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翔:乘热气球飞行
作者:于萍(困困)( 刘翔 )
“那次是在青海飞阿尼玛卿雪山,航拍三江源,一起飞风向就变了,横着往山里飞,按计划我们就要立刻降落,可经过一个山脊的时候,摄影师说,现在要升上去的话用一个运动镜头来拍雪山该多漂亮。我一听是这么回事,就冒险升了上去,结果一下子就奔雪山里面飞去。当时飞行高度是5500米,雪山都在海拔5000米以上,就在脚底下,一座接一座。我拿着对讲机问,可以降落吗?组织方回答,可以降落,但没有路,只能翻山去接你。我一想5000多米的山,我这体重要爬下来肯定没戏。”
刘翔,体重180斤,拿过3次热气球全国锦标赛的冠军,多次参加国际大赛,也称得上是“飞人刘翔”。他坐在海口金海岸酒店的大堂里讲述着自己的飞行经历。大堂内,穿着红色飞行服的热气球飞行者不断经过,这是海口的第二届热气球节,正赶上海南建省20周年庆典,40只热气球要在海口市内飞行表演,然后飞越琼州海峡。可惜天公不作美,海口阴雨连绵,飞行表演处在待命状态。
“当时我只能继续飞,看见远处有个白帐篷,就找白帐篷对着的山谷,往那个山谷里飞。飞到山谷那边也没燃料了,热气球就像降落伞一样落在半山腰,那个山谷大概是海拔3900多米,我们落在4300米的地方,垂直高度还有400多米。着陆的时间是早上6点多,我们一个同伴就先步行下山去找人,到了10点多,摄影师也下去了,从山腰到山底,你看着他走没影儿了就要1个多小时。我反正下不去,就躺在高山上睡觉,结果被太阳晒醒了,手腕子脚腕子露在外面都晒疼了。然后有几个藏民爬上来,帮我把气球收起来装成包,看着我的燃料瓶子不错,管我要,想骑着马放牧带着煤气罐做饭多方便,我说这个东西可不能给你。这时候对讲机里有人喊,‘刘翔,听到回答’。我赶紧抓对讲机,‘听到回答!’这是组织者来找我们了,他们开车走了50多公里,在一条河道的岔口正碰上一辆摩托车出来,就问,看见一个热气球落下来没有?骑摩托车的藏民不知道什么叫热气球,说,‘我看见有3个特务坐着大降落伞落到我们雪山上了,正要去乡里报告呢’。”
故事告一段落,阴雨也暂时停息。20多辆皮卡载着热气球出发,我们坐在大巴车上跟着,在海口市内转了一大圈。到了新阜岛,车队停下,领队放飞了一个白色的氦气小气球,以此来观测风向,计算风速。赛事组织者朱庆辰说,玩热气球完全依赖于风,“风向决定你能飞到哪里去,风速太大你就飞不了,风速太小你就飞不爽”。很快,领队决定了再换一个起飞地点,我们上车,赶到省政府外的一块空地。20多个热气球铺开,立刻让这片空地拥挤起来。这些热气球都是AX-7型,重170公斤,用鼓风机不停往球体里充气,然后点火,21米高的气球慢慢竖立起来,2100立方米的球囊饱满得随时要飞。我被分配到23号球,粉红色的球身上写着4个大字“云中浪漫”,飞行员叫老陶,飞行助手是老陶的妻子。
对老陶来说,驾驶热气球可能是一件太简单的事情,他曾经是轰炸机飞行员,驾驶过轰-5。如今轰-5大多已退出现役,老陶也早就退伍,在江西搞旅游产业。赚钱后的老陶还想在天上飞,就去北京学了热气球,他妻子后来也去学,“我要和你一起双双飞,歌里老是这么唱,可没有几对夫妻真能这么飞,我们家老陶就说,老婆,我能带着你飞”。热气球一个接一个地升空,“云中浪漫”也平稳地离开地面,老陶夫妇掏出照相机来让我给他们拍合影,这个小小的吊篮根本没有挪脚的地方,要想将背景中的热气球和天上的老陶夫妇全照下来,身子就要仰出到吊篮之外。
( 朱庆辰
)
吊篮的四角紧紧地绑着4个气罐,每个罐里面是20公斤丙烷,也就是我们做饭用的液化石油气。玩热气球最简单的成本计算就在这里,早些年丙烷每公斤2.3元,如今已经涨到8.5元。飞越琼州海峡的1个多小时要用掉50公斤左右。吊篮上方就是点火装置,火焰能喷射七八米高,热气催动气球上升,这就是最简单的飞行原理。瑞士热气球玩家皮卡德说过,人在热气球上就是风的囚徒,只能通过选择自己位置的高低来摆脱风的控制。这话好像很有点儿人生哲理的意味,但这个下午在海口市内的简单飞行体验根本不用去考虑气流,我们只飞了10分钟就要降落了。
老陶选择的降落地点是闹市区的一处荒地,大概那里刚完成拆迁,杂草中带着碎石块,不少孩子看着热气球要降落,兴奋地围拢过来,老陶在上面大喊:“闪开!闪开!”孩子们更兴奋地跑来跑去,我按照老陶吩咐的做出骑马蹲裆式,以缓解热气球着陆时的冲击力,但还是低估了那股力量,热气球在地上撞击了一下又飘荡起来,老陶用力拉住那根“刹车绳”,我们稳稳停住,球囊软软地铺展到地面上。23号皮卡车的司机用对讲机询问我们降落在哪里,然后开车赶到,两个助手来收拾气球,把这个大家伙塞到袋子里,老陶显然对刚才的着陆不太满意:“那个刹车绳子要使劲来,我老婆力气小,根本拉不住,所以我们第一次没停稳,颠了一下,要是我拉,就没问题。”
( 刘翔(中)正在给热气球充气 )
这个刹车绳,是让气球变形,瘪下来才能更好地停住。当年福塞特完成单人热气球环球旅行,也是降落时出了问题,在澳大利亚的沙漠里足足颠簸了20分钟,他就像个元宵似地在座舱里滚来滚去。当然,他玩的球和AX-7型不一样,但道理没什么两样。飞行过程中也会使用刹车绳,刘翔说:“这样的飞行体验谁都可以参加,但真到比赛的时候,我们最好不要带着人飞,比赛中会有急升急降,有一次我带个姑娘飞,中间要急降,速度是每秒8米,球被我扯成S形,跟呼啦圈似地往下走,急降过后那姑娘就不吭声了,说她的耳朵听不清楚了,这是耳压变化,我们坐飞机的时候经常碰到。”
除了降落时的小小颠簸,整个飞行过程让人满意。那些城市中司空见惯的高楼大厦,因视角不同也显得美丽起来。我们能清楚看见大楼里的居民,他们把头探到窗外,向我们挥手致意。事后证明,这个短暂的飞行是难得的体验,海口热气球节的高潮部分,是飞越琼州海峡的挑战赛,去年的H1琼州海峡挑战赛,10支热气球队全部成功飞越,今年参加比赛的热气球增加到12个,原定早上7点从海口万绿园起飞,预计一个半小时左右抵达着陆地海安。但当天的风向是东风和东北风,热气球升空只能飞向三亚。飞越琼州海峡需要的是南风或偏南风,比赛只好延期,可惜依旧是东风,各路人马只得散去,约好来年再战。我们根本就没机会混上飞越海峡的气球。
( 喷火游行是热气球节之前的一个保留节目
)
赛事组织者朱庆辰最先接触热气球是搞航拍,然后跟着刘翔学热气球,他说:“在北京,因为空管限制的原因,热气球最高只能升到200米,但也可以看到许多别人看不到的风景。我记得有一次在昌平飞,下面看是大雾,升空后能看见雾中显现的树梢,平常我们都是1米多高的视角,现在我们上升了,能从树梢上飞过去,忽然觉得我们生活的地方也很美。”朱庆辰是一家广告公司的老总,宣扬热气球有一套自己的理论,他参加过在广东阳江举行的全国热气球锦标赛,在那次飞行中,他的飞行高度第一次达到了1000米。今年9月,他和刘翔打算去奥地利参加世界锦标赛,还要一起去飞阿尔卑斯山。
刘翔似乎对飞越琼州海峡并没有什么特别兴奋的期待,“飞琼州海峡并不难,我1999年飞过黄海,当时是中韩建交的纪念活动,我们从山东起飞,经仁川、大邱,到庆州降落,一共飞了7个多小时。当时最大的危险就来自黄海,海水温度在0到3摄氏度之间,人要掉下去只能支撑25分钟,我这么胖,也就支撑35分钟。我们在瑞典定制防寒服,把颈围胸围臀围全报过去,有了这种特制的防寒服,可以在寒冷的水中坚持两个半小时,这样周围的救护船只就能赶到。可惜衣服到了后,别人都能穿上去,就我穿不上去,在身上抹了好多油也穿不上,我父亲当时是中方总指挥,他问我,怎么办?我说,穿不上说明我能飞过去,他们穿上了没准真掉海里。8点半起飞,后来他们告诉我,我一飞,我父亲的眼泪就掉下来了,12点半,我飞到韩国陆地上空了,这边一通报,我爸爸脸上忽然放了光,说,吃饭去!”
( 造型各异的热气球
)
刘翔的父亲刘连成,中国第一个热气球飞行员,是跟《福布斯》杂志的老板福布斯学的热气球。1982年,老福布斯带着5辆哈雷摩托车到中国,从西安到郑州,经邯郸抵达北京,他在北京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并获准在八达岭脚下玩热气球。按照福布斯自己的描述,他当时只能系留飞,就是气球固定,升空,但他在空中放开系留绳,飞行20分钟后降落在西山的一个军营中,围拢过来的解放军战士非常友善,帮他收拾好热气球。当时老刘在国家体委航空处工作,与福布斯联系上,去法国、美国学习热气球飞行,并开始在国内培训飞行员,搞热气球邀请赛。1999年,瑞士人皮卡德、英国人琼斯完成第一次热气球环球飞行,也和老刘颇有点渊源。
完成环球飞行,是一个巨大的梦想,皮卡德是瑞士探险世家,“百年龄”手表赞助其飞行,竞争的另一方来自美国富翁福塞特和英国维珍公司的老板布朗森。1998年夏天,皮卡德先来中国疏通关系,在瑞士使馆宴请老刘等人,当时总参、空军的代表穿便衣出席,席间皮卡德宣布向华东水灾受灾群众捐献5000元人民币,算是按中方礼数取得了飞越中国领空的许可。刘翔说:“我们先补习一下中学地理课,环球飞行都不是在赤道,赤道无风区,那里温度高,高压区往外扩散,没有横向的风。要飞热气球得在中纬度西风带,西风带上升的垂直气流少,在6000到7000米就能找到稳定的横向气流,升到8000到1.2万米速度会更快。环球飞行要考虑抗荷服、给养、垃圾、氧气供应等问题,最佳的飞行时间是12月下旬到2月上旬,最快的风是在1月。完成环球飞行,里面最大的问题是路径选择,中国太大了,把中纬度风带覆盖了,当时批准他们在北纬26度以南飞,1998年12月福塞特和布朗森起飞,这西风是S形的,气流在印度和中国边境会是从西南到东北去的角度,结果就进入西藏。那天半夜接到电话,有人问我父亲,能不能把这个热气球迫降,给他迫降了会怎么样?我爸就说,真迫降了也行,可万一降到无人区,还要派人救援,人要有危险更麻烦,最好能让他们在拉萨降落。”
( 马孔·福布斯 )
1998年12月26日的《纽约时报》验证了降落的命令,该报道说,布朗森和福塞特在空中接到指令,希望他们在拉萨降落,但在一系列外交协调过程中,气球已经进入陕西,到达西安。当天刘翔的俱乐部在昌平还有训练,“结果接到电话,不要飞,当天是二级战备,福塞特的气球不能进入北京军区。这时候他们已经到了西风带S形气流的弧顶了,该往下飞了,果然他们从西安开始转弯,经过郑州,青岛,奔日本去了。到夏威夷碰到无风区,一下从时速200多公里降到时速10公里,最终在海面迫降”。布朗森当时说,又一次环球飞行的努力失败了,我们要回家过剩下的圣诞假期。
“1999年3月1日,皮卡德和琼斯的热气球从瑞士起飞,升空至5000米高度,从北到南,到地中海摩洛哥上空进入预定高度,进入中国后,贴着北纬25度50分,以时速230公里飞过中国。他们用20天完成双人环球飞行,他们的故事对我是个激励,‘百年龄’赞助他们花了3000多万美元,从1991年开始尝试到1999年成功,前后经历了9年。这种飞行的影响力,放在今天的中国肯定也有企业愿意支持,但环球的机会已经没有了,后来英国探险家亚当斯也成了世界上第一位乘热气球到达北极的人。对我来说,最大的梦想就是单人热气球飞越珠峰,从技术上说,这也不是什么难事,有英国人带着球到尼泊尔,打算愣飞,但还是怕我们的航空管制,我可以有天时地利。”刘翔说。
( 福塞特(左)和布朗森曾于1998年12月乘热气球飞行
)
其实这个梦想也有实现的机会,刘翔和中央电视台策划过一个“福娃飞越珠峰”的项目,以奥运的影响力,以中央台的传播能力,不难吸引到赞助商,但这个项目因存在过多的风险而未获批准。刘翔还提出在海口的奥运火炬接力,可以在热气球上跑一棒,这个方案也未能获得批准,“那我还可以在火炬接力现场竖起热气球,起码让大家熟悉一下热气球。这次火炬接力,在哈萨克斯坦,他们就竖了4个热气球做背景,在澳大利亚堪培拉,火炬接力的时候有29个热气球同时升空,代表29届奥运会,澳大利亚的热气球很普及”。
飞越珠峰的难度在于,要调动上百人为一个球一个人服务,但从心理上,刘翔自己做好了准备:“你到珠峰大本营,水70摄氏度就开了,到了1.1万米,人的体温就能让血液沸腾。两种方法,一个是密封舱,一个是抗荷服,8000米以上就要用这些设备。但我争取在1.1万米以下通过珠峰,抗荷服备用。”说这番话,他好像马上就要准备飞越珠峰似的,“3年,3年之内我应该能飞”。
( 1999年3月,皮卡德(左)和琼斯用20天时间完成了双人环球飞行
)
不过,能到欧洲去飞已经是很享受的一件事。“那里的天空更开放,我想,这也是一个国家实力的象征。我在德国参加热气球节,才知道热气球能搞载客飞行,飞8次,每次载客3个人,每个人收199马克,一个球就可以有两万块钱的收入,足够好几天的费用了。咱们这里这么搞,工商就该查你了。有一次在德国飞,天快黑我就降落下来,因为在国内已经形成了这样的纪律,天黑了就危险。下来之后我问我的陪同,怎么天上还有气球,他根本不明白我的意思,回答说,是呀,还有。后来天完全黑下来,空中的热气球加一把火,在夜空中一亮,下面看真是漂亮。后来我明白了,德国只有几组高压线,在地图上都标注得很清晰,其他线路大多在地下。从空中看,浅色的是草地,深色的就是森林,你往浅色的地方着陆就是了,保证有公路通到你着陆的地方。这样的飞行环境多舒服啊。”■
福布斯和老刘
1972年7月的一天,马孔·福布斯上班途中让司机到新泽西乡间转了一圈,他在报纸上看到有热气球搞载客飞行,单人75美元,双人100美元。他们来到普林斯顿机场的一个飞行俱乐部,那天早上雾大,只能做系留飞,热气球绑在一棵树上,福布斯升空。等雾散去,福布斯终于飞上了天,他在热气球上做出决定,《福布斯》杂志要搞这样一个热气球,还要把杂志的名字印上去。老福布斯向来喜欢炫耀,他48岁那年,有手下向他借钱买哈雷,他跟着去尝试了一圈哈雷摩托,由此成为一个狂热的哈雷迷。有一次他在接受《花花公子》采访时谈到他的这两大嗜好:“骑哈雷太嚣张,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你骑着哈雷从他身边呼啸而过,但你要是坐着热气球从他头顶上飞过去,他倒一般都表现得很友善。”
1973年11月,也就是福布斯拿到飞行驾照后15个月,他创造了热气球飞越美国大陆的纪录:“飞越美国没什么难的,别人做不到,我能做到,是因为我有钱。”他带着车队,带着电视台的摄影记者,完成了21天的飞行。他还有一句名言,那就是:“去做第一个人,这样就没有人能打破你的纪录了。”他在苏联完成了摩托车和热气球旅行,1982年来到了中国。5辆哈雷摩托在天安门广场一字排开,皮夹克上绣着他们的标志,一只热气球带着一辆张开翅膀的哈雷,下面是《福布斯》的宣传口号——资本家利器。不过,飞越长城的那只热气球上只有中美两国国旗,用中、英文写着——《福布斯》杂志欢呼中美友谊。
福布斯飞过长城后,又到巴基斯坦、埃及继续他的环球之旅。那只热气球留在中国,辗转来到国家体委航空处,航空处的干部刘连成得知,福布斯邀请中国选手去学热气球,但当时正值网球选手胡娜“叛逃”美国,中美体育交流处于停滞状态。1983年,刘连成给福布斯写了封信,如今,退休在家的老刘回忆:“我那封信还是很有策略的,一是表达我们想去学热气球的愿望,二是要他们发出邀请,但还不能提我写信这档子事。这些事情在今天看没必要这么复杂,可当时的情况还真不能太简单了。”
1983年夏天,福布斯的邀请信来到,头一年在西安、北京负责接待他的两位干部连同老刘一起启程去法国诺曼底参加福布斯的热气球节。老福布斯在诺曼底买下巴洛尼庄园,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热气球博物馆。他在这里招待客户,让他们乘坐热气球游览法国乡村,然后换来杂志的广告。他特意嘱咐老刘,把那只飞越长城的热气球带来。大宴宾朋时,刘连成听到老福布斯不断讲述他在北京的飞行经历。
刘连成是滑翔机运动员,至今保持着全国纪录,1964年他从河南安阳的国家体委航空培训基地起飞,飞到信阳,飞行距离412公里。老刘说:“当时滑翔机的性能是1∶26,下沉1米能前进26米,这样有1000米的高度就能滑翔26公里,你算一算我飞了400公里要升高多少?2万米的高度,完全靠自己寻找上升气流,积累总高度是2万米。我这是男子纪录,刘翔的母亲是这个项目的女子纪录,370多公里,从安阳飞到南阳。”
老刘一行在诺曼底的巴洛尼庄园住了十来天,每天早上老刘就练热气球,有教练陪着飞,早上向着大海飞去,太阳升起来后,风向发生变化,再从海边飞回庄园。以老刘的飞行经验看,热气球并不难掌握。离别之时,福布斯方面许诺,来年邀请你们去美国参加世界锦标赛,再送给你们一个球,只带中国国旗。老刘带着飞长城的气球回到祖国,在安阳招募了两个队员开始练习热气球飞行,从培训基地的机场南边飞到机场北边,2000米的距离。他们用这个唯一的气球,完成了两次自由飞。老刘将气球交给基地保管,回体委上班,给上面打报告,说热气球是一项依赖社会开展的体育运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项运动在中国很有前景。徐寅生同志批示,摸索前进,逐步开展。
1985年福布斯的邀请又来了,老刘担任领队,一位翻译担任副领队,队员是安阳培训过的两个飞行员,来自南京和湖北两个降落伞厂的两个技术员,一行6人按照国家出差补助的标准带着400美元出发了。“进美国海关的时候,他们还问,你们6个人带400美元怎么在美国生活?我就把福布斯亲笔签名的邀请信拿出来了,OK。”
这次去的是新泽西州福布斯的家,法尔山上占地75英亩的亭柏菲别墅。“我们是夏天去的,20多个房子都是空的,我们到达之前一个礼拜,正好有留学生要求政治避难,我就多了个心眼,队员两人一房间,我和副领队一个人一房间。那个园子特别大,每到周末,就有人把十几辆哈雷车全擦干净了摆在门口,然后就不断有人来,骑着摩托车出去玩,直到晚上才回来,在园子里烧烤。园子里还有个网球场,有天早上我们看见球场里有个野兔子,就把球场的门关上,在里面捉兔子玩,结果我们那热气球教练看见了就大喊,不要捉兔子不要捉兔子。”美国教练带着老刘和另外两个队员一起飞,很快这3个人拿到了美国飞行驾照,接着就去五大湖参加世界锦标赛,他们使用福布斯送来的带有中国国旗的气球,算是中国热气球在国际比赛中的第一次亮相。“接着又要去诺曼底参加他那个热气球节,我们事先根本不知道还有这个安排,只有美国签证,他们就去帮我们办法国签证,从法国回美国再办一次签证。去的时候我们带了400美元,回来的时候比400美元还多了,人家隔三差五就给你30美元50美元的零花钱。”
这次学习持续了两个多月的时间,不仅掌握了热气球的系统知识,老刘还充分认识到体育、娱乐和商业的关系,他在福布斯的“高地人”游艇上度过了7月4日的美国国庆,见到了即将到任的美国驻华大使。回国之后,开始全面培训热气球飞行员。1986年1月,那两位技术员的成果也出来了,照着福布斯赠送的那两个热气球,我们能生产自己的热气球了。老刘说:“这是照虎画虎,做的虽然粗糙一点儿,但飞起来一点不差。”几年之后,老刘开始张罗搞国际邀请赛,90年代初开始连续有几届北京国际热气球邀请赛,参赛国家达到15个,每次飞行都必有飞越八达岭长城这一项。
1995年,刘连成重返美国五大湖参加热气球节,落地之后发觉,人家装载了一个新设备,叫GPS,后来热气球上面的科技装备越来越多了,有电脑,有外接电源,可以随时在上面查阅气象资料和电子地图。不过,老刘没有再试过滑翔机,国家体委已经把这个项目的纪录删除了。“现在滑翔机性能是1∶46,下降1米就能飞出去近50米,要破我那个纪录不难,可现在的飞行环境和1964年不一样了,航线多忙啊,我当年忽高忽低地飞8个多小时,京广线北边全占着,现在哪行啊?”■ 热气球刘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