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经济要通过多少“转折点”?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在我们的经济生活中,近年来经常谈到的话题是“转折点”或者“拐点”:楼市或股市发生方向性变化时,人们讲拐点;出现民工荒了,人们也讲拐点……在中国经济走向现代化、中国老百姓走向富裕的过程中,我们究竟要经历多少转折点,每个转折点分别代表着什么含义呢?其实,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转折点只有三个,全部通过之后,中国经济就成为一个现代化的经济,中国的老百姓就真正富裕了。在介绍这三个重要转折点之前,我们先来描述一下,一个典型的二元经济发展过程通常是什么样的。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刘易斯观察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际上是由传统农业经济和现代经济两个部门组成的。在前一个部门中,相对于土地等生产要素来说,劳动力十分丰富甚至是严重过剩的,所以其劳动生产率水平远远低于后一个部门。与此同时,现代经济部门在发展的过程中,可以用很低且不变的工资水平,把农业中的剩余劳动力源源不断地吸引出来。对于这个部门来说,劳动力是无限供给的,所以它能够以多快的速度增长和扩大,完全取决于它的资本积累能力。这就构成了我们熟知的二元经济发展过程。
注意,由于二元经济的特点是劳动力无限供给,所以,直至这个特点消失,经济增长过程中工资几乎难以有实质性的提高。不仅如此,由于资本积累成为增长的唯一瓶颈,那些有志于促进经济发展的政府,往往采取各种手段帮助实现资本积累,因此,经济和社会政策常常会产生一个偏向,即保护投资者而不是劳动者。换句话说,在整个二元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除了少数例外,我们难得看到收入分配明显改善的情形。另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库兹涅茨描述了这种现象:伴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的提高,收入分配不是得到改善,在一定时期反而倾向于恶化。
幸运的是,二元经济发展过程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两个部门中的传统农业经济部门是逐渐缩小的,而现代经济部门则是不断扩大的,推动这个过程的重要机制就是劳动力从前一个部门向后一个部门的持续转移。恰恰是这个劳动力转移,把我们依次引向三个转折点。
第一个转折点。现代经济部门的增长速度快,它吸引劳动力转移的速度也就快。而与此同时,农村人口的增长速度却在下降,以致反映在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速度的相应下降上面。于是,终究有一天,对劳动力需求的增长速度会超过劳动力供给的增长速度。这时,虽然劳动力依然丰富,但过剩的程度却降低了,现代部门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如果维持相同的速度增长,就必须提高工资。按照刘易斯自己的定义,这可以叫做“第一个刘易斯转折点”。这个转折点表现为,与以往相比,虽然劳动力并没有出现真正的短缺,却不再是无限供给的了。更重要的是,企业开始竞争劳动力,结果就是普通劳动者工资得到提高。
第二个转折点。库兹涅茨在总结经济发展与收入分配的关系时,并没有断言收入分配恶化的现象会一直持续下去,而是描述了一个倒U字形的变化轨迹,即随着经济发展,收入差距扩大到一个最高点之后,便会转向缩小的阶段。因此,“库兹涅茨转折点”是一个收入分配开始改善的转折点。虽然这个转折点到来的时间在各国不尽相同,但是,它通常是与第一个刘易斯转折点相关的——既然劳动力无限供给特征的初步消失导致工资提高,既然普通劳动力收入状况的改善是缩小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两个转折点在逻辑上必然是重合的。我们之所以不说两个转折点是完全重合的,而只是说逻辑上是重合的,是因为究竟两者能否在现实中实现重合,归根结底还要取决于政府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政策。如果政策顺应发展阶段的变化,一方面通过必要的规制,加强对劳动者基本权益的保护,另一方面维护市场的自然选择,提高劳动力转移的激励,两个转折点的重合就是逻辑与现实的一致结果。
第三个转折点。这是前两个转折点的必然却遥远的结果。由于第一个刘易斯转折点的到来,我们了解到如果不提高工资,劳动力会出现短缺。普通劳动者工资的上涨,加上政府政策方向的转变,会迎来收入分配改善的库兹涅茨转折点。在更好的激励机制和手段下,劳动力仍会从生产率相对低的农业,向生产率更高的现代部门转移,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两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不再有差异。那时,我们就迎来“第二个刘易斯转折点”,标志着二元经济结构特征的消失,二元经济发展过程的完成。
有人说,认识经济现象只需使用三板斧。上述三个经济发展的转折点就是这样的分析工具。以其作为参照系,可以知道今天观察到的民工荒,并非一个无关紧要的发展现象,可以懂得《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具有何等的阶段性含义,也会认识到加快包括户籍制度在内的一系列改革,对于进一步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最终把我们带进一个一元化的现代经济到底有多重要。■(文 / 蔡昉) 经济宏观经济转折点国内宏观刘易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