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柱上的饭店、真实秀、战舰……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托马斯·舒特与他的作品《2007饭店模型》
)
公共雕塑,似乎未完成的倒有崇高的名声。俄国艺术家弗拉基米尔·塔特林(Vladimir Tatlin)打算在莫斯科树立一座比埃菲尔铁塔还要庞大的“第三帝国纪念碑”,革命扼杀了他的艺术幻想。英国艺术家里格·巴特勒(Reg Butler)的“无名政治犯纪念碑”在20世纪50年代一个国际艺术大奖中获奖,但也未能见于天日,它们只好存在于艺术史之中。伦敦市中心的特拉法加广场西北角也有一尊未完成的公共雕塑,实际上只是一个底座,上面空了158年,近10年来也博得一番盛名。目前,柱基上暂时安置了德国艺术家、2005年威尼斯双年展金狮奖得主托马斯·舒特(Thomas Schütte)的雕塑《2007饭店模型》。它是个高层建筑的模型,用红、黄、绿三色的透明玻璃纤维板搭成。
这个基座被称作“特拉法加的第四柱”。特拉法加广场上最显著的标志是51米高的纳尔逊将军纪念柱和4只黑色铜狮,在广场的四角各有一根1841年竖立的方柱,其中三根柱基上分别安放了国王乔治四世、在印巴立下赫赫战功的内皮尔将军和亨利·哈维洛克将军的雕像。西北角的基座原本计划献给英王威廉四世,建好后却由于资金告罄荒置经年。英国人自嘲说,未完成的柱基说明英国人不喜浮夸——你能想象法国人会在他们的旺多姆广场上留下一根光秃秃的柱子吗?
1999年,伦敦人决定把第四柱变为当代艺术的展台,委托皇家人文学会(Royal Society of Arts)制定了“第四柱基方案”。该方案计划在20年内不定期更换第四柱基上的雕塑作品,作品面向全球艺术家征集,最终结果由评委会投票确定。《2007饭店模型》于2007年底登台,之前柱上展示过4位艺术家的作品。2008年春天将展出的新作,伦敦新市长伯里斯·约翰逊刚刚宣布,是安东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的《一人接一人》(One and Other),100天后换为尹卡·休尼巴尔(Yinka Shonibare)的《瓶中的纳尔逊战舰》(Nelson's Ship in a Bottle)。
不论在第四柱上摆什么雕塑,都会引起争论。有评论说《2007饭店模型》像迪拜的希尔顿饭店,还有人说它像临时搭建的廉价出租屋,总之这个5米高的雕塑根本称不上是一件“作品”。实地看起来,它的四个面,面面俱不同。随着天光的变化,雕塑呈现出不同的光彩,衬着国家画廊灰色的新古典主义风格建筑,煞是赏心悦目。
《一人接一人》则完全打破了雕塑“静态”的概念。安东尼·葛姆雷曾获1994年特纳奖,他的人像雕塑作品向来以普通人为模特,看不出人物的职业、生活背景,与特拉法加广场上的英雄雕塑大相径庭。此番,其作品仍是“人像”,更独树一帜成“真人秀”。他正在征集2400名志愿者,身材健美人士、截瘫患者、天体主义者、莎剧演员均可上网报名,入选者每人有60分钟在面积为16英尺×8英尺的基座上展示自我的机会,全天24小时不间断,共持续100天。他说自己的作品是“真实秀与演讲角”的混合:“参与者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唱歌、睡觉、晒日光浴,哪怕只是流浪汉想找一个栖身之所。不同的人站在第四柱基上,除了自身的属性外,也代表某个群体,成为某种符号,由此折射出当代社会的多样性。”
( 《瓶中的纳尔逊战舰》
)
葛姆雷的雕塑真实秀播放结束,尹卡·休尼巴尔的“战舰”登陆。休尼巴尔要在一个巨型的玻璃瓶内摆放“胜利号”战舰。“胜利号”是1805年特拉法加海战中,英国海军将领纳尔逊乘坐的军舰。休尼巴尔除了按比例将战舰缩小到5米长,还采用非洲传统花布制作舰帆。花布是休尼巴尔从伦敦多元文化最活跃的地带——布里克斯顿集市买来的,反映了“非洲与欧洲之间复杂纠缠的关系”。非洲裔的休尼巴尔1962年生于伦敦,在尼日利亚长大。17岁他返回英国后,除了不习惯英国阴郁的天气和寡淡的食物,还被电视中公然开种族歧视玩笑的喜剧演员惊到。他说他希望用战舰模型揭示英帝国的一段历史,尤其要思考一番殖民主义,“今天的伦敦是世界上聚居民族最多的都市之一,她的多民族文化是当年殖民主义意料之外的结果。我想借这件作品赞赏伦敦海纳百川的气魄,也想思索为什么浓厚的多元文化氛围却始于纳尔逊上将在特拉法加海战中的胜利”。特拉法加一战,英国打败了法国和西班牙联军,巩固了海上霸主的地位,逐渐走向帝国的全盛期。而起源于英国的黑奴制度是帝国历史中无法剥离的一部分。
巧的是,伦敦市长约翰逊宣布休尼巴尔的作品中选的前一天,他的高级助手因发表攻击英国黑人团体的言论而辞职。因此,约翰逊竭力称赞休尼巴尔的作品有助于多元文化的融合。休尼巴尔是2004年特纳奖入围者,2005年获得了王室颁发的英帝国勋章。这枚勋章将他带进了国家的核心阶层,他真诚地引以为荣。
( 安东尼·葛姆雷与他的作品《一人接一人》
)
能够登上第四柱的雕塑作品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是反纪念碑的,反不朽的。特拉法加广场为纪念特拉法加海战的胜利而建,为了彰显英帝国的军事力量和荣耀,因此广场上的雕塑都是为了纪念帝国的战争英雄,它们使广场具有万神殿的功能,成为伦敦最具象征意味的公共活动空间。“二战”后,广场上的青铜、大理石雕塑目睹英帝国在失去荣耀的同时也极力回避“难堪的”帝国历史,它们不再是战争纪念碑,而是为了忘却的纪念。有人提议,2010年是不列颠之战70周年纪念,第四柱基上应永久性安放英国皇家空军司令凯斯·帕克爵士的雕像。建议被否决。格姆雷意味深长地说:“特拉法加广场是为战争英雄举行告别典礼的地方。”持此种观点的人显然不在少数。■
登上第四柱基的艺术作品
1999年7月:《瞧,这个人!》(Ecce Homo),马克·沃林格(Mark Wallinger)的作品。真人大小的耶稣头戴铁丝编成的头冠,双手背在身后,除了腰间缠的一块布,近乎全裸,在高大的英雄们前面,显得分外矮小。沃林格表示,他“故意在那些大号的帝国英雄塑像前把基督表现为普通人”。这座雕塑受到一致好评,成为沃林格艺术生涯的转折点。
2000年3月:《不管历史》(Regardless of History),比尔·伍德罗(Bill Woodrow)创作。一个男性头颅被一本巨大的书挤压得变了形,它们又被树根牢牢束缚在柱基上。伍德罗阐释这件青铜雕塑“反映了人类与文明、自然力量之间永远纠缠的关系”。不过英国著名艺术评论家艾德里安·瑟尔称它是一件“被锻压变形的歪货”。
2001年6月:《纪念碑》(Monument)。雷切尔·怀特里德(Rachel Whiteread)以她一贯调皮捣蛋的后现代主义风格,用透明树脂做了个与第四柱一模一样的柱基,倒过来放在原来的柱基之上,二者形成镜面效果。因为光线的作用,上端又产生出不同的色彩效果。
2002年6月:大卫·贝克汉姆蜡像。这尊身穿红球衣的人像以杜莎夫人蜡像馆的贝克汉姆蜡像为模特做成,尽管公众热烈叫好,但蜡像很快被撤了下来,也没有被正式承认为第四柱基作品。
2005年9月:《怀孕的艾莉森·拉帕》(Alison Lapper Pregnant)。马克·奎恩(Marc Quinn)创作的这尊大理石雕塑以赤裸的怀孕8个月的英国艺术家艾莉森·拉帕为模特,拉帕患有先天性海豹肢症——特拉法加广场勇敢地展出了一件惊世骇俗的公共雕塑作品。■(文 / 李孟苏) 战舰伦敦真实雕塑饭店艺术方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