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虑的爷爷和愤怒的孙子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女儿5岁了,我和老婆商量,让她参加兴趣班,学习一些技能。经过一番考察,在附近少年宫为女儿选择了3个班,时间每周六,上午是书法初级班,下午先是国画初级班,接着是拉丁舞入门班。在我们看来,这几门课既能体现传统文化,又包含着现代艺术,有动有静,动静结合,女儿也显得兴致很高。
第一堂是书法课。授课的老师姓唐,40岁出头,中等个子,气质儒雅。课堂是开放式的,教室后排有空位,家长可以陪同。课堂上,老师简要介绍了书法的起源、演变和发展,接着讲解了文房四宝使用常识,又重点强调了握笔的姿势,然后就开始在黑板上演示“点”的写法:提笔、按笔、顿笔、收笔。老师很有经验,演示熟练、流畅,讲解生动、形象。老师讲解、示范完毕,学生开始练习。毛笔、砚台、墨汁、宣纸,这些对刚接触传统书法艺术的小朋友来说,一切都很新鲜,一个个都有些兴奋,迫不及待地按照老师的要求练习起来。10分钟后,最初的兴奋期退潮,教室里有些骚动。女儿身边的那个男孩已经按捺不住,索性放下毛笔,在座位上伸头扭腰,东张西望起来。黄振源!爷爷在叫他,声音没放开,但很有力量。男孩听到叫声,赶紧坐正姿势,接着练习起来。与一些在看报、发短信的家长比较,爷爷显得比较紧张。孙子的一举一动都在他的监视下,眼中也流露出更多的期待。
接下来的几堂课,爷爷不再满足坐在后排。在练习的时间里,爷爷会走到前排,站在孙子旁边观看、讲解起来。对孙子的表现,老人显得不太满意,他毫不客气地指出问题,并拿笔示范。很显然,爷爷曾经练习过、爱好过书法艺术,他希望这样的爱好能够在孙子的身上得到延续。但书法是一门很枯燥的艺术形式,尤其在基础阶段需要艰辛的付出。孙子显然不是一个安静的小孩,对他来说,书法艺术是缺乏吸引力的游戏。
随着时间推移,差别开始显现。部分小朋友在老师指导下,毛笔字写得有些模样了,但这个好动的男孩显得越来越没有耐心,练习书法已经变成枯燥无味的事情,对爷爷的提醒和督促也越来越反感,而他的毛笔字离爷爷的期望也越来越远。终于有一天,当小男孩练习时间里又开始伸头扭腰、东张西望时,爷爷从后排走到他身旁,狠狠给他一记耳光,男孩没有哭,愤怒地对爷爷说:你给我滚开!
爷爷和孙子的对抗,震惊了在场老师、家长以及小孩,也惊醒了在场的我。在福柯的理论里,我们能够感受权力的四处出没和理性的狰狞面目。在每个家长对“成长理性”的坚守中,收获的也许有父母想象的满足和期待的实现,付出的则可能是孩子天性的扼杀、自由的丧失以及被规训后的下一代想象力、创造力退化和贫瘠。■(文 / 海鸿) 孙子爷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