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米-26直升机的秘密
作者:宋晓军“在中国没有人比我更了解米-26直升机了!”这是5月26日上午CCTV播出米-26重型直升机在唐家山堰塞体上吊装重型机械画面后,罗海涛见到我说出的第一句话。我认识他的时候,只知道他在莫斯科航空学院学习过3年战斗直升机,并不知道他是一个驾驶过而且还与设计师基申科(Marat N.Tishchenko)有过师生关系的米-26的“超级粉丝”。
早在中国飞龙航空公司租用的那架俄罗斯防火型米-26T赶到四川参与抗震救灾后,我就把所有能找到的有关米-26的资料、数据看了一遍,但其中还有很多的疑问。比如直升机的飞行主要是靠旋翼旋转产生的下洗气流,因此设计的关键技术之一就是桨叶。很多资料都强调米-26的桨叶是8片,直径为32米(单片桨叶长16米),但从照片和画面上都可以发现,米-26的8片桨叶与庞大的机身相比显得有些短。罗海涛得意地告诉了我其中的秘密:在最初设计时,鉴于飞机的重量和体积,计算出来的单片桨叶的长度确实应为18米以上,这就必须要有一次成形的压力机来压制桨叶上的关键部件——管状钢质大梁,可是当时苏联最大的压力机只能一次成形压制17.5米长的管状钢质大梁(为早期装有5片桨叶的重型直升机米-6而研制的),因此数学和空气动力天才基申科为了节省时间和金钱,专门为米-26设计了8片16米长的桨叶,从而确保了米-26旋翼的实度(叶片的投影面积与叶片旋转时所掠过的面积之比),这也是世界上唯一一种装有8片桨叶的单旋翼直升机。
直升机主减速器的作用是降低转数并将发动机产生的扭转力矩传导到旋翼轴、尾桨和风扇,这也是直升机设计最关键的部件之一,但从外形中可以看出,米-26旋翼下巨大桨毂的下方留给主减速器的空间并不大。罗海涛告诉我,为了保证米-26有较好的空气动力外形和留出更大的空间安装不可能缩小的桨毂、自动倾斜器和电集流环,基申科在设计主减速器时得到了他的夫人——一位著名空间机械传动设计专家的帮助,将直升机上全部由实心齿轮构成的最重的部件——主减速器设计到了只有3.5吨的最小重量。这也使得米-26成为世界上载荷效率最大的直升机(米-26的空重只有28.2吨,但最大内部有效载荷为20吨,外挂25吨)。从外形上看米-26很像固定翼运输飞机安-12(也就是我国运-8的前半身),罗海涛说,这是因为基申科在设计机身时得到了他的乌克兰老乡安东诺夫设计局的总设计师安东诺夫的帮助,这也大大缩短了米-26的研制时间。
在维基百科关于米-26的介绍网页上,有一张米-26T吊挂着一个巨大的“水斗”飞过希腊雅典上空的照片,这也是中国当初租用米-26的本意——森林消防。虽然上世纪70年代苏联研制米-26的主要用途是吊装轻型坦克、秘密补充井射战略核导弹等,但没想到后来米-26利用了它25吨的外挂能力发展出了民用米-26T消防型直升机。平时这个“水斗”就是一团体积很小的帆布,使用时穿入钢制结构撑起来后用100~150米的钢缆把它投放到河流或者湖泊里。“水斗”一次可以舀水15吨,吊在直升机下面就像半个倒放着的饮料瓶。当飞到森林火灾处的上空时,通过底部的电磁阀门控制,用水迅速在过火森林边缘浇出一道隔火带。可以说米-26T是目前山区林场最有效率的消防设备。
1986年4月26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爆炸核泄漏后,米-26受命前往投放水泥以封死核反应堆和吸收放射性物质,作为总设计师的基申科坚决要求随机组前往,他的理由是要了解直升机在核爆条件下的飞行情况。尽管当时为机组人员提供了防辐射设备,但是由于高强度的工作,绝大多数的机组人员都受到了核辐射,而基申科是目前机组唯一还活着的人。罗海涛说这是基申科所做的令他最敬佩的一件事。
当我从“超级粉丝”那里知道了很多有关米-26的秘密后,那些有关米-26的资料和数据似乎就活了起来。我突然想到了这次抗震救灾用得最多的米-171直升机也是出自基申科之手。这两款直升机最近在川西上空的频繁亮相也许寓意着一个更大的秘密,那就是:在一个国家工业发展的过程中,总有一些人或一些团队去创造那些被后人认为是奇迹的东西。由此我们可以相信,40多年前在川西的那片油菜花和稻田里因“大三线”而悄然撑起来的中国工业的羽翼迟早会更加丰满。■ 26直升机秘密