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援感想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5·12”大地震后,我所在的报社与河南某高校联合组建心理援助组,赴四川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我是随行记者,在重灾区工作了9天,返回河南。又过了9天,开了个经验总结会。

这所高校的一位心理学教授兼领队做了慷慨激昂的发言,其中不乏“在×××的支持下,在×××的关怀下,在×××的积极参与下”之类的套话。稍有官场阅历的人不难品味出,在那些语辞背后,以一种微妙而暧昧的方式,已经开始为每个人称量功劳了。

经验总结会上,每个人都被一种叫做“英雄感”的情绪自我感动或相互感动着。在这种面红耳涨、唾沫横飞的氛围下,我却走神了。我想起那些受灾的四川兄弟还守在帐篷或活动板房里,忍受着夏日的闷热、蜀地的潮气、蚊虫的叮咬。重建生活,他们还要度过漫长的若干年。我很清楚,面对数十万灾区居民,我们做的只是杯水车薪,我们的那点汗珠或泪珠能稀释多少痛苦?如此大规模的心理救援在全国是第一次,目前还缺乏统一的模式。蜻蜓点水式的救援会让受援助者产生“被遗弃感”,重复、无序的心理干预更无益于弥合心理创伤,因此,灾难后的心理危机干预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然而,就在地震棚的灯光在暗夜中摇曳时,“救援的英雄们”在华堂之上,开始总结和表彰自己的“壮举”了。(文 / 一乐) 感想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