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与我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崔妍)

中学时,教室里一般都会悬贴名人名言条幅,上有伟人小像下有字的那种。一日,班里几个同学受师命去书店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14字箴言,其中一同学跟店员说:“给我拿张屈原。”

后来那同学到武汉上了大学,有一年她寄了礼物给我,是楚地产的竹简,上刻《离骚》全文。虽然我不再像十几岁时痴迷于古色古香的物什,但无法不受感动,可惜上面刻的是宋体字。我那同学会篆刻,识篆字儿,既然这样,她怎么可以买这么一缺少古意与诚意的粗陋商品给我!但友人不会有用篆体刻楚辞的闲暇,而且还有那份情致也挺怪异的。

我的第一次面试是在一小影视公司,只有一间简陋的办公室。“制片人”满脸浮油,呼喝着两个学生样的年轻人,从其中一个手里接过一叠纸币,把裤兜塞得鼓鼓的。我正暗自奇怪为什么他们不用电子货币,那人就以面试官的身份坐下来了。他们拿到一“项目”——百集的历史文化专题片,于是丢出一问:“你认为屈原为什要投江?”既然人家煞有介事地提问了,我只得装模作样地答。我说了几点,那个制片人一直在摇头,我忍不住反诘:“那您认为呢?”他几乎是语重心长地说:“屈原,绝对是一爱国诗人。”我简直要无语凝噎,接下来的受教时刻在记忆里只剩一片嗡嗡。回到宿舍,我立即洗脸洗手洗衣服,突然想到了一个绝对有依据的答案——屈原死于洁癖(请见《渔父》)。

其实我觉得楚辞相当拗口,中学时老师课堂检查《离骚》的记诵情况时,我是如坐针毡。身为北方人,我对先秦楚文化的瑰丽奇谲缺少感应。但大学时,藉由专业知道了曾侯乙墓,里面出土的青铜器之繁缛富丽,仅看图片就让人屏气凝神。诗人要知晓百花的芳名,屈原这一点太突出了。从小到大,我所见植物的种类十分有限,因而无法读花草名而知雅意。

端午节仿若另一个清明,但更多世俗的喜气。人们从屈原那里得到了灵感,粽子是明显的一例。离家前我几乎只吃四角甜粽,后来也喜食江浙的枕形肉粽,希望今后能遍食所有风味的。从父系一方算,我是山东流人的后代,我在东北度过了童年时代,节前长辈会给我脖子及手腕系上七色线。在写这篇小文前,我打开针线包,细数出7种颜色的线,截好、捋顺,系在手腕上,然后打开电脑,开始敲字。■ 屈原

上一篇: 负汉诺塔
下一篇: 天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