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力:“八○少年”的围棋人生
作者:李翊( 古力的棋风,如同他的性格,用杨一的话评价为“热情奔放,很像当年的武宫正树”
)
父与子
7月10日16点,重庆歌乐山墓园,一身黑衣的古力打开富士通冠军获奖证书,轻轻放到父亲的墓前。2007年5月,古力的父亲古巨山因脑溢血突然去世。
四周寂静无声,古力泪眼婆娑。本刊记者随古力从北京到重庆,古力穿一身红T恤,在路过自己家时,专门回家换了一套黑色衣服。
“爸爸你看,这是对李映九的,这是对李世石的!”古力缓缓把棋谱送入火中。拿着八强战对李世石的棋谱,古力顿了一顿,望着墓碑上父亲的笑脸说:“其实对李世石的棋谱我早就想给你看,当时我有信心打进决赛,所以迟到了一点,你不会怪我吧?”
无论大小比赛,古力结束后会马上回房间记录棋谱。这是古力父亲在培养其走上职业棋手道路上,给古力留下的良好习惯。在这个特别的日子,古力没有忘记把自己4盘对局的棋谱烧给父亲。去年夺得倡棋杯冠军时,他就曾把决赛棋谱烧给父亲。
( 杨一之于古力,是围棋圈内人所说的“教父”
)
烧到最后一张棋谱——对阵李昌镐的决赛谱时,古力的声音、双手都在颤抖。在大赛决赛中赢李昌镐,是他父亲的一大心愿,2007年古力曾在农心杯中不敌李昌镐,曾让他父亲遗憾再三。
古力身上,有浓烈的“子承父愿”情结。
( 韩国棋手李昌镐
)
古巨山中学毕业时因视力不好办了病残,被免于“文革”前的上山下乡。为了贴补家用,他找了个临时工作,因此结识了“包老师”。按照古巨山同事曾钟的讲述,“包老师是原国民党一中将,解放后游走江湖。他觉得古巨山资质好,便教他下围棋。没多久,古巨山成了大坪地区围棋高手。他立志要成为重庆的围棋高手,但随着年岁增长,梦想最终没实现”。
古力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对围棋莫名的兴趣:“那时候央视有个音乐围棋节目,我也不知道为什么特别着迷。”古巨山于是开始正式教儿子下棋,他没想到,儿子不但“手筋”的感觉极佳,而且学了仅1个月便能随手摆出许多复杂的定式。古力7岁时,古巨山送他进了重庆棋院的围棋训练班,师从龚良廷。
( 韩国棋手李世石
)
位于两路口的棋院距古力在沙坪坝的家有10多公里远,古巨山给7岁的儿子办了张月票,从此,古力就一个人往返在学棋的路上。“有一次我爸说好了来棋院接我,结果到了后看到棋院门关了,就回去了。其实我在里面练棋呢。后来是老师送我回家的。”
反而是在古力9岁的时候,父亲接送儿子的次数多起来。古力说,因为那阵子拐卖儿童的事情特别多。“我爸经常教导我,有人如果突然用洒了药的毛巾捂住我的嘴,我该怎么挣脱。有一次还真遇到了这种情况,被我挣脱了,结果回头一看,咳,是我爸!检验我呢。事后他直夸我反应快。”
( 古力与父母。父亲曾预言:古力在10多年后能成为中国围棋的领军人物
)
对一个不到10岁的男孩而言,围棋的入门学习难免枯燥,于是有一段时间,古力逃棋院的课,去游戏厅玩。“身上只有一张月票,一分钱没有。那也没关系,就看别人玩,一站一下午,到了棋院下课时间就回家。回家后,爸爸会问今天跟谁下棋了,输了还是赢了?我就随口回答是某老师。如果要求复盘,我就说忘了。”
古力的谎言骗了父亲很长一段时间。直到有一天,父亲到棋院给儿子交学费,没看到古力,问某老师在不在得到的回答是,某老师带队去海南比赛,都半个月了。古力对之后发生的事情记忆犹新:“我从游戏厅回家后,我爸一脸平静地问我,跟哪个老师下棋了?我想都没想就回答,是某老师。然后,我就看着我爸的脸色由晴转阴,最后我被痛打了一顿。”
这件事对古巨山伤害很大。“我们当时想,如果学不出来,学业又荒废了,不值得。他爸爸就跟他讲道理,不想学咱就不学了。如果想学就好好学,不能逃学。”古力的母亲回忆说,“古力当时恳求再给他一次机会。后来任天堂的游戏机刚开始有卖的时候,他爸爸花了很多钱买了一个,然后对古力讲,你每天如果能按时学习和练棋,就奖励玩一会游戏。古力后来就再也没逃学。”
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一个暑假,古巨山带儿子去怀化参加一个围棋夏令营,碰到河南一车辆厂教练带的孩子打比赛成绩很好,他便开始讨教经验。“晚上和那个教练住一个房间,摆了很久。那个教练说,他主要是准备资料,给方法。”古力的母亲说,“回来后,他把订的围棋杂志和书都找出来,每天学习,然后定计划教古力。那段时间,古力进步很大。”
古力学棋1年多后,父亲已经下不赢儿子了。9岁时古力晋升为业余3段,11岁时他又在一个赛前规定第一名获得者将定为5段的业余大赛上夺得冠军,跳升为业余5段。儿子的天赋让古巨山看到了希望,天性豪爽爱结交朋友的古巨山开始通过自己的社交能力为古力寻找名师。
一次打桥牌的机会,古巨山认识了重庆棋院院长杨一。之后,古巨山通过在棋院担任象棋教练的朋友引荐,请杨一吃饭,借机引荐儿子。杨一现在回忆,在棋院上围棋中级班,对胸前老挂着月票的古力略有印象,“有点土,不是特有灵气那种,而是壮实、有股虎劲的孩子”。
杨一想先看看古力的潜力,没有贸然答应古巨山,而是给古力布置了作业——一本翻译过来的日本油印小册子《发阳论》。从此,别人午休,古力得做两个小时的死活题,做不出来不能吃饭,不能休息。晚上回家做完作业还要练两小时围棋。由此,古力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并以反应快、计算深和攻杀猛给杨一留下了深刻印象。
1992年,古力第一次参加全国少儿围棋锦标赛,拿了并列第一。那是古力第一次坐飞机参加比赛,“家里经济条件不好,我爸为了让我休息好打好比赛,把股票割了给我买机票”。1993年,古巨山陪儿子参加北京暑期围棋学习班,古力第一次有机会跟专业棋手俞斌、周鹤洋下棋。那40天,父子俩白天讨论围棋,晚上睡一张小床。古力往往倒头就睡,父亲则看着缩在床角的儿子偷着乐。古巨山当时对古力说过,那40天是他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候。
因为古力,杨一与古巨山延续了长达20年的友谊。杨一说,古巨山1978年考进重庆师范学院,毕业后当了老师,一直处于社会底层。当时,随着体育改革深入与中日围棋擂台赛的举办,当年中国棋手在擂台赛的每次胜利,都会成为社会舆论的热点。古巨山正是诞生于这种环境下的棋手,虽有一番雄心壮志,但是棋力有限,再加上那个时代历史原因的限制,个人发展的机遇少、空间小,便把希望寄托在后代的身上。
“但是培养孩子的特长,首先得看孩子是不是这块料。其次就是要肯用心找能培养孩子的人,将孩子引上路。古巨山就是这样的父亲。”
师与徒
杨一,身高不足1.70米,身形瘦小,眼睛高度近视,曾经的四川省女子围棋队教练,现重庆棋院院长。
成立于1963年的重庆市棋艺武术学校是重庆市棋艺学校的前身。1984年,年仅31岁的杨一担任这所学校的校长。1988年,重庆棋院挂牌成立,杨一院长、校长一肩挑。初履院长之任,杨一就开始呼吁建造棋院大楼,为了扩大棋类项目在全社会的影响,重庆棋院每年要举办三棋一牌活动100多次。为了得到更多支持,当时还不是政协委员的杨一主动与市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交朋友、提议案,营造氛围。通过桥牌为纽带,他还和当时的重庆市委书记结成了忘年交。1990年重庆棋院仅以40万元立项,1992年动工,然而,1997年投入使用的棋院大楼竟成了5000多平方米、造价1100多万元的全国最大的地方棋院。杨一用自己独到的方式成功地调动了所有能调动因素,为重庆围棋打造了一个扎实的大本营。
杨一之于古力,是围棋圈内人所说的“教父”。
老资格的重庆棋迷心中都有一个深深的遗憾,那就是一位天才少年的落魄。这位天才少年,是当年的四川省儿童冠军唐晓宏。唐晓宏的棋才有目共睹,但由于重庆市没有自己的专业队,四川省队又不愿接纳,唐晓宏无奈改走他途,考上了大学,但又无法割舍围棋,毕业后仍以围棋为生,一度浪迹江湖、博彩赌棋。
杨一为此痛感重庆没有专业队之忧,1992年,在当时的重庆市委书记支持下,重庆市围棋和国际象棋终于有了自己的专业队,这也是全国省辖市中第一支棋类专业队,古力因此成为第一个幸运儿。
1993年8月,第一次参加全国少年赛的古力夺得C组(11岁以下组)第一名(并列)。由于冠军可代表中国参加在美国举办的第11届世界青少年围棋锦标赛,而全国赛有两人并列第一,最后组织者决定抽签决定参赛人选。带古力参赛的教练杨一认为抽签不公平,坚持下五番棋定输赢。与古力草莽出身不同,对手是一名专业棋手,第一盘古力败下阵来。杨一帮古力调整了战术,一上场就和对方扭打在一起厮杀,居然连追两盘。最后一盘古力本来输定了,没想到对方出了“勺子”,被古力翻盘。“当时他揪着头发哭了!”最终,代表中国赴美参赛的古力以全胜的成绩获得少年组世界冠军。
1994年,古力进重庆棋院围棋专业队时只有11岁。进入专业队,就意味着成为事业单位重庆棋院的正式国家职工,享受每个月90多元工资加伙食费和津贴的待遇。这种破格行为引来各方面激烈反对。面对压力,杨一坚持自己的决定。他说,当年古巨山推荐自己的儿子时,他让古力回家做艰深的《发阳论》死活题作业,没想到一个10岁的孩子竟坚持下来,而且表现出计算力强、反应快的特点。另外,古力身上有股不服输的劲。
这点,曾钟也深有感触。“古力上小学三年级时,棋院每个月最后一个周六有个内部比赛,有一次,古巨山让我一起去棋院看古力下棋。我们看的时候,古力正与同学下到中盘刚过,形势对古力很好,我们就转去看别的孩子比赛。没想到等我们转回来时,形势突变,古力下了‘勺子’,被翻盘了。当时他脸涨得通红,下完棋也不愿离开桌子,哭得很凶。他小时声音粗,哭声尤其大,按理说9岁的孩子当着那么多同学和家长的面哭会觉得不好意思,他却全然不顾。我见过学下棋的孩子很多,但下棋时对胜负这么执著的孩子很少见。”
不过,古力在升专业段位的路上走得一波三折。他调侃自己当年“历经三次才入职业初段,相当于高考考了三次”。1995年8月,在全国少年赛上,古力获得B组(12~13岁组)第二名,以这个成绩入选国家少年队。
此前,训练和比赛并没有影响古力的学习,而且因为下围棋,古力的数学学得很好,学习成绩在学校里一直名列前茅。进入国少班,古力无法继续学业,连古力不懂围棋的母亲也知道,“这条路很窄,很残酷!”对于孩子前途的选择,古巨山和妻子曾有一番争执,虽然不懂围棋,古力的母亲希望儿子做一个普通人,读书、考大学,找份安定工作,围棋可以作为业余爱好。而古巨山却坚信,儿子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职业棋手。他曾对曾钟预言,古力在10多年后能成为中国围棋的领军人物,当时曾钟还半信半疑。
然而,古力去了国少班仅1年就被淘汰。古力的母亲回忆说,当时古力和10多个孩子睡大通铺,因为年龄小,生活自理能力很差。有一次她同事去北京出差,受托去看望古力,结果发现古力穿得脏兮兮的。得知儿子情况后,古力母亲马上坐火车去北京看儿子。“一早到了他宿舍,他还在睡觉,就看到他床前书桌下面脏衣服都堆成了山。我在北京待了一星期,就为了帮他洗衣服。我还跟古力的老师吴玉林说,这可怎么办啊?他回答我,‘没事,会长大的。那些会做这些事的下棋不行’。”此外,身在北京的古力第一次远离父母的管束,难免贪玩。杨一说,当时古力经常和国少班的孩子一起踢球,6楼宿舍的玻璃就踢破过好几块。结果第二年全国少年比赛古力没进前6,按照规则,要被退回重庆棋院。“好在当时重庆棋院跟中国棋院关系不错,我跟上面说情,最后重庆棋院在每年1万多元培训费的基础上多出了几千块,古力以自费代培生的名义留了下来。”杨一说,“那次以后,古力每次参加全国少年比赛都在前三名,再也没有过这方面的危机了。”
这之后,古力从国少队到国青队,再到国家队,一路走得比较顺。杨一对古力的爱不仅在生活和学棋上,从古力进国少队到拜聂卫平为师,从为人处世到心理调节,古力年轻的人生旅途中到处都有杨一的身影。“对十几岁的娃娃也要尊重,即使批评也是和风细雨。”古力发自肺腑地说,“父亲想到的,杨院长想到了;父亲没想到的,杨院长也想到了。”
古力在国少班时的恩师吴玉林曾撰文提到,比起许多小队友,古力学棋的路可说十分幸运。“在山城,围棋拥有雄厚的群众基础,为棋坛幼苗的培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重庆棋院在体制上率先走出了一条改革之路,为培养造就优秀的年轻棋手提供了充分的保障。这些是许多省市所望尘莫及的。”
重庆刚成为直辖市时,因为之前作为省辖市为四川省队输送体育人才,所以自身保留的能在全国称雄的体育项目选手很少,目前最知名的除了古力,就是张亚雯。重庆建设摩托队在“围甲”连续问鼎,是中国西部地区唯一一支在全国最高水平甲级联赛中实现五连冠的体育运动队,也成了重庆市民喜爱的队伍,队内棋手在山城有很高的知名度。许多酒店提供食宿、场地支持,江津、双桥等远郊区、市,还将“围甲”赛场搬去,不仅观看重庆队比赛,棋手还与当地棋迷下指导棋。重庆主场的每次现场讲棋、电视转播,指导业余棋手活动,都受到山城棋迷的欢迎。
重庆建设摩托队是重庆这个直辖市的一张“名片”,而这个队成就了五连冠,也成就了古力。1999年“围甲”前,古力的等级分只排在第98位,战绩是10胜8负,在队中并不突出。杨一还记得,1999年首届联赛第四轮,重庆队客场首战上海队,本来快棋由古力对阵邵炜刚,由于快棋要电视直播,上海队当时的裁判长颇有些不屑一顾地说:九段和三段下,怎么看啊?还是换一盘直播吧。结果真的改了方捷对罗洗河下快棋直播。结果那场比赛的结果让所有人吃惊,古力赢了邵炜刚,4比0,重庆队剃了上海队一个光头。2003年围甲联赛,古力的等级分已经居第一位,战绩19胜2负,在整个联赛个人胜率榜上也是第一,取得了该赛季无人能超越的12连胜,从三段升到七段,这也是他在围甲联赛中的最长连胜纪录。就连古力自己也感慨,“没有围甲联赛的锻炼,就没有我个人棋艺上的进步”。
对手之间
7月11日,重庆沙坪坝某小区6楼的复式房间,推开窗,是满山的绿。古力家几年前刚搬来这里。摄影师镜头下的古力,最初摆Pose的时候还有些紧张,伴随着快门“咔嚓”声,古力自来熟的性格让他很快找到了默契。休息的间隙,他穿着拖鞋踢毽子,身手敏捷,玩得汗流浃背。
这个1983年出生的大男孩单纯、率真,承袭了父亲的豪爽。在中国棋院聪明人扎堆的环境里,古力并不算最聪明的。他津津乐道的聪明人是“神猪”罗洗河,智商162,思维方式异于常人,下棋的时候常有神来之笔。他还举了个曾经玩过的“三张牌”的故事加以佐证。提到自己,他很惭愧地说:“小时候棋队的人都叫我‘小笨笨’,像常一起玩的王垚,老占我便宜我也不知道。”“有一次我和王垚骑着自行车去买东西,钱在王垚身上揣着。停车的时候,遇到几个大男孩,围上来问要不要修自行车。王垚马上意识到是‘擂肥’的,对我说古力你在这站着,我去上个厕所,一溜烟就跑了。剩我在那傻站着,几个大孩子上来东掏西摸,结果一分钱也没有,很扫兴地走了。1小时后,王垚带着棋院的3个大人来了,我还在那傻傻地等着。”古力说。
和身边很多内向型性格的一流棋手相比,古力性格外向,从小就喜欢发表一些“豪言壮语”。7岁时候,古巨山带儿子爬青城山,上到山顶,古力说他曾振臂高呼,“古力九段战胜加藤正夫九段”。古力说,加藤正夫是他儿时的偶像。
古力的童言无忌让古巨山又喜又惊,他批评儿子有些骄傲,此后经常教导儿子“做人要低调,话不要说得太满”。然而,年龄的增长并没有改变古力的性格。第5届春兰杯赛前“誓师大会”上,在与会的7名棋手都很低调之时,七段棋手古力语出惊人——“争取把春兰杯捧回家。”对于“中国围棋第一人”这个高帽,古力回答“谁拿世界冠军,谁就可以当‘第一人’”。拿了富士通杯后回忆起自己的过往,古力笑言:“以前说话很直,别人都说我狂,不过,现在要低调,低调!”然而几分钟后,在谈到从重庆回来后的行程安排时,古力把即将开始的“泰山、上海和广州”之行戏称为“一路巡回演出”。说这话时,他挤眉弄眼,颇为开心。
古力的棋风,如同他的性格,用杨一的话评价为“热情奔放,很像当年的武宫正树”。但是,和其他中国棋手偏日式棋风不同,古力的棋风类似韩国棋手。“或许是日本一直以来生活条件优越,棋手的棋风温柔、求道。而后起之秀韩国棋手棋风好斗、求胜。从战斗力来说,日本棋手输于韩国棋手。我曾经去韩国棋院考察过,那里对于棋手的培养完全是法西斯式的棍棒教育,某些时候这种教育确实能刺激人。古力没有罗洗河那么聪明,但是聪明这个东西,用得好是天才,用得不好,聪明反被聪明误。古力下棋,计算深、攻击力强、求胜心重,所以媒体给他取了个外号叫‘古大力’。”
但是,这种性格在一段时间里阻挠了古力上升。2004年,在国内所向披靡的古力几乎获得了所有世界大赛的参赛机会,却在国际比赛中逢战必败,一轮不过的古力曾得到“古一轮”的雅号。分析当时的心态,古力现在说,“太急于证明自己,内心急躁,思考不缜密,容易失误。越着急,越输”。2007年父亲的去世,对古力更是雪上加霜。“在父母眼里,他始终是个孩子。逢到重大比赛,古巨山都要赶到赛场,为古力做好一切准备。古巨山去世后,古力遇到很多事情,迷惘的时候经常偷偷躲在一边哭。那段时间,他状态不好。”杨一说。
然而,杨一认为,外向的性格反而有助于古力,“现代社会竞争很激烈,经常会遇到迷茫的低潮期,像古力这种外向性格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转移注意力,迅速调整过来。他父亲是去年5月4日去世的,大概半年时间,他就从那种迷茫的情绪里走出来了,并且明确了自己的目标”。
古力现在国际赛场上的对手,基本都来自韩国。杨一说,1988年“应氏杯”在汉城的举办,尤其是曹薰铉神话般地夺取第一届“应氏杯”,为韩国围棋注入了一针兴奋剂,并激发了一个围棋强国的问世。当年中日对峙的势面,演变成了中日韩三国鼎足而立。对于最为人关注的韩国“二李”,古力有自己的认识:“‘大李’李昌镐腼腆、冷静,无论局面好坏,他都一个表情,那就是没表情。他下棋力量大,平稳稳健,棋手能做到这点太难了。他后半盘的功夫一流,很难超越。跟他下到中后盘,除非你的局势比他好特别多,如果只是好一点,最后还是会输,是让人感到绝望的输。至于后起之秀‘小李’李世石,虽然说话少,其实内心古灵精怪,很有想法。他喜中盘发力,锐利的棋风能抵挡住的人太少。”
古力的目标,已经从之前的求胜更进一步追求棋的内容和质量。衡阳围协主席伍祥东在古力夺得富士通杯冠军后给杨一发了条祝贺短信,如此评价决赛中古力对阵李昌镐的棋局:“我敬佩和喜欢他,更喜欢这盘棋所代表的胜负之外的更多!譬如精神气势机敏精准和大局观等的完美统一!胜亦不易,精气神功和谐统一更难。”
因为年少成名,单身没有女朋友的古力成为绯闻追逐的对象。面对记者一本正经的问题,他反而会好奇地反问:“你怎么还不问我的绯闻啊?”古力习惯于中午少食,为的是下午围棋比赛的时候能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但是对自我的把控能力,并不像保持这个习惯那么容易。古力善酒,懂各种酒令,无论是喝酒还是划拳,鲜逢对手。加上善于和媒体朋友打成一片,于是在某次比赛的前夜,他和一群朋友,有男有女,在酒吧喝到凌晨4点。第二天上午10点,他强打精神与人对弈,输了。“那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古力说,现在不考虑谈恋爱的事,要趁年轻精力好,多拿几个世界冠军。师父杨一的看法倒没这么极端:“像李昌镐那样30多岁连个女朋友都没有,也不正常,阴阳不调和。你看李世石,比古力还小几个月,不但结婚了,还有两个孩子,棋力更厉害了,不照样拿世界冠军?到什么年龄做什么事,关键看怎么对待。处理得好,是正面影响。”
“有山靠山,无山自山。”在父亲去世后,这成了古力的口头禅。现在,古力是国内世界冠军拿得最多、等级分排名第一的棋手。对于他能否像聂卫平那样成为一个时代的代表人物,杨一显得十分理性:“古力的这种强劲势头,也就是最近一两年形成的。和李昌镐的17个世界冠军相比,古力还差很多。能否像聂卫平那样将这种势头保持个10多年,需要靠时间来证明。”■(文 / 李翊) 围棋围棋比赛古力围棋直播李昌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