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统一与割据的悖论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电影《赤壁》中的曹操 )
赤壁之战自古以来的一个标签,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在这一认定背后,刘备和孙权经过文学作品《三国演义》的渲染,早已名正言顺成为历史上正义的一方。这一立场其实颇为有趣。自古能够或者试图统一中国的政治强人多为人称颂,雄才大略的曹操在《三国志》中被高度评价,却因“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犯上”作为,在《三国演义》中被定性为“汉贼”和奸雄。
《三国演义》开篇第一句,便是“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12个字,便磨平了历史进程的因和果。东汉末年历经秦末的纷乱和西汉末年的动荡,天下其实已在400多年汉朝的大一统中,于潜意识内埋藏了天下归心的正统、一统思想。一方面曹操试图重新统一中国,一方面却试图抛开汉室取而代之。他的政治抱负对于东汉末年许多士大夫阶层的确存在着某种让人矛盾的地方。尽管如此,曹操却依旧在当时比刘备和孙权具有更浓的正统色彩和政治号召力。从另一面看,指责曹操为汉贼的刘备和孙权,二者所作所为何尝不是脱离汉室自立门户?
曹操在建安十三年夏天已经在名义上控制了中国3/4的土地。曹操“旌麾南指,刘琮束手”,拥有的不仅是汉末以来空前强大的军事实力,荆州的不战而降,其实也反映出刘表治下许多正统文人人心所向。
统一到底是一种历史的迷思,还是众望所归,数字的显示也许更为直观。钱穆《国史大纲》记载蜀亡时,户不过28万,人口94万。公元280年西晋太康元年中国再次统一时,全国总人口数仅有1600万人,而在公元156年东汉桓帝永寿二年,全国总人口已经达到5000万人。多年的割据伴随的自然是多年的交战。由此可见曹操赤壁之败,导致统一良机顿失。如此再看西蜀六出祁山,实在是五味杂陈。
无非是何为正统,何为人选。罗贯中将曹操塑造成奸雄形象,自然让多数人为刘备、诸葛亮扼腕叹息。于历史和生民而言,结果无非是何人能够完成统一重任,并能定国安邦。统一虽可能历经流血和暴力,但割据未必能够安于和平。东吴和刘表为争夺江夏,难道不是多次激战?而三国鼎足,兵戈几乎一年未停。
建安十三年的曹操不但拥有实现统一的一切条件,曹操本人同样是能够定国安邦的领袖人物。无论从哪方面,曹军南下并没有周瑜对孙权所言的那么多劣势。或是因为轻敌,或者因为运气,或者因为赤壁战场背后是一次富有远见的外交联合、一次主动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攻势防御、一条南北战场不对称的大江,最终粉碎了曹操统一中国的理想。
王粲的《英雄志》和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将诸葛亮打造成赤壁之战的最大明星,实际指挥并赢得战争的却是周瑜。这个高明的战术家以这样一场胜利解除了曹操对于孙吴的灭顶威胁,同时也彻底毁灭了另一个拥有统一中国政治理想人物刘备的梦想。因为长坂坡的失败,刘备赢得了民心,却丧失了实力,导致在赤壁之战中只能作为配角出现。是东吴的军队流血消灭了曹军主力夺回荆州,此举从此消除了刘备作为刘表亲属合法接管荆州地界的可能性。他人流血赢得的土地是无法要回的,而没有了荆州这片基业,“隆中对”已经失去了实现一统中国的物质基础。赤壁大火同时摧毁了东汉末年唯一能够统一中国的绝佳时机,也彻底毁灭了刘备恢复汉室的潜在可能。唯一成就的,不过是东吴割据集团数十年的苟安。
或许这又可以解释,为何作为赤壁之战中真正的明星,周瑜永远是个不入流的英雄。他没有“奸雄”曹操的气魄,也没有刘备百折不挠的“悲情”,甚至被实际上并没有指挥过赤壁之战的诸葛亮,在一本通俗演义中夺取了几千年来中国人心目中赤壁之战的实际指挥权。
中国再一次统一需要推迟到72年之后的西晋统一中国,但那已经是一个被彻底耗空、失去了血性和理想的中国。36年的短暂统一中却有长达16年的“八王之乱”,中原很快将面临的是异族入侵、政权南渡,生民再次流离失所、家国梦碎。两汉时代那种相对的大一统和内部稳定,还需要再过300多年后的唐代才能再次实现。
赤壁山上树立的周瑜雕像体现了今人对于赤壁之战的传统判断。如果有一天能够站在长江对岸,如果能够剥去千百年来被涂抹在曹操面目上的种种人为油彩,去体会“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也许对于赤壁之战的结果有些许遗憾。因为这个结果意外地中止了历史的大趋势。试图完成这一趋势的人,其实比胜利者更多的意识到“天地间,人为贵”。■(文 / 蔡伟) 赤壁之战孙权周瑜刘备奸雄曹操悖论割据三国人物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