重,但是如果现在不抓,情况会恶化,转型会更艰难。

三联生活周刊:这里有个矛盾和悖论——要给人才换血,就要让产业换血,但现在焦点不正是产业转型的困难吗?

杨卫泽:最终的方向当然是产业结构。那么我们调整结构通常用两种方式来实现这个目的,一是存量,现有产业要淘汰一批,关掉或者转移一批,不要在我这里。去年无锡关闭了800多家低端制造企业,今年还在继续关闭,这800家企业总共不到两亿元税收,却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增加了大量的排放。另外提升一批,原来做没有品牌的,现在要做有品牌的。

人才换血是跟培育新兴产业联系在一块的,这是增量部分。引进科技人才、科技成果,这是全新的,引进的不是一个人,是一批团队,引进团队变成一个产业,这个产业又需要新的产业人才。由产业增量带动人才的增量,由人才增量完成城市的升级。

三联生活周刊:引进人才应该是市场经济主体的事,是企业的事,政府在这里面要做什么?

杨卫泽:引进人才的主体是企业,政府主要引进高层次的创新、创业人才。这些人来这里创业,我们把他们作为战略性企业来扶持,使得他们科技成果转换,形成产业,带动整个无锡经济转型。

政府要做的是战略性的事情,所以我把原来无锡科技领导小组和人才领导小组合二为一。城市要在新型产业上投资,很大一部分是要有人。比如新加坡,新加坡现在主攻生物产业,它的科技局主席现在抓些什么呢?我跟他聊天的时候,他告诉我,他就做两件事:一是养老鼠,第二个是招人。“养老鼠”就是搭建科技的公共平台,建实验室,他说新加坡每年花5000万美元从全世界招收最优秀的生物科学家和最有潜力的大学生。

这点我们要学习。我们一方面大量靠企业自身完成创新转型,一方面靠引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战略性产业,像无锡尚德。它们是一个城市的未来。

戴锡生:政府就是搭一个平台。无锡“5·30”计划包括了“3个100”和“2个300”:100万元创业启动资金、100平方米工作场所、100平方米住房公寓;提供不低于300万元风险投资和不低于300万元的商业担保;并规定以技术成果入股投资的,技术成果可按注册资本不少于30%作价入股。对引进国内3类高层次人才分别给予100万元、70万元、50万元的安家费补助;对引进海外博士、硕士则分别给予50万元、30万元的安家费补助。

三联生活周刊:那对于无锡来说,资金怎么办?这部分投入都来源于财政吗?

戴锡生:我们建立了政府风险投资公司,来选择有希望的创业人才和项目。我们还建立了人才发展资金和“5·30”计划专项资金,同时要求各市区同步设立相应配套专项资金,并随经济社会发展和地方财力增长逐年增加专项资金规模。到去年底,仅市级就已兑现“5·30”计划创业扶持资金7200万元,这部分钱都是来自于地方财政。

另外,我们鼓励用人单位设立人才发展资金,规定企业用于人才引进、开发、培养、奖励等方面的费用,可以在税前直接计入成本。

杨卫泽:钱不是最主要的问题。作为地方政府,我们能不能特别尊重人才,真正做到还不容易。比如说钱的问题,你把人才问题是不是看成一个公共投资。我们说基础设施,会不假思索认为是公共投资;但是人才投资或者科技创新,未必有这样的共识。

地方政府有没有钱用在这上面?我想,其实不是没钱。你引进一个错误的项目,浪费了钱,足以够我引进上百个上千个一流的创业者。再比如说,我们搞个公共基础投资,几十个亿,这里面节约个百分之一就是几千万元。

无锡引进200个人,这两年我们才花了不到1个亿。这并不多,而且我们还要进一步增加人才财政预算。我已经看到让人欣喜的变化,今年我们市少了5万名流动人口,但是增加了1万名大学生,1万名高中生。这说明我们这几年调整产业结构的一系列办法取得了明显效果。

三联生活周刊:我了解,施正荣从2000年4月份起,就先后走访了国内的一些城市,希望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成立一家上规模的太阳能电池生产企业。是在无锡市的大力协助下,才有了“尚德”。当然,尚德最后也给了无锡奇迹般的投入回报。去年尚德的销售超过100亿元,成为世界光伏产业三强。我想知道,“5·30”计划和尚德模式的成功有什么前因后果?施正荣到底给了无锡什么样的启示?

杨卫泽:施正荣的确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长期以来投资驱动的思维方式,是引进项目,然后在这边投资,在这边生产,然后产生经济收益创造GDP。所以我们传统的思维方式一直是这样的,以前就老说“招商”,项目变投资,投资变经济。

施正荣刚来的时候,是没人能看到现在无锡尚德的。尚德的成功让我们意识到,引进一个人,这个人带来一个项目,这个项目不只是一个项目的概念,它是一个科技成果,它能转化、甚至能成为一个新兴产业,带动一系列的东西。所以要改变我们传统的“就项目而项目,就投资而投资”推动经济发展的模式,是要通过提供公共平台吸引人才、吸引科技来培育具有竞争力、具有爆发力的企业和产业。你引进一个现有的投资和项目,它们往往绝大部分是没有竞争力和爆发力的,因为它们已经很成熟了。为什么现在世界上新兴的城市、发展速度很快的城市,都是科技型城市?

对地方政府来说,很多观念应该变化,确实要解放思想。抓人就不是抓经济吗?不是抓产业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究竟应该怎么抓经济?是直接抓经济,还是通过提供好的公共服务来进入经济领域?我们说产业的转型、城市的转型,归根到底是思想的转型。■ 无锡人才经济转型杨卫无锡书记无锡经济专访出口无锡市委书记无锡市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