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何可能出故障的地方都有详尽预案 ——专访北京市西城区区长、国家体育场场馆主任张建东
作者:魏一平(文 / 魏一平)
三联生活周刊:“鸟巢”的运行与其他奥运会比赛场馆有什么不同?
张建东:单就赛事本身来说,也很复杂。田径比赛不同于其他比赛场馆中进行的单一竞赛,每天都有十几个项目进行,同一时间场内通常有四五个项目同时进行。这对于竞赛场地的管理和体育展示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尤其是体育展示,这是以前国内并不熟悉的一个领域,这次我们安排了40多个人盯着BOB的信号,根据场上比赛情况随时切换解说,争取为观众营造一个优越的观赛环境。
三联生活周刊:您从西城区区长职位上借调过来担任场馆主任,这两个职务差别应该很大吧?
张建东:北京奥运会场馆运行有一条原则叫属地原则,一般场馆位于哪个区,就归哪个区负责。“鸟巢”从属地上位于朝阳区,但它是整个场馆群的核心。其实,奥组委之所以让我来担任国家体育场的场馆主任,并不是因为我担任西城区区长,而是因为我此前在担任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一职时分管体育工作,曾参与组织过一系列大型体育活动,如每年的国家马拉松大赛、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火炬接力等等,在这方面有些经验。
三联生活周刊:作为场馆主任,您的工作重心是什么?您需要考虑多大的问题和多小的问题?
张建东:我主要考虑两方面问题,一是做好场馆管理,尤其是各种转场工作;另一个是队伍的建设。这支运行团队的成员来自各部门、各行业,除了技术人员,还有管理人员,甚至有艺术方面的专家。把他们协调、凝聚在一起,把管理融入各项技术工作中是场馆运行的保障。
往大里说,我要参与各种运行方案的细致设计、实际演练,包括上百种应急预案的制定;往小里说,我要跟踪每一项工作的进程,甚至是每次转场时工作人员进入“鸟巢”的顺序,出现问题及时协调。
三联生活周刊:您第一次进入“鸟巢”有什么感触?在运行中,最让你头疼的问题是什么?
张建东:我们团队今年4月1日正式进驻“鸟巢”,但此前我就进来过,带着工作人员进来踩点,设计不同部门人员的流线。但真正到里面工作后,还是感觉它太庞大太复杂了。不同于其他封闭式的体育场,“鸟巢”采用了半开放式设计,能容纳9万多人的场馆实际上是一个大型的公共空间,各类人员什么时候有权限进入什么区域都有明确规定,事先要反复设计。
在运行过程中,我最担心的还是设备的稳定性。这么大的一个体育场,其电力、灯光、音像、消防等设备不能出一点问题,我们光电力保障人员就有近千人,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全局。所以,针对每一个可能出现故障的地方,我们都做了详尽的预备方案。至今为止,没有辜负党和国家对我们的期望。
三联生活周刊: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工作让您觉得挑战性很大?
张建东:还有人员疏散问题,这也是涉及安全的大问题。田径比赛还好些,因为观众离场的时间不统一,有的观众提早走了,有的观众看到最后,分散了一部分压力。但遇到开闭幕式,观众加上演职人员和运动员,要超过10万人,还有众多贵宾,人员疏散的压力就比较大。“鸟巢”的看台分3层设计,观众一下子涌出去,必须要保障他们安全抵达地面。同时,为了保证观赛效果,上层看台设计得比较陡,我们就在那里每隔3排座椅加一道护栏,将密集的人群隔开,同时安排志愿者负责引导疏散,上层观众先走,中层后走,下层最后走。
另外,转场工作难度也很大。每次转场的时间都要以分钟为单位展开,开幕式结束后我们连续工作3天3夜,不仅要拆除开幕式设备,还要安装好闭幕式设备,然后铺设草坪、清洗跑道,动用了5000多人,最后终于顺利完成了场地转换。
三联生活周刊:现在到了尾声阶段,是不是工作可以轻松一点了?
张建东:在一些细节问题上熟悉了操作,效率比以前提高了很多,但是因为“鸟巢”的任务还远远没有完成,后面还有闭幕式和残奥会开、闭幕式和比赛,所以我们还不能放松。不过,这支团队每天24小时不间断运转,工作强度很大,大部分工作人员早晨五六点钟来上班,一直到深夜一两点才回家,每个人都是超负荷工作,越是到后半期,越要警惕懈怠。我的工作就是给大家不断鼓劲,不断督促。自从去年10月接受这个任务以来,我就深知其担子有多重,压力也很大,但我们团队有一句话,叫“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鸟巢马拉松国家体育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