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经济的开放和困境 ——专访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官员梅新育与经济学家谢国忠

作者:朱文轶

越南经济的开放和困境 ——专访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官员梅新育与经济学家谢国忠0( 希望与困境共存的国家 就像这工具复杂的交通,越南经济目前呈现乱象。过去数年,国际社会对越南经济发展前景一路唱好;现在,越南经济出现逆转,有人担心这可能成为新一轮亚洲金融危机的导火索。宏观调控是否奏效,成为避免经济危机的最后防线。 )

三联生活周刊:如何看待越南出现的一系列困境?它们的最根本原因,是FDI短期内大量注入,还是高通胀?哪个是更主导性的?

梅新育:两个原因是相辅相成的。越南经济跑得太快了,积累了大量风险。因为外资大量流入,造就了资产市场泡沫,也推动了商品服务市场的高通胀;而高通胀又反过来导致在应对时陷入两难。

三联生活周刊:能理解成又一次热钱的阴谋吗?

谢国忠:在世界上,金融市场里的阴谋是极少的,因为这个市场很少有几百个人坐下来商量,这些热钱未必就是恶意的热钱。越南去年加入WTO以后,经济基本面确实做得很成功,出口增长很快。越南加入WTO的直接目的是吸引大量外国投资,加速本国的经济发展,政府为了吸引FDI,保持经济的这种高增速,对出口商做出了汇率不升值的承诺,更多的钱进来了。各种外商投资甚至已形成了与中国竞争的程度,最近中国很多资本也转到越南去了。

这么多钱流进来的时候,很多人开始追捧越南经济,认为“越南是下一个中国”。这是越南的快乐一年。我觉得乐观并不是错误的,这个国家管理模式有点东北亚经济管理模式,但是它被快乐冲昏了头脑。

越南经济的开放和困境 ——专访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官员梅新育与经济学家谢国忠1( 梅新育 1997年6~10月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调查统计司从事重点国有大型企业运行监测分析工作;2000年11月至2003年在南开大学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后于外经贸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院就职。 )

对于热钱,越南一开始没有有效地应付。对基金管理公司来说,主要扩大它的市场规模,那是它收入的主要来源。如果有什么热门话题,它可能通过热门话题去融资,所以出现了很多越南的基金。

梅新育:资本内流对通货膨胀也发挥了很大作用。直接投资扩大了越南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这对通胀压力是有增进作用的;流入房地产、股市的组合投资则通过推高资产价格,反过来又推高了商品服务价格。另一方面,通过直接和间接的贸易途径,作为石油输入国,越南能源价格自己无法自主;尽管是世界第二大大米输出国,但世界粮价高涨必然带动其出口增长,进而带动其国内粮价上涨。越南的高通胀很大程度上还是输入型通货膨胀。

越南经济的开放和困境 ——专访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官员梅新育与经济学家谢国忠2( 谢国忠 1990年获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博士,同年进入世界银行,担任经济分析员。1995年,进入新加坡的Macquarie Bank,担任企业财务部的联席董事。1997年加入摩根士丹利,任亚太区经济学家。现为玫瑰石顾问公司董事。 )

三联生活周刊:上世纪80年代,越南通货膨胀曾经高达1000%,为什么没有出现这种局面?

梅新育:当时的通胀主要还是绝对的短缺造成的,另外,20%的通胀率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可能不是很大的问题,但在越南就变成了问题,没有人知道通货膨胀的临界点在哪儿。加入WTO以来,越南政府为了经济发展,对通胀没有加以预防,反而采取了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在输入性通胀和成本推动下,就让问题变得更严重了。他们可能存在着侥幸心理,因为历史上也出现过较高的通货膨胀率,而且十几年都没事,但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情况就不同了。

越南经济的开放和困境 ——专访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官员梅新育与经济学家谢国忠3( 直属胡志明证券交易所的东洋证券交易所 )

谢国忠:全球化背景下,一国的通胀在很多时候是与世界联动的,一个国家采取行动治理通胀,结果是坏处始终留给自己,好处却给别人分享了。这个矛盾引起全世界国家都不太愿意治理通胀,这样一来容易引起全世界通胀,所以全世界央行要进行合作,才能有效控制通胀。如果大家都想让别人控制通胀,这样很危险,会导致全世界通胀处于高位,这又让一些弱势国家在整体通胀环境下更为被动。

三联生活周刊:同样是热钱的目的地,中国也是新兴市场的代表之一,中国表现出的通胀、人民币升值、股市不稳定和越南面临的问题有何异同?

谢国忠:中国跟越南有两个根本性不一样,中国是外贸顺差比较大,而越南外贸是很大的逆差。

梅新育:财政决定了国家的抗风险能力。中国财政、储备资产状况即便11年前,也比其他新兴市场坚实得多,中国在东亚经济体系中稳定器作用也在1997年危机中得到了公认。另外,举例说,尽管越南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所有的服装和纺织品壁垒被去除,它的服装企业不再为出口配额而发愁了,但它的产品竞争力决定了要在短时间内迅速缩减贸易逆差仍不现实。越南就很难像中国那样快速提高对美出口,主要原因可能存在于出口服装,但必须进口80%的纺织品。当国内市场的关税保护逐渐消失,政府取消补贴的时候,服装企业将受到严重影响,越南不得不扩大面料进口。越南目前进口90%的棉花,100%的染料和针织设备;而中国种植棉花,不依赖于原料进口,还能够生产染料和设备,这些优势正是越南的弱势。

不过,关于以中国贸易收支顺差为由断然否定中国存在受到危机冲击可能性的观点也是站不住脚的。回顾一下1997~1998年东亚金融危机,那两年我国贸易顺差分别为404.22亿美元、434.75亿美元,非常庞大,但整个中国经济仍然受到了东亚金融危机的强烈波及。因此我们要提高警惕。

三联生活周刊:是否也正是这样的弱势,让越南更坚决地选择了扩张性货币政策道路,来刺激经济增长?

梅新育:越南近年来的财政支出规模也相当高,收入尽管在增长,但和支出间的落差却在扩大,越南政府财政赤字长时间维持在占GDP5%的危险水平,为此走上了扩张性货币政策道路。1954~1975年的87次金融危机拥有一个共同特征,即危机国都存在巨额财政赤字,而且依靠中央银行的扩张性货币政策融资。

根据高盛引用的亚洲开发银行数据,2006年开始,越南货币政策开始大幅度放宽,2006年M2增长34%,2007年增幅进一步提高到46%,国内贷款余额2006年增长29%,2007年增长54%之多。这些高企的数字都证明了越南国内的流动性泛滥。正因为如此,越南近日发布的反危机七点对策不仅包括最引人注目的收紧货币政策(近日已将基本利率从8.75%上升到12%),还包括大幅削减政府支出及公共投资项目。

谢国忠:热钱进去后,央行需要把本币换成本金,这使得基础货币大幅度上升。其实越南也是对冲了很多流入,但因为它经济规模很小,只有上海的2/3,他的钱进来之后引起信贷快速增长。入世前后,越南出现了大量股份制的商业银行,为了扩大市场占有率,它们无一不大幅增加贷款。越南去年信贷增长了50%,在这个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的经济可以在信贷一年增长50%之后而不出现危机。刚开始的时候,信贷增长有一部分去炒股票,今年年初时候政府出台政策,限制银行借钱炒股票,后来下半年的钱全部转入房地产市场。FDI短期内大量注入,和高通胀之间的因果链条开始形成。

三联生活周刊:对信心十足的越南来说,这是不是意味着它陷入了我们一开始讨论的“两难困境”:防止货币危机,还是避免经济衰退?如果要解决现在的货币危机,就要减少贸易逆差,降低进口,就会牺牲一些经济增长,让一些企业倒闭,增加一些失业。这显然和越南这些年来所谋求的WTO成员国地位和开放市场是相悖的。

梅新育:对。严格说,越南发生的一切到目前还只是国内资产市场危机,但很多人担心其发展成为一场越南盾大幅度贬值的货币危机,并进一步传染至其他亚洲新兴市场。因为财政和贸易双赤字,这两项因素向来与货币危机有着不解之缘,特别是财政虚弱。

当年预言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的保罗·克鲁格曼认为,政府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与固定汇率制度之间存在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必然招致投机攻击,最终导致外汇储备枯竭,从而固定汇率崩溃。对于大多数非储备货币发行国而言,外汇也是一种可耗尽资源。

如果政府存在巨额财政赤字,中央银行必然增发货币为财政赤字融资,货币供给的增长将推动外币的影子价格逐步上升。影子汇率上升到固定汇率水平之前,投机者将持续向政府出售外汇,致使政府外汇储备貌似“充裕”;一旦影子汇率超过固定汇率,随着本外币收益差的扩大,公众将越来越多地调整其资产组合,增持外币资产。在政府外汇储备枯竭之前的某一点,公众充分意识到汇率风险,人人都担心别人会抢在自己前头将外汇储备买光,把存款拿出来为了避免货币贬值会去买东西,投机性抢购外汇的狂潮就会陡然暴涨,貌似“充足”的外汇储备旦夕之间便会消耗殆尽。

谢国忠:为了经济增长和企业发展,保证本国企业的竞争力,越南在危机一开始放开了越南盾的浮动区间,选择了“以本币升值控制通货膨胀”,将越南盾与外币的浮动幅度由0.75%扩大到1%。然而事与愿违,汇率幅度的扩大在短时间内使得越南盾由升值变为贬值,在两个月内快速贬值2.6%。

从历次货币危机看,放宽汇率波动的幅度或者贬值,会加大人们对贬值的预期,从而招来进一步的供给紧张和贬值。另外,在热钱已大举进入并获得本币升值的巨大利益前提下,企图以促使本币升值的办法抑制通胀也只能导致本币贬值。这种情况下,必须要努力维护币值稳定,要加息,现在利息已经过10%了,但是离通胀的距离还是很远,如果它不赶紧加息有恶性循环的可能。提高利率,无疑会牺牲一些经济增长。

三联生活周刊:这是市场放开的困境,相应的另一个困境,是全球化的通胀又加剧了本国政府的财政脆弱性?

梅新育:是的。越南投资占GDP比例在2002~2006年依次为33.2%、35.4%、35.5%、35.6%和35.7%,这本身已经使得赤字严重了。不恰当的补贴也是根源之一,其中能源价格补贴、特别是成品油价格补贴尤为突出。

基础工业薄弱的越南缺乏大规模的炼油工业,虽然出口原油,但需要进口成品油,而越南国内成品油价格是低于国际市场价格的。根据JBC能源咨询公司(JBC Energy)提供的数据,与油价完全接轨国际市场的新加坡相比,越南柴油价格大体相当于新加坡的3/4,汽油价格大体相当于新加坡的60%。这样算来,越南财政为成品油价格支付的补贴相当可观。

谢国忠:现在或多或少发展中国家都有些补贴政策。通过补贴政策维持增长来缓解通胀,这有很大的问题。现在石油价格在发展中国家可能是50美元左右,按照美元有30%的贬值,可比的就是35美元,跟现在120美元距离很远。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很大问题就是怎么从补贴政策里解套,因为补贴下去,财政受不了。

刚刚印度尼西亚把汽油的价格提了30%,占实际成本的一半都不到,这已经引起政策波动了。所以这次很多国家面临的问题,是由通胀带来的社会不稳定。

三联生活周刊:我注意到,从5月下旬以来大约10天内,印尼、印度、马来西亚相继宣布提高国内成品油价格,这显然可以视为一种反危机对策。

梅新育:财政付出巨大代价的成品油价格补贴制度是不符合经济效率和公平原则的,与维持基本需求的食品补助不同,高收入阶层的奢侈性消费享受的成品油补贴更多。成品油价格补贴也激励国际市场炒家肆无忌惮地抬高油价,从而对进口国的国际收支构成双重打击,进一步提升了货币危机的潜在风险。

谢国忠:在全球化的资本市场,钱可以自由流动,且流动的数量巨大。很多市场信心建立于对新兴市场,尤其是中国、印度这些国家的经济前景的看好。比如在国际石油市场,仅期货基金就有2500亿美元,还不算对冲基金。这个巨大的市场,依赖于对新兴市场的信心,认为印度和中国经济不受油价的影响,这是个误解。其实中国一直在补贴石油价格,油价升高没有进行调整,所以高价位、高需求同时存在。

印度的问题比越南还要严重,也是高通胀、双逆差。印度的炼油厂每周亏损10亿美元,一年就是500多亿美元,这样的亏损很难持续。一旦印度财政支撑不住而放弃补贴,必然会引起通胀大幅度上升。现在印度通胀已接近10%,如果油价再上升,则可能出现与越南类似的情况。如果印度采取紧缩政策,必然造成经济预期下降,而在印度的热钱不会比越南少,热钱退出对印度经济会有很大的打击。

三联生活周刊:从表现形式看,是股市暴跌触发了资本外逃,但问题的根源,与其说是股市暴跌,不如说是通货膨胀。这边本国银行系统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另一边,美联储表明拒绝再降息的态度,接下来,美元势必进入加息升值通道。这是否是意味着向投机新兴市场国家的热钱发出撤退的信号?

谢国忠:确实有一些动向。从今年4月到现在,流入亚洲新兴市场的资金是170亿美元,但我这几天观察了,从上星期伯南克发言起,资金出现了较大的回流。整个新兴市场的公共基金大约流出了26亿美元,其中一支可以公开观察的亚洲基金流出了14亿美元,相比之下,上个星期流入新兴市场的资金不到16亿美元。不过,美国目前失业率较高,经济基本面还不具备快速加息的条件,这种资金流动暂时还不会在短时间内集中爆发。

梅新育:如果美国货币政策(包括汇率和利率政策)调整非常剧烈,这种冲击是会更大的。我一直认为美元反转将是国际资本流动方向逆转的重大触发因素。

三联生活周刊:那么,越南危机会通过什么方式影响到中国?我们应该如何防范?

梅新育:从目前看,越南如果陷入危机,直接通过减少我国对越出口的传染效应不可能太大,因为越南2007年GDP仅700.22亿美元,我国对其出口119.01亿美元,仅占我国2007年出口总额的0.98%。

但我们要注意全球化环境下的另一种可能性,就是当一国发生货币危机而导致货币贬值时,将通过贸易途径从两个方向减少其贸易伙伴的外汇储备,使其贸易伙伴在可能的投机攻击面前处于虚弱地位。

首先是货币贬值增强了危机国的出口竞争力,其主要贸易伙伴对危机国和第三方市场的出口将因而下降,由于贸易收支恶化减少了贸易伙伴的外汇储备。其次,危机国货币的实际贬值降低了其贸易伙伴进口品的价格,从而压低贸易伙伴的消费价格指数以及货币需求,而国内货币需求减少是通过国内外货币互换实现的,因此这又会减少贸易伙伴的外汇储备。而对于东亚、东南亚国家而言,高度出口导向的东亚各国和地区经济均严重依赖对美出口,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货币存在竞争性贬值压力。这些国家和地区出于自身利益考虑而固定了各自本币与美元的汇率,一旦受到共同的不利外部冲击,便采取集体贬值行动以减少采取单边贬值行动的动机。这样危机会通过这种贸易联系和竞争性贬值,对中国产生一定冲击。

中国要重视通胀,要有一个应对危机的预案。当然,从越南事例看,靠人民币升值来抵消通货膨胀,也是有疏漏的。

谢国忠:越南对广西贸易影响比较大,但对中国整体经济影响有限。至于热钱的流向,转攻A股不太可能,因为渠道有限,只能通过QFII进入。香港地区市场方面,最近看到有资金流入香港市场,有的基金一周有一两千万美元的流入,在目前的市况下,资金进入还是比较少见的。另外,香港人每天可以兑换2万元人民币,每天可以向内地汇款。我认识的香港人大部分钱都在内地。我觉得这个门应该关掉。

现在内地资金的压力主要来自于房地产开发商去年高价购买土地,今年则没有钱给政府。这个资金缺口是巨大的,对今年整个金融体系有很大影响。热钱可能与此也有关。其中有多少是短期债务还不清楚,我觉得这是比较危险的事情。■(文 / 朱文轶) 越南谢国忠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