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东之死远未尘埃落定
作者:吴琪(
中海紫金苑,魏东的居住地
)
“当时他的个人账户上只剩十几万元,说出去人家都不信。”与魏东十分接近的一个朋友向记者提到,2000年初魏东在一笔大的期货交易中巨亏,不少财产一下子打了水漂。他在期货市场“特能赚,但也特能亏”。而随后几年,魏东竟将涌金系建成300亿元的金融帝国,这位圈中人分析,在外界看来一帆风顺的魏东,其实刚开始只是金融市场一个顺势而为的投资人,只不过他的眼光比一般人更独到。
1990年从中央财政金融学院国民经济管理系本科毕业后,魏东进入财政部下属的中国经济开发信托投资公司,成为中国第一批红马甲。在证券市场刚刚兴起的年代,魏东与一般人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家学渊源”。其父魏振雄曾经留苏,任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第一任院长,从1992年起魏振雄担任有中央财大背景的中惠会计师事务所的董事长和主任会计师。离开“中经开”后,1994年,27岁的魏东在北京成立了北京涌金财经顾问公司。一种说法是创业初期的魏东深受其父影响,但是与魏东接近的朋友告诉记者,魏东的父亲作为一名教授,并不像一些人想象的那么呼风唤雨。
1995年著名的“327国债期货事件”,魏东从“中经开”一线交易员中脱颖而出。《证券市场周刊》副社长方泉从1992年开始作为驻沪记者“混”在上海证券界,他说,当时上海交易所创立,几十家会员有9家来自北京,除去北京国际信托之外都是央企或是央企下属的国企。十来个25岁上下的小伙子都住在老交易所旁边的上海大厦,结伴在夜晚四处混迹于上海滩。方泉印象中的年轻人魏东天性稳重,一点也不引人注目。正如大学同班同学对魏东的回忆:个子不高、戴副眼镜、精干,在班里却从不张扬。
“327国债期货事件”惊心动魄,“中经开”上海证券业务部是上海二级市场的绝对主力,只有它的影响力可与上海本地的万国、申银等大公司匹敌。但是当时魏东只是“中经开”的一名普通交易员,“那会儿还轮不到他说话”。方泉回忆说,魏东的上级有交易部负责人,更高的上司是上海业务部总经理戴学民。多方和空方的博弈,是“中经开”与管金生的万国证券博弈,“小卒”魏东根本不可能对整个大势形成影响。
魏东的本领在他离开“中经开”之后才显现。圈中流传的说法是,魏东个人从此役获利8000万元左右,从此开始下海经商。方泉分析,好多人猜测“中经开”有内部消息,甚至认为魏东的父亲帮了忙,其实这个猜测并不可靠。当时带头做空的万国证券绝非等闲之辈,也有自己获得信息的渠道。即使“中经开”真的掌握了内部消息,那么以魏东当时的地位,“中经开”里至少有五六十人都能获得这样的内部消息。可是其他人在这一战中并没有突出的获益,低调的魏东却发了大财。由此看出他对市场的嗅觉,“在拥有同样资源的几十个人里边,他脱颖而出”。
( 王益被“双规”后,魏东之死才有了另一种更为切实的猜测 )
早期魏东虽然只是“中经开”的普通交易员,但他在这个位置上以自己的方式建立了广泛的人脉。方泉说,上世纪90年代的证券市场,有50万元资金规模就算“大户”。由于那时证券公司少、股票少、营业部少,大户的投资渠道非常有限,往往是大户求着交易员,夜晚纷纷请交易员吃饭。交易员的下单,对于大户们非常重要。
后来人们得知,“国债风波”中的多方旗手“中经开”居然没有赚到多少钱!几十亿甚至上百亿元的盈利去向不明,却造就了一大批富豪,其中包括当时掌舵浙江天地期货的黄伟。黄伟与魏东的关系,后来在新湖系旗下新湖中宝的股权结构中也现出端倪。1999年新湖中宝上市时,新湖集团持股1500万股,占10.41%,而魏东旗下的涌金实业则名列第五大股东。这批大户的发迹,也成为魏东自立门户后的重要人脉资源。
据方泉介绍,上世纪90年代下半期,认购新股的收益率非常高。按照当时存单认购的方式,欲购者将资金打入新股发行地的代理银行的专户,截止时按照专户中资金总量按户数等比例分配。魏东短期内调集资金的能量于是显现了出来。而魏东申购新股的手段,在圈内也广为流传。在申购长江边一个小城市的新股时,魏东打听到这个城市最快捷的交通是每周两班的航运,他便把两班船的船票全部买下,大大提高自己的中签率。这种在外行看来有些极端的手法,正是他经营的独特之处。
国债期货以后,魏东的涌金期货经纪有限公司围绕着商品期货经营。熟悉期货市场的人都知道期货交易心理的重要,但是多数人控制不了自己的“赌性”,“操作过几十亿资金的人,玩几百万资金没有感觉。这就好比习惯了抽雪茄的人,抽普通香烟尝不出味道”。但是魏东的期货公司目标就是经纪业务,公司很少进行自营,风险控制能力极强。其间橡胶事件、胶合板事件、绿豆事件、玉米事件,对期货公司均有冲击,但因魏东风险控制得当,安然度过。
此时的证券市场正经历着漫漫的熊市,最终魏东还是将重点放在了一级和一级半市场,这段时期也是涌金发展的关键时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巴曙松等人曾对涌金系的发家史做过调查,在他们看来,魏东正是适时利用了不同阶段的政策环境:上世纪90年代,涌金系主要以转配股、法人股受让、配售新股等政策性的“盲点套利”方式积累资金。它往往只是参与股权投资,且持股一段时间后迅速离场,而且更多是参与上市或非上市公司的私募股权投资,即一级市场和所谓的一级半市场。
魏东的投资也不总是一帆风顺。北京动物园对面的白马商厦就是魏东当年在地产项目上一个失败的投资,同时魏东还在创业板上赔了近亿元。但在整个资本的操作上,魏东的眼光总是先人一步。2000年左右,其借鉴VC的理念,投资孵化了一批高科技创业企业;2002年后,又以私募股权投资的手法,受让千金药业股权,以控股的九芝堂集团为平台控股国金证券,并在这两个公司成功上市后获得巨额投资收益。1999年以1.8亿元注册湖南涌金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成为涌金系的核心投资平台,通过该公司控股九芝堂集团、国金证券。知情者说,当时魏东屯兵湖南,剑指九芝堂,欲以低价购买其国有股,于是一方面许以上市公司高管好处,一方面需要打通更高一级的管理层。
但正是对九芝堂和国金证券的运作,留下众多蛛丝马迹,外界猜测魏东之死与有关方面的彻查有关。事实上,涌金系在收购九芝堂的过程中,“有灰色操作”的传言在过去几年中一直未曾停息。目前的一种说法是,有关部门已经对涌金系展开调查,已发现的主要问题集中于两个方面:在九芝堂重组、收购国金证券过程中涉嫌国有资产流失。
涌金系的操作手法,其实早已引起一些行内人的注意。一名长期关注魏东操作手法的人提到,如果看看过去三年来国金证券的公司公告,就会发现很多特别之处。从2005年9月开始一直在清理资产,至2006年8月公告停牌时止,成都建投基本上已是一个完美的壳资源;2006年9月刊登国金借壳上市公告;2006年10月股权分置改革,2006年10月向自己控制的三家公司增发7500万股,每股6.44元,相当于流通股份的三倍。特别奇怪的是向舒卡股份增发的限售期只有12个月,更为让人目瞪口呆的是,涌金系借壳成都建投上市所花的成本只有1000万元,至于增发的钱有没有到账,因为都是自己人,报表上处理一下就可以了。2007年3月股改支付对价,随后就是一系列公司大幅度盈利增长的公告。2007年7月公告非公开发行股份吸收合并国金证券实行整体上市,2007年8月公告收购天元期货。“如果你再将公告发布与股价运行走势结合起来看,你就能看清魏东是怎样玩转资本市场的。”■(文 / 吴琪) 交易员国金证券九芝堂魏东期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