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花粉”与衰败的梅花厂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这身打扮不仅算‘古着’,更是我们80年代一种独特记忆的回归。”在北京某次80年代国货主题派对上,1982年出生的胡亮指着自己身上的梅花牌士林蓝涤棉运动服和回力球鞋说。但有点考据癖的时尚达人会争辩说,这款板型贴身的运动外套其实并不是根正苗红的国货,其原型是阿迪达斯在1972年专为慕尼黑奥运会设计的田径比赛外套Pictogram Track Top,流传到国内后,不过把袖子上那三条标志着阿迪达斯三叶草和田径跑道的白色条纹改成了两条,甚至原型照抄。然而对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中日渐壮大的国货时尚爱好者来说,梅花运动服和回力、飞跃球鞋一样,却是某种能够彰显中国青少年自我身份的东西。
如果说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西北的“耐克校园”是全球耐克儿童朝圣的麦加,那么位于天津市西南南开区南泥湾路6号的天津针织运动衣厂,也就应该成为全国“梅花粉”注定要去一游的地方。然而与梅花运动服在网络上造就的神秘与潮人气息截然相反,天津针织运动衣厂只不过是日见颓败的天津纺织工业区内的一个院落,虽然工厂入口处规模宏大的不锈钢自动门和假山水池花园仍然残留着一些往日繁荣的痕迹,但灰红两色的旧式办公楼上,硕大的梅花商标LOGO已经锈迹斑斑。一位老工人告诉我们,改制以后,各车间厂房已经被分别租赁给了各种集体和私营纺织企业——顺着他的手指望去,“金立”、“菲米丽”、“伊莎贝尔”,一个个簇新的招牌显得与古旧的厂房大楼很不协调。
“梅花厂和所有国营企业一样,80年代红火,90年代效益都在下滑,2000年市场化普及后,都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要消号了。”一位由厂行政负责人刘玉介绍过来的王姓工程师告诉我们,和天津其他在计划经济时代建立的“大而全”式国营织、染、缝一条龙企业一样,老梅花运动服的声誉并不能挽救针织厂现如今的命运,“当初,运动服也分档次,80年代档次高的最好的可能要卖100多块钱,梅花牌普通的也就四五十元,普通工薪族都穿得起,当时也列入全国著名品牌。1984年许海峰去奥运会穿的那一套,就是国家体委从这里订货的。不单运动员,老百姓也爱穿,从学校里的青少年到爱健身的老年人,消费人群很广泛”。
“老梅花”的独特魅力在哪里?王工程师告诉我们,这要归于它独特的涤棉交织结构,“涤棉交织的产品,原来国产设备做不到,后来从国外引进设备才解决了这个问题。当时还是挺时髦的,表面化纤染色比较鲜艳,不掉色不缩水,也不容易显皱。里面是棉织物透气性好,运动时吸湿性强,还有柔顺度”。同样,老版梅花妥帖紧身,与现今热炒的“MOD”,“Old School”等街头风潮不谋而合的特点也并非出于当下司空见惯的工业设计考虑,“那时候给国家体委运动员做运动服都是量体裁衣”。针织运动衣厂的老员工、后担任天津市仕嘉服装有限公司总经理的王德福告诉我们:“体委专用的和进入市场的产品,都用90cm、100cm、105cm这样的尺寸来标示,只有部分外贸出口的产品号用国际通用的S、M、L号。”
至于梅花运动服标志性的红、蓝两种色系,作为当时针织运动衣厂的老员工,王德福透露说,早在1972年,周总理就指定天津针织运动衣厂为国家体委和下属运动队研发制式运动服,“当时的要求不仅是大方、耐用,还提出不能掉色,因为中国乒乓球代表团去日本参加世乒赛,运动服掉色,影响很不好。后来针织厂一帮老技术工人经过反复试验,敲定了国红和士林蓝两个色系。士林蓝更时兴,因为耐脏,上班、锻炼都能穿,所以80年代,梅花运动服简直就是全国遍地开花”。
确实,因梅花运动服而变成红、蓝两色的80年代对中国一批年轻人来说,是一个天翻地覆而富于想象力的年代。“这是一个经济腾飞、体育初步挣脱了政治化成为中国人的大众娱乐生活方式,和提升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来源的时代。”为阿迪达斯设计本次奥运会领奖服的设计师王丽对我们说,“1981年,中国女排首获世界杯女子排球赛冠军,并随后实现了惊人的五连冠,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中国在奥运会金牌榜上实现了零的突破。”
同样,生活的多元化与物质的丰富,也给了“75后”至“85后”青少年最初的物化生活回忆。即将在北京南锣鼓巷开一家自己的复古服装什货店的“新裤子”乐队键盘手庞宽就坦言,这些老国货带给他的除了对80年代的怀念,还有一种对儿时欲望的“延迟满足”,“最早发现老梅花运动服是在2007年春节,女朋友上淘宝时给我买了一身”。庞宽回忆:“发现穿上后很紧身,特别有型,再想买时发现网上价钱已经炒到了几十甚至上百元。”“小时候上体育课才穿这个(梅花运动服),那时候感觉跟制服一样,没个性,大家都喜欢新鲜玩意儿,比如双星出的仿匡威的高帮帆布鞋,但是现在开始怀念那时候的生活,大院里孩子的追跑打闹、露天电影、大孩子的霹雳舞、茬琴什么的。”这种对80年代的怀旧在“新裤子”乐队的音乐和庞宽自己设计的唱片封面中也时时体现出来,他说:“如果脱离了政治范畴,70年代和80年代初的中国工业设计有自己的美感,安迪·沃霍尔1982年来北京的时候,也不是感叹中国很波普么?”
老梅花运动服一统天下的局面,在80年代末期被改革开放后兴起的第一批乡镇纺织企业所打破。“这个款型没什么技术含量,乡镇企业个体户都能做。”王德福说。具讽刺意味的是,老梅花厂从90年代开始停产这款标志性的士林蓝涤棉运动服,转而生产新一代运动服装和保暖内衣并不成功。在距离厂区不远的小路上,梅花运动针织厂经销门市部夹杂在其他经营水暖五金、劳保用品和日用杂货的临时铺面之中,唯一特点就是在门前几个陈旧的不锈钢货架上积满灰尘的男女各式内衣,以及配色颇落伍的“新款”梅花运动服。“现在不行了,80年代中期我们厂职工能有1000多人,每年销售额能够轻松达到1亿元,每月订单超过120万件,各地体委一举办订货会,所有生产线都要加班加点,做出多少就拉走多少。”门市部负责人、在厂里做了30年销售的于三羊师傅一提起20年前的好时光,就显得颇为感慨。他承认,最近一年多来,确实有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少年和批发零售商慕名而来,指定要80年代针织厂生产的国红或者士林蓝运动外套或者运动T恤,可他确实爱莫能助,“最后20套上个月刚刚给了一个东北来的、自称做服装零售的女人。现在厂房也租出去了,要的话只能临时把工人召集起来做,而且士林蓝和国红这两种染料市面上也没有了”。
对于“80后”潮人对“老梅花”的疯狂追捧,许多真正经历过那个简单化年代的老一辈总是感到不可思议。王德福说:“如果由此认为梅花牌就是比国外的大品牌好,我觉得挺不现实的,以前厂里都把‘老梅花’发给职工当福利,我对它感觉真的很一般。”与这种时代和意识形态的隔膜造成鲜明对比的,是国际运动产品巨头和一批Y时代从事创意产业的时尚弄潮儿的乘虚而入。耐克和阿迪达斯分别在2008年这个奥运之年推出了经典的“1984”系列和Pictogram复刻系列:五星红旗、排球女将、云纹、士林蓝……唯恐新一代潮人不了解这些产品的80年代渊源。来自新加坡的广告人何文宾4年前在北京创立了自己的广告兼创意公司奥迈思互动传媒,他在两个月前得知了国产飞跃球鞋在法国被重新包装成潮人装备后,立刻决定有所行动。“我们这个创意方案的代号叫做‘再生再来’。”何文宾说,“就是把中国传统工业设计的独特感觉和现代时尚符号嫁接。我们即将和回力厂推出4款限量版回力复刻运动鞋,全球发售1000双,当然还有梅花牌经典款蓝色‘三道杠’运动服,也是限量几百套,然后再考虑做一批国产老自行车和海鸥手表。”由于梅花厂已经停产,何文宾不得不在沿海地区找厂代工生产,但他一再强调,士林蓝的底色、三条白色袖杠和原年的瘦身包裹式设计是一定要保留的,“这些不仅是老品牌的可见标示,也是那个时代的烙印”。■(文 / 朱步冲) 梅花粉梅花厂王德福运动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