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了才够激凌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冰了才够激凌0

中国人对于Icecream的解释,每个人爱好不一。有些人喜欢写做“冰淇淋”,有些人喜欢写做“冰激凌”,粤语区则更爱写做“雪糕”。无论怎样,撇开地域元素,对于是冰淇淋还是冰激凌,文字上的使用倾向直接来自对这种食物的状态的好恶。喜欢半凝固的,正在融化中的,滑润状态的冷食的人,更多喜欢用“冰淇淋”;而喜欢坚固的,冷到透心的,用小勺子刮下一口,更多的不是半流质而是霜状的冷食的人,则更多喜欢用“冰激凌”。我个人是后者,因为不喜欢正在化去的冰淇淋之甜腻的糖浆状,况且早先在中国宫廷里制作类似冰激凌样食物的厨子,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做“凌人”。这样吃着冰激凌,写着冰激凌,更能发幽思至古时候的皇宫后厨,凌人们在青灰色的大冰窖中慢工出细活儿地做着冰激凌,那冰激凌是什么味道?桂花味的,还是玫瑰露味的?只有留给不是公主也不是王妃的后人去猜想了。

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全国流行上海产的奶油中冰砖,外表看上去像块正方形黄油,外面一个纸盒子,里面整整齐齐包着透明油纸,“金鸡牌”或者“白雪牌”的为最高。那时候的冰激凌,忠实地执行着其英文名“冰冻奶油”(Icecream)的原意,完全是一块甜得发腻的好不容易凝结起来的大奶油。买回家之后,大多数人直接将其扔到饭碗里,把粘嗒嗒的透明油纸三下两下剥走,先舔了那上面的冰激凌浆再说。至于冰砖本身,可谓是一边吃,一边化,吃了一半的冰砖,其余已经变成了一碗雪白的冰冻奶油汤。有小孩子或者大人嗜甜的,连那碗汤都不舍得,要咕噜咕噜喝下去,也是夏日一趣。

时至今日,强烈香草香精味道的中冰砖已经不复流行,但有些人反倒怀念物质贫乏时期的依存着那半块中冰砖一碗奶油汤过去的暑假,所以就有上海的“天地一家”餐厅首推怀旧系列冰激凌,其中一款“大白兔奶糖味”的冰激凌,吃起来完全就是当年中冰砖的味道,虽说是结结实实融化了大白兔奶糖而制成的,但在味觉上却巧妙地融会贯通,把儿时的新年味道和暑假味道牢牢地结合在了一起。另外3款则分别用“正广和”盐汽水、“冠生园”乐口福和纸卷装山楂片制成,一入口,儿时暑假买盐汽水打乒乓,偷着干吃家里铁罐子装的乐口福,以及去学校门口小店买纸卷装山楂片当零食的回忆油然涌上心头。冰激凌本是点缀心情的食物,打回忆牌最高明,任何让人回到小时候的味道,毋庸置疑都是好味道。

现如今能用来开发做冰激凌的食材越来越多,这其实已经变成了一个食材的游戏——“冰一冰,看谁更加好吃”。比如辣椒在冰激凌界中的形态,光是我自己就吃过不下10种不同风格的辣椒冰激凌。有含蓄一点的藏辣椒于巧克力中,或藏辣椒粉于香草中,回味有一点点辛辣的冰激凌;也有直截了当将辣椒与咖喱混合,或辣椒与乳酪混合,浓重到呛鼻子的冰激凌;更有忠于原味,光是提取了辣椒香味的辣椒红色冰霜,以及让我这样的讨厌吃青椒的人捏着鼻子吃下去的青椒味道冰霜。而现在的流行趋势则是,冰激凌绝对是厨师大显身手的最后一道主菜,去任何地方,只要可能的话,都要在餐后甜点中点上一道冰激凌,以彰显当地名产,彰显本季时令,更彰显厨师巧思。比如去牧场,便一定要吃牛奶味道软冰激凌;去山里,便一定要吃山中野菌混合蜂蜜特制冰激凌。蜜瓜的季节,当然不可错过蜜瓜味道冰霜;樱花的季节,那当然是樱花味道软冰激凌大行其道,且樱花味道比蜜瓜味道也许更珍贵,因为樱花季节比蜜瓜季节更短!

最近几年,让我本人比较喜欢的发明是一些独具中国元素的冰激凌,那些悠久的传统食材一被冰激凌化,也就变得轻盈喜人起来。北京的“长安一号”最能吃齐全这些中国血统的冰激凌,比如茉莉花茶味道的冰激凌,清新淡雅,花香茶香扑鼻;桂花味道的冰激凌,浓郁间交错清新,是难以描摹的别致情趣;五粮液巧克力味道的冰激凌,让人想到小时候的家庭聚会,偷喝一口叔叔伯伯杯子里的白酒。然而在“长安一号”有一件特制冰激凌吃不到,只有去“大董”才能觅来,那就是老北京独一无二的冻柿子。冻柿子冰凉沁甜,但又不那么甜,吃的时候丝丝缕缕的柿子肉在嘴里跟冰碴子一块儿纠缠着,为了冻柿子过一个暑热的夏天那也值了。■(文 / 殳俏) 冰淇淋美食蜜瓜激凌辣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